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社会的失根与植根 ——记述“根扎何处:社会走向的知识搀扶”高峰对话 汪斌锋 是什么把我们所依的社会连根拔起?我们是谁?我们在哪里?我们到哪里?社会转型的速度为何这般快,社会到底转向哪里?为什么我们和我们的社会是无根的,怎样才能找到我们的根,在何处扎根?同济大学郭强教授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追问,建构了一套解释和说明我们当下社会的理论,这个理论就是“社会根理论”。经过十二年的写作和二年的修改,郭强的三卷本约200万字的《社会根理论》上部近日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社会根理论”面世。5月31日,相关学者、媒体记者以及社会根理论首创者郭强教授,围绕着“社会根理论”,就“社会转型与社会走向”问题进行热烈讨论。
引言 如果说人生是一种漫游,而生活则是一种流动。这种漂浮不定的生存状况能使我们获得切身的无根体验。无根成为我们生存的社会的最大展现,同样出现了“去往何处”和“路在何方”的日常式追问。最为这种追问形式的社会根理论则是“在路上”的一种知识,既不能规定为现代性的呈现,也不能说是社会转型的征相。它既非显学亦非隐知,而是一种路学。
一、理论独白:何谓“社会根” 把根这个概念移用到对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思考上,也会使人们浮想联翩。当当下社会割断历史的时候、当社会碎裂为沙化的时候,当社会在人们眼前像浮萍随风飘荡的时候,也是社会死亡的时候。所以,社会根这个概念能够很形象地使人们把握社会生存的根本。社会根概念的首位意义也在于某种历史性——保持历史的延续性、保持文化的持续性和保持社会的整体性之中,作为对社会根的联想会首先进入人们的思绪,即我们今天所处的社会是否正在失去根性。
(一)根感:社会去根化 如果一个有历史的社会突然丢弃了历史,隔断了文化,那么这个社会的文化 2
就无以绵延,那么这个社会就是无根的。绵延是社会的生命体征,任何一种断裂都是拔根行动。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个人或者社会断了根,实质就是没有了过去的东西,文化断了。 把感性和理性分开是一种知识陷阱,社会根性的知识行动论就是要拆除一个个的知识陷阱,把知识上的视角还原为现实中的真实。追求合情合理的行动是知识行动论的内在冲动,也是提出社会根理论的一个生命体征。如果一个社会被不合情理的行动充盈,没有对大自然的内心敬畏、没有对人人之间美好关系的内心向往,这样的社会肯定是无根的社会。 社会结构同社会根是同一性质的东西,社会结构裂变预示了当阶层关系进而阶级关系越发紧张的时候,社会根基就是被动摇的和不稳的。如果没有日常生活以及日常生活世界的行动者的知识行动,社会也无以生存。 当我们将这三个判断照进现实,来审视现实社会是否正在失去根性。第一,当下社会或多或少地呈现一种称之为“浅社会”的特质。人们的社会生活有意无意的正在割断历史,抛却传统,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和下一代正在成长的人们越来越失去历史感,对历史采取一种旁观甚至娱乐化的策略。传统文化附着的社会性在这样的时代中呈现出的是一种紧张和随时的断裂,道德更是不堪一击。反而充斥其身心的是一种肤浅的现实、金钱和欲望。肤浅化、表面化在这个社会越来越成为显像。人们逐渐习惯于蜻蜓点水式的漂浮在社会上,主张的生活方式更多的是欲望的主导而非精神的旨趣。停留于获得感官的享受而拒绝理性的思考,用短暂取代长久、用图片取代文字、习惯于短信息和微博,还有谁试着去读长篇经典的文学作品。越来越拒绝深刻,生活世界平庸化成为失根的重要表现。 第二,社会的非社会化,社会越来越“沙化”。社会与个人的关系的紧张,在很大程度上社会沙化所导致的社会归属感和认同感的离析。