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章 三萜类化合物

第七章 三萜类化合物


H
15
17 16
28
H
6
27
H
24 23
Ursanes
二、结构与分类
从女贞子叶中 分离 得到的 熊果酸 :
H H HO H
COOH
Ursonic acid
二、结构与分类
从积雪草(Centella asiatica)中 分离到的 积雪草酸
H HO H HO HOH2C H
COOH
Asiatic acid
一、 概述
三萜类化合物的生理活性:
溶血 抗肿瘤 抗炎 抗菌
抗病毒
降低胆固醇 杀软体动物 抗生育
一、 概述
三萜类化合物的生合成路线:

OPP +
OPP

焦磷酸金合欢酯
焦磷酸金合欢酯
鲨烯
不同的环化方式
不同的三萜类化合物
第七章 三萜类化合物
一、概述
二、结构与分类
三、理化性质 四、提取分离 五、鉴别
9
H H
8
H
Meliacanes
二、结构与分类
从楝科植物Azadirachta indica中 分离得到:
O O O OCMe O
OMe H O H
1 α -methoxy-1,2-dihydroepoxyazadione
二、结构与分类
六)五环三萜 ( Pentacyclic Triterpenoids ) 1、齐墩果烷型( Oleananes )
二、结构与分类
3、羽扇豆烷型(Lupanes)
E环为环戊环 D/E为反式 C19α异丙基取代 △20(29)
25 1 26 29 20 19 21 18 22 28 30
H
H
27
H H
24 23
7
Lupanes
二、结构与分类
从白头翁(Pulsatilla chinensis) 中分离得到的 23-羟基白桦酸:
Cucurbitanes
二、结构与分类
从雪胆属植物Hemsleya amabilis中 分离得到的
雪胆甲素
OH O
11 18
O
25
20
H
23
OH
OAc
HO
3
2 5
9 19 6
H
16
HO
Cucurbitacin Ia
二、结构与分类
6、原萜烷型
α构型 β构型
S构 型
二、结构与分类
7、楝烷型
由26个C原子组成
二、结构与分类
4、环菠萝蜜烷型
21
β构型
22 23 16 15
24 25 27
26
20 18 12 19 2 3 1 4 5 11
H
10 9 8 6 7
17 13 14 30
α构型
H
29 28
Cycloartanes
二、结构与分类
从中药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中分离到的 黄芪苷 I : OH 24
三萜皂苷在豆科、五加科、葫芦科、毛莨科、
石竹科、伞形科、鼠李科、报春花科等植物分布 较多。
一、 概述
三萜皂苷 三萜皂苷元(triterpene sapogenins)和糖组成的,常见 的苷元为四环三萜和五环三萜。 常见的糖有D-葡萄糖、D-半乳糖、D-木糖、L-阿拉伯糖、 L-鼠李糖、D-葡萄糖醛酸、D-半乳糖醛酸,另外还有D夫糖、D-鸡纳糖、D-芹糖、乙酰基和乙酰氨基糖等,多 数苷为吡喃型糖,但也有呋喃型糖。 有些苷元或糖上还有酰基等。这些糖多以低聚糖形式与 苷元成苷,成苷位置多为3位或与28位羧基成酯皂苷 (ester saponins),另外也有与16、21、23、29位等羟 基成苷的。 根据糖链的多少,可分单糖链苷(monodemosides)双 糖链苷(bisdemosides)、三糖链皂苷(tridesmosidic saponins)。当原生苷由于水解或酶解,部分糖被降解 时,所生成的苷叫次皂苷(prosapogenins)。
2、乌苏烷型(Ursanes)
3、羽扇豆烷型(Lupanes)
4、木栓烷型(Friedelanes)
二、结构与分类
1、齐墩果烷型
20 11 2 3 A 4 5 1 C 10 B 9 6 8 7
11 25 9 2 3 1 4 10 5
21 19 E 12 14 18 13 D 15 16 22 17
30 29
19 12
20
H
18
21 22
A/B,B/C,C/D反式;
26 13 14 8 7 27
H
15
17 16
28
D/E顺式
H
6
H
24 23
Oleananes
二、结构与分类
从油橄榄(Olea europaea)中分到 齐墩果酸:
