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钛合金的合金化原理

钛合金的合金化原理

四、钛合金的合金化原理 1.钛合金的合金化特点 钛合金的性能由Ti 同合金元素间的物理化学反应特点来决定,即由形成的固溶体和化合物的特性以及对α ⇔β 转变的影响等来决定。而这些影响又与合金元素的原子尺寸、电化学性质(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晶格类型和电子浓度等有关。但作为Ti 合金与其它有色金属如Al、Cu、Ni 等比较,还有其独有的特点,如: (1)利用Ti 的α ⇔β 转变,通过合金化和热处理可以随意得到α 、α + β 和β 相组织;(2)Ti 是过渡族元素,有未填满的d 电子层,能同原子直径差位于±20%以内的置换式元素形成高浓度的固溶体;(3)Ti 及其合金在远远低于熔点的温度中能同O、N、H、C 等间隙式杂质发生反应,使性能发生强烈的改变; (4)Ti 同其它元素能形成金属键、共价键和离子键固溶体和化合物。 Ti 合金合金化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合金元素对α 或β 相的稳定作用,来控制α 和β相的组成和性能。各种合金元素的稳定作用又与元素的电子浓度(价电子数与原子的比值)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说,电子浓度小于4 的元素能稳定α 相,电子浓度大于4的元素能稳定β 相,电子浓度等于4 的元素,既能稳定α 相,也能稳定β 相。 工业用Ti 合金的主要合金元素有Al、Sn、Zr、V、Mo、Mn、Fe、Cr、Cu 和Si等,按其对转变温度的影响和在α 或β 相中的固溶度可以分为三大类。能提高相变点,在α 相中大量溶解和扩大α 相区的元素叫α 稳定元素;能降低相变温度,在β 相中大量溶解和扩大β 相区的元素叫β 稳定元素;对转变温度影响小,在α 和β 相中均能大量溶解或完全互溶的元素叫中性元素。按合金元素与Ti 的反应特点或二元状态图的类型,可以分成四大类(图1-44):

(1)α 稳定型状态图(图1-44(a)) Al、Ga、Sn 和间隙式元素C、N、O 等与Ti 形成这种状态图。这些元素分别属于ⅢB~ⅥB 族,外层电子(S、P)数<4,如Al 为3S2P1,故为α 稳定元素;Sn 的外层电子为5S2P2=4,对相变温度影响小,故又属于中性元素。 (2)β 全溶固溶体型状态图(图1-44(b)) ⅤB 族的V、Nb、Ta 和ⅥB 族的Mo,晶格与β -Ti 相同,外层电子数(各为d3s2和d4s2)>4,是β 稳定元素,能降低相变温度,缩小α 相区,扩大β 相区。这种元素含量愈多,钛合金的β 相愈多,也愈稳定。当含量达某一临界值时,快冷可以使β 相全部保留到室温,变成全β 型合金。这一浓度叫“临界浓度”,它的高、低反映元素对β相的稳定能力。临界浓度愈小,稳定β 相的能力愈大。前述四种元素中,Mo(11.0%)的稳定能力比V(19.3%)、Nb(26.8%)、Ta(50.0%)都大。

(3)β 共析型状态图(图1-44(c)) 形成这种状态图的元素是Fe、Mn、Co、Ni、Cr、Cu、Si、H 等,在α 和β 相中都能溶解,但在β 相中的溶解度比α 大,并能降低相变温度,形成共析反应,稳定β 相的能力比上述β 同晶型元素还大。其中Fe 的临界浓度最小(5.2~5.7%),稳定能力最大,其它元素按Mn(5.7%)、Co(6.0%)、Ni(7.0~7.6%)、Cr(9.0%)的顺序依次降低。 这类元素的d 层电子数>5,有从Ti 原子取得电子形成d10 稳定壳层的倾向。合金元素d 层电子数愈多,这种倾向愈大,愈容易形成化合物和同α 相组成共析型状态图。根据β 相共析转变的快慢或难易,这类元素还可分成活性的和非活性的共析型β稳定元素两种。Cu、Si、H 等非过渡族元素是活性β 稳定元素,共析分解速度快,在一般冷却条件下,在室温得不到β 相,但能赋予合金时效硬化能力。与此相反,Fe、Mn、Cr 等过渡族元素是非活性元素,共析转变速度极慢,在通常的冷却条件下,β 相来不及分解,在室温只能得到与图1-44(b)相同的α +β 组织。

(4)α - β 全溶固溶体型状态图(图1-44(d)) 与Ti 同族(ⅣB)的Zr 和Hf 不仅外层电子结构完全相同(d2s2),而且有同素异晶转变,α 和β 相的晶格也完全相同,故与Ti 能形成完全互溶的α 和β 固溶体,和Sn 一样,同属中性元素。Zr 能强化α 相,在工业合金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但Hf 的密度高(13.28×103kg/m3),而且稀少,还未得到实际应用。 综上所述,Ti 的合金化就是以合金元素的上述作用规律为指导原则,根据实际需要,合理地控制元素的种类和加入量,以得到预期的组织、性能和工艺特性。

2.钛合金的固态相变 纯Ti 的β →α 转变,是体心立方晶格向密排六方晶格的转变,完全符合Burgers的取向关系:(110)β//(0001)α,[111]β//[1120 ]α;惯习面是(331)β,或(8811)α、(8912)α。但Ti 合金因合金系、浓度和热处理条件不同,还会出现一系列复杂的相变过程。这些相变可归纳为两大类,即淬火相变: β →α′,α′′,ωq ,βr 和回火相变: (α′,α′′,βr) →β+ωa+α→β+α