社会是社会的而非我的,社会是他的,而非我的,非我化社会是社会成员无法分有社会,除了在时间上无法分有社会之外,在空间上同样也产生这种疏离感,人们走出了原来固有的社会——家庭、集体的情感世界(这并非不好,而是走得太远),今天的人情冷漠让整个社会呈现出残酷的阴暗面。人们越来越呈现出自私、冷漠、无情和狭隘之中,社会不再温暖,而是逐渐冷冰冰的“沙化”了,不知道社会在哪里,不知道社会是谁的,于是社会就在这种不知道中完成了非社会化的过程。 第三,这个社会还呈现出“速度”性。生活的流动性逐渐加大,人潮涌动、社会节奏加快、个人生活的时间紧迫感越来越强烈。人们陷入到一种称之为快节奏的生活当中,尤其是现代城市的生活,“不夜城”早已成为许多城市的标识。而在这样的生存状态之中,精神家园也往往陷入无根化状态,困惑、迷惘、无所适从等徵状,看上去是个人的,实则是社会的,重建所有社会成员的文化心理意义上的社会根系连结是至关重要的。面对这样的社会,我们不得不问:社会的根 3
在哪儿? (二)根域:知识行动论的出场 通过知识行动而使社会扎根从而诞生新社会。知识行动作为一种不同于其他任何类型行动的特殊社会行动,对个人和社会具有根性意义。这里的特殊性也就在于这种类型的行动无论是单个人的还是互动的行动是一种超越性的覆盖性的社会行动,任何一种社会行动都可以理解为一定程度上的知识行动。知识社会的真实性实际同知识行动的广泛性与二者之间的嵌入程度强相关。 高度普遍化的知识行动是社会知识化的必要条件,知识社会必须用知识行动来奠基,知识社会必须以知识行动为动力,知识社会必须以知识行动者为主体。知识行动同知识社会相关,而知识社会何以可能是社会根理论要解决的问题。因此社会根理论也就天然地同知识行动论切合一起。
(三)根思:对反思的反思 对社会根理论,方法论意义之一在于发现了一个最为基础的思维方法,这就是根思法。我们知道,反思是对正思的一种革命或者颠覆,正是有了这种方法才有了社会的多样性比如反思行动的出现就是社会变样的实践,这种变样就是对原样的知识与行动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一种社会现实的转变,社会改革、社会革命或者社会转型目的都是要实现社会变个样子,社会变样最初来源于方法论的创新,也就是来源于反思方法的社会化应用。在反思方法的作用下社会变样的速度和规模无法控制的时候比如社会变得不像社会的样子了,人变得不像人样子的时候,就需要在方法论上对反思进行颠覆。那么问题是用何种思维来补充或者修正反思方法的独断独行呢,于是社会根理论的方法论就派上了用场,这是根思就成为同反思方法并存的一种根本思考方法。这种根思方法的发现与其说是对反思方法的颠覆不如说是对思维方法的本性回归。根思方法的发现与弘扬在方法论引导着知识扎根的方向感,从而见证着思维方式变迁而推动符合人类自身需要的社会变样的知识行动历程。
(四)根性:本体论关怀 社会失根呈现其社会的非社会性,一方面,社会从自然中脱落;另一方面个人从社会中脱落。从自然中脱落的社会呈现了无根的现代性症状,使得整个现代性之足脱离了大地,近而呈现自然和传统的终结,相反却又愈来愈彰显其幻象——权力幻象、财富幻象和共同体幻象;从社会中脱落的个人则陷入了生活的陷阱近而走向失魂和无在——一种无意义感、无确定感和无方向感的存在。 4
社会根理论其根性就在于本体论的关怀,一种对当下社会的植根和对生活意义的找寻。尤其是对转型时空境域中的中国。与西方社会相比,中国社会呈现出发展的非线性特质,在整体转型背景下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叠加于同一时空维度当中。其社会变化的广度、深度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从传统中脱落出来的社会根找不到土壤,从西方脱域的根性又需要再度植域。惟独获得强知识强行动的知识行动类型才有可能熔历史感、现实感、实践感和生存感于一炉。将生活与社会中的个体从资本现代性中拯救,从丧失灵魂中招魂,从知识建构中反思,进而获得社会与生活的再生。