H H HO H
COOH
Oleanolic acid
二、结构与分类
苷元:极性小(石油醚、乙醚、氯仿、乙醇)
苷类:极性增加(水、稀醇、热甲醇乙醇)
4、发泡性: 具表面活性,产生泡沫。
三、理化性质
二)化学性质
1、颜色反应
三萜化合物(苷元和苷)在无水条件下,与强酸、三氯乙 酸或Lewis酸(氯化锌、三氯化铝、三氯化锑)作用,会产 生颜色变化或荧光。但全饱和、且3位又无羟基或羰基的化 合物呈阴性反应: 醋酐-浓硫酸反应(Liebermann-Burchard反应)将样品溶于 醋酐中,加硫酸-醋酐(1:20),可产生黄→红→紫→蓝等 颜色变化,最后褪色。 氯化锑反应(Kahlenberg反应)将样品氯仿或醇溶液点于滤 纸上,喷以20%五氯化锑的氯仿溶液,干燥后60~70℃加热, 显蓝色、灰蓝色,灰紫色等多种颜色斑点。
25 20
OH
19 9 6
H
16
3
10
R
H
OGlu
Astragaloside I R= xyl(2,3-diAc)
二、结构与分类
5、葫芦素烷型
21
α构型
22 20 17 14
24 25 23 27
26
12 11
18 13
H
16 15
β构型
H
2 1
9
H
8 10 3 5 19 4 6 7
30
H
29 28
R或S 构型
21
22 20 17 14 30 23 16 15
24 25 27
26
H
H
6
8 7
H
29
28
Dammaranes
二、结构与分类
R2O OH H
H HO H R1
R1 = H 20(S)原人参二醇[20(S)protopanaxadiol]类
R1 = OR3 20(S)原人参三醇 [20(S)protopanaxatriol]类
样品溶于 冰醋酸中,加乙酰氯数滴及氯化锌结晶数粒,稍加热, 则呈现淡红色或紫红色。
三、理化性质
二)化学性质
2、沉淀反应
皂苷的水溶液可以和铅盐、钡盐、铜盐等产生 沉淀。酸性皂苷(通常指三萜皂苷)的水溶液 加入硫酸铵、醋酸铅或其他中性盐类即生成沉 淀。Pb(Ac)2 中性皂苷(通常指甾体皂苷)的水溶液则需加 入碱式醋酸铅或氧化钡等碱性盐类才能生成沉 淀。利用这一性质进行皂苷的提取和初步分离。 Pb(OH)Ac。
OR4 R1
OH OH O O
构与分类
四)三环三萜 蕨类植物、楝科植物等。
H
malabaricatriene 1 C13β-H malabaricatriene 2 C13α-H
二、结构与分类
五)四环三萜
(中药中分布很广)
12 19 1 2 3 28 4 29
H
18 11 9 10 5 6
样 泡 沫 , 故 被 称 为 三 萜 皂 苷 ( triterpenoid saponins),该类皂苷有的具有羧基,所以有时又 称之为酸性皂苷。
一、 概述
三萜及其皂苷广泛存在于自然界、菌类、蕨类、
单子叶、双子叶植物、动物及海洋生物中均有分 布,尤以双子叶植物中分布最多。 游离三萜主要来源于菊科、豆科、大戟科、楝 科、卫茅科、茜草科、橄榄科、唇形科等植物,
12
18 13
H
8 7
O 16 O
H
6
O
29
H
28
OH
Ganodenic acid C
二、结构与分类
2、大戟烷型(羊毛脂甾烷异构体):
C13、C14、C17取代基构型与羊毛脂甾烷相反
α构型
β构型
21 12 19 2 3 1 4 5 11 9 10 18 20 17 13 14 30 7 22 23 16 15 27 24 25
29 20 30
H H H H HO H CH2OH
21 22
COOH
23-Hydroxybetulinic acid
二、结构与分类
21
4、木栓烷型
11 2 3 A 4 5 1 C 10 B 9 6 8 7 12 14
20 19 E 18 13 D 15 16
11
22 17
30
29 20 21 22
三、理化性质
二)化学性质
三氯醋酸反应(Rosen-Heimer反应)
将样品溶液滴 在滤纸上,喷25%三氯醋酸乙醇溶液,加热至100℃, 生成红色渐变为紫色。
氯仿-浓硫酸反应(Salkowski反应)
样品溶于氯仿, 加入浓硫酸后,在氯仿层呈现红色或蓝色,氯仿层有 绿色荧光出现。
冰醋酸-乙酰氯反应(Tschugaeff反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