(1)马氏体转变 β 稳定型Ti 合金自β 相区淬火,会发生无扩散的马氏体转变,生成过饱和α′ 固溶体。如果合金的浓度高,马氏体转变点Ms 降低到室温以下,β 相将被冻结到室温。这种β相称“残留β 相”或“过冷β 相”,用β r 表示。值得说明的是,当合金的β相稳定元素含量少,转变阻力小,β 相可由体心立方晶格直接转变为密排六方晶格,这种马氏体称“六方马氏体”,用“α′”表示。如果β 稳定元素含量高,转变阻力大,不能直接转变成六方晶格,只能转变为斜方晶格,这种马氏体称“斜方马氏体”,用α′′表示(图1-45)。 六方马氏体有两种惯习面。以{334}β面为惯习面的马氏体(浓度低,Ms 高),

称{334}型六方马氏体,取向关系为(0001)α′//{110}β,(1120)α′// 〈111〉β;以{334}β面为惯习面的马氏体称{334}型六方马氏体(浓度高,Ms 点低),取向关系仍为(0001 ) α′//{110}β,〈1120〉α′//〈111〉Β 。斜方马氏体的惯习面为{133}β,取向关系为(001 )α′//{110}β,〈110〉α′′//〈111〉β。 Ti 合金的马氏体转变如图1-45 所示,与β相的浓度和转变温度有密闭关系。由图可知,马氏体转变温度Ms 是随合金元素含量的增加而降低,当合金浓度增加到临界浓度ck,Ms点即降低到室温,β相即不再发生马氏体转变。同样,成分已定的合金,随着淬火温度的降低,β相的浓度将沿β(β +α )转变曲线升高(浓度沿曲线向右方移动,图7-3),当淬火温度降低到一定温度,β 相的浓度升高到ck时,淬火到室温β 相也不发生马氏体转变,这一温度称“临界淬火温度”,可用tc表示。ck 和tc在讨论Ti 合金的热处理和组织变化时,是非常重要的两个参数。 马氏体的形态与合金的浓度和Ms 高低有关。六方马氏体有两种形态,合金元素含量低(图1-45),马氏体转变温度Ms 高时,形成板条状马氏体。这种六方马氏体有大量的位错,但基本上没有孪晶,是单晶马氏体。反之,合金元素含量高,Ms 点降低,形成针状或锯齿形马氏体。这种六方马氏体有高的位错密度和

层错,还有大量的{1011}c′孪晶,是孪晶马氏体。斜方马氏体α′′,由于合金元素含量更高,Ms 点更低,马氏体针更细,可以看到更密集的孪晶。 但应指出,Ti 合金的马氏体是置换型过饱和固溶体,与钢的间隙式马氏体不同,强度和硬度只比α相略高些,强化作用不明显。当出现斜方马氏体时,强度和硬度特别是屈服强度反而略有降低。Ti 合金的浓度超过临界浓度ck(图1-45),但又不太多时,淬火后会形成亚稳定的过冷βr 相。这种不稳定的βr相,在应力(或应变)作用下能转变为马氏体。这种马氏体称“应力感生马氏体”,屈服强度很低,但有高的应变硬化率和塑性,有利于均匀拉伸成型操作。

(2)ω 相的形成 β稳定型Ti合金的成分位于临界浓度ck 附近时,如Blackburn说明图所示(图1-45),淬火时除了形成α′或βr外,还能形成淬火ω相,用ωq 表示。ωq是六方晶格,a=0.4607nm,c=0.2821nm,c/a=0.613,与β 相共生,并有共格关系。β→ωq 是无扩散转变,无论如何快冷也不能被阻止,与β相的取向关系:

[0001]β//[111]ω ,(1120)ω// (110)β。 ω 相的形状与合金元素的原子半径有关,原子半径与Ti 相差较小的合金,ω 相是椭圆形,半径相差较大时是立方体形。 β相的浓度远远超过临界浓度(ck)的合金(图7-3),淬火时不出现ω相,但在200~500℃回火,βr可以转变为ω相。这种ω相称回火ω相或时效ω相,用ωa表示。ωa相的形接是无扩散过程,但长大要靠原子扩散,是β →α 转变的过渡相。由500℃以下回火形成的a ω 相,是由于不稳定的过冷βr相在回火过程中发生了溶质原子偏聚,形成溶质原子富集区和贫化区,当贫化区的浓度接近ck 时即转变为ωa。ω相硬而且脆(HB=500,δ=0),虽能显著提高强度、硬度和弹性模量,但塑性急剧降低。当ω相的体积分数Fv>80%,合金即完全失去了塑性;如果Fv 控制在50%左右,合金会有较好的强度和塑性的配合。 ω 相是Ti 合金的有害组织,在淬火和回火时都要避开它的形成区间,但加Al 能抑制ω 相的形成。大多数工业用Ti 合金都含有Al,故回火ωa相一般很少出现或体积分数Fv 很小。

(3)亚稳定相的分解 钛合金淬火形成的α′、α′、ω和βr相都是不稳定的,回火时即发生分解。各种相的分解过程很复杂,但分解的最终产物都是平衡的α+β相。如果合金是β 共析型的,分解的最终产物将是α+TixMy 化合物。但应说明,这种共析分解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得到弥散的α+β相,有弥散硬化作用,是Ti 合金时效硬化的主要原因。各种亚稳定相的分解过程如下。 ①过冷rβ相分解 βr 相有两种分解方式: βr →α+βx →α+βe βr →ωa + βx →ωa +α+βx →α+βe 式中的ωa是回火ω相;βx 是浓度比βr高的β相,βe浓度的β相。高温回火,可以越过形成ωa的过渡阶段,直接按第一种反应式进行;如果回火温度低,则按第二种反应式发生分解:βr先析出ωa,使βr相的浓度升高到βx,随后ωa

再分解出α,使βx的浓度升高到βe,最后变成α+βe。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