二、观点碰撞:刨“根”问底 (一)幻象与扎根 郭强教授三卷本的皇皇巨著终于问世了,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作为他的老同事,我有幸很早就和他一起探讨当今社会失根的表象和种种社会问题根源——财富幻象、权力幻象与共同体幻象构成了当今社会的三大幻象。人们生存状态普遍陷入在着三大幻象之中,财富幻象使得人们夙夜以求的财富编织进了普遍的想象和可能的信任之网当中,而维系网络的链条随时被则充斥各种虚拟的不确定性风险所割裂;权力幻象让整个社会割裂成向往权力和生活在其幻象之中的两大人群,前者对权力的感觉扭曲为可能获利和可能失利的爱恨交织的混合体,后者则释放权力的可能性获得自身去根化的权力附着物;共同体幻象将整个社会编进一张已经终结了生活的大网。在资本现代性和唯利是图的推动下,人们之间的愈发原子化,自私和冷漠成为社会通行的规则,一件温暖琐事往往能唤醒陈旧的生活回忆,甚至成为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的头条。正因为如此,社会才逐渐失去根性。而扎根的社会或者社会的扎根首先就需要辨清生活的幻象。 另外,我还需要补充一点,当今,社会学需要走出去,作为本土的社会学家,也应当让国外的同行们知道我们最新的研究成果,我个人期待郭强教授将《社会根理论》三卷本翻译成英文在国外出版。(苏州大学教授、博导 陈忠)
(二)间性社会 社会之根是否还应当是在知识和行动之间、在理性和感性之间、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在西方与中国之间才能更好的扎根。然而植根的隐含前提就在于对植根的领域做出划界,根扎何处的问题,甚至在阶段上需要做出到底何时何地扎根的问题,这本身也是反思性批判的结果,因此是否应当首先对生活与社会做出判断,而这个判断是知识准备的必要,继而对已知的判断采取行动,结合知识和行动最终在众多的“二元”对立中获得“越框而思,越界而行”。(华东理工大学 人文 5
学院副院长 陈迎年) (三)是否真的“失根” 失根是否是一种真的状态?还仅仅是一种可能?如果是前者,漂浮、流动并非失根,而是生长出另一种根,是社会根脱离了自然状态,呈现出新的样态——一种非传统和自然的根存在的状态。在流动的时代和流动的现代性当中,社会需要发展和发现另一种根存在的形式,一种适应流动的漂浮的根,或许这是根适应社会的新形式,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们无需去寻找传统意义上的根。失根进而成为伪命题。当然,如果失根是当代社会正在显现出来的并有逐渐成为社会最终可能死去之最重要因素,那么是否需要反思整个西方现代性之根的最初情景——基于西方宗教的现代性之根。(同济大学教授、博导 李振)
(四)根植面向自然的生活 作为学者,汇聚十多年心血磨一剑,建构一个宏大而抽象的社会根理论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也只有为数不多的富有极大社会担当的学者才能够在社会中发掘出一套宏大叙事,面对这样抽象的理论体系,我边学习边理解,但是谈到社会根性,需要讲一个发生在我身边的小故事来说明生活与根性的问题。 我居住的小区有很多家庭养着小猫小狗,又有很多的小猫小狗因为各种原因成为小区的流浪猫流浪狗,有一次早上我上班出门,遇到一只受伤而且饥饿的小猫,用无辜的近乎哀怜的眼神盯着我,于是我便花了点钱给它买了吃的东西,包扎了伤口,自此以后,每天我都能遇到它,并且我通过观察,它看我的眼神也不一样,反倒像是老朋友一样。通过这件事,我的体会是:小猫小狗这样的小动物是能通人性的。当下的社会使得我们从自然中脱落,同自然界中分化出来的人进而忘却了自己仍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这是金钱,是资本现代性的结果,我们需要反思这样的否定自然的现代性。(《探索与争鸣》主编 秦维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