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日本国家概况论文

日本国家概况论文

摘要:日本茶道源自中国。

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饭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将日常生活行为与宗教、哲学、伦理和美学熔为一炉,成为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

它不仅仅是物质享受,而且通过茶会,学习茶礼,陶冶性情,培养人的审美观和道德观念。

本论文从茶道的产生,发展以及精神层面剖析日本茶道的特点。

正文
一、日本茶道的产生及发展
日本的茶道有烦琐的规程,如茶叶要碾得精细,茶具要擦得干净,插花要根据季节和来宾的名望、地位、辈份、年龄和文化教养等来选择。

主持人的动作要规范敏捷,既要有舞蹈般的节奏感和飘逸感,又要准确到位。

凡此种种都表示对来宾的尊重,体现“和、敬”的精神。

日本茶道,以“和、敬、清、寂”四字,成为融宗教、哲学、伦理、美学为一体的文化艺术活动。

分四个时期来叙述日本茶道的形成和发展。

一奈良、平安时代
据日本文献《奥仪抄》记载,日本天平元年(唐玄宗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四月,朝廷召集百僧到禁廷讲《大般若经》时,曾有赐茶之事,则日本人饮茶始于奈良时代(公元710-794)初期。

这一时期的茶文化,是以嵯峨天皇、永忠、最澄、空海为主体,以弘仁年间(公元810-824)为中心而展开的,这一段时间构成了日本古代茶文化的黄金时代,学术界称之为“弘仁茶风”。

嵯峨天皇爱好文学,特别崇尚唐朝的文化。

在其影响下,弘仁年间成为唐文化盛行的时代,茶文化时其中最高雅的文化。

嵯峨天皇经常与空海在一起饮茶,他们之间留下了许多茶诗,如《与海公饮茶送归山》。

嵯峨天皇也有茶诗送最澄,如《答澄公奉献诗》等。

日本虽于九世纪初形成“弘仁茶风”,但以后一度衰退。

日本平安时代的茶文化,无论从形式上还是精神上,可以说是完全照搬《茶经》。

二镰仓、室町、安土、桃山时代
(一)镰仓时代
镰仓时代(公元1192—1333年)初期,处于历史转折点的划时代人物荣西撰写了日本第一部茶书——《吃茶养身记》。

荣西之后,日本茶文化的普及分为两大系统,一是禅宗系流,一是律宗系流。

饮茶活动以寺院位中心,并且是由寺院普及到民间,这是镰仓时代茶文化的主流。

镰仓时代末期,上层武家社会的新趣味、新娱乐“斗茶”开始流行,通过品茶区分茶的产地的斗茶会后来成为室町茶的主流。

室町时代(公元1333—1573,受宋元点茶道的影响,模仿宋朝的“斗茶”,出现具有游艺性的斗茶热潮。

特别是在室町时代前期,豪华的“斗茶”成为日本茶文化的主流。

在以东山文化为中心的室町书院茶文化里,起主导作用的是足利义政的文化侍从能阿弥(1397—1471年),如果说村田珠光是日本茶道的鼻祖,那么能阿弥就是日本茶道的先驱。

日本茶道的鼻祖村田珠光(1423—1502),将禅宗思想引入茶道,形成了独特的草庵茶风。

珠光通过禅的思想,把茶道由一种饮茶娱乐形式提高为一种艺术、一种哲学、一种宗教。

珠光完成了茶与禅、民间茶与贵族茶的结合,为日本茶文化注入了内核、夯实了基础、完善了形式,从而将日本茶文化真正上升到了“道”的地位。

(三)安土、桃山时代
镰仓时代,日本接受了中国的点茶道文化,以镰仓初期为起点,日本文化进入了对中国文化的独立反刍消化时期,茶文化也不例外。

镰仓末期,茶文化以寺院茶院为中心,普及到了日本各地,各地都出现了茶的名产地。

寺院茶礼确立。

总之,镰仓、室町、安土、桃山时期,日本吸收反刍中华茶文化,民族特色形成,日本茶道完成了草创。

三江户时代
江户时期,是日本茶道的灿烂辉煌时期,日本吸收、消化中国茶文化后终于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日本抹茶道、煎茶道。

日本茶道源于中国茶道,但是发扬光大了中国茶道。

四现代时期
日本的现代是指1868年明治维新以来。

日本的茶在安土、桃山、江户盛极一时之后,于明治维新初期一度衰落,但不久又进入稳定的发展期。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日间的茶文化交流频繁,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日本茶文化向中国的回传。

日本茶道的许多流派均到中国进行交流,日本茶道里千家家元千宗室多次带领日本茶道代表团到中国访问,第100次访问中国时,江泽民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千宗室。

千宗室以论文《<茶经>与日本茶道的历史意义》获南开大学哲学博士。

日本茶道丹月流家元丹下明月多次到中国访问并表演。

日本当代著名的茶文化学者布目潮风、沧泽行洋不仅对中华茶文化有着精深的研究,并且到中国进行实地考察。

二、日本茶道精神
茶道是日本文化的结晶,是日本文化的代表,它又是日本人生活的规范,是日本人心灵的寄托。

如今,有五百年历史的茶道迎来了空前的繁荣期。

茶室、茶亭遍及日本各地;茶室,茶会已成为各种文化活动中的一个主要项目;千姿百态的茶道具成为日本美的象征。

有关茶道文化的电影、电视片、美术展、著述比比皆是;从事茶道活动的人口达五百晚之多。

由于茶道不同与其他艺术的自赏性格,使茶道自己一直缺少自称为艺术的自信。

多少年来,致力于茶道实践的人层出不穷,而作为旁观者,冷静的思考、研究于茶道艺术的人却十分罕见。

给茶道下
定义,全面地论述茶道,是近年来才有的新事物。

下面就介绍一位大家的论述。

1977年,谷川彻三发表了《茶道美学》一书,他以艺术的隔离性为根据,将茶道定义为:以身体作为媒介而演出的艺术。

他指出:所谓艺术的隔离性是有意识的与自然的世界和日常的世界隔开由此来确立艺术世界的自身的独立性。

油画的画框,水墨画的装裱,雕刻作品的台坐,舞台的帷幕,都是艺术隔离性的表现。

而在茶道里。

同样的喝茶却不能象平常喝茶的那样随便,而要求按规定的动作喝;同样是行礼,不能随自己判断行礼,而要求在规定的时机行规定的礼,说规定的话,甚至一个塌塌米走几步都有规定的礼。

由此茶道不能不属于艺术范围。

谷川彻三先生将茶道的内容归纳为四个因素:艺术因素、社交因素、礼义因素、修行因素。

这四个因素是相素关联、融为一体的。

艺术因素是凌驾于其他三个因素之上的,它是通过渗透到其他三个因素之中而体现出它的职能的。

尽管在形式上四者缺一即不成其为茶道,但除艺术因素以外的社交因素、礼仪因素、修行因素是可以在不同的场合得到特殊的发挥的。

如在庄严的献茶式上,礼仪因素就占了主要位置;在熙熙攘攘的大茶会上,社交因素就取得了主导地位;当一个茶人自点自饮时,修行因素就获得了重大发挥。

如用图1进行说时的话,对四边形里的任何一个顶点加力,都会使其顶点突出出来,并且不会破坏四边形的基本结构。

谷川彻三先生的这一学说,受到了日本茶道界的尊理。

“道”在日本有一个演变的过程。

“道”字和大陆文化一起传到日本,平安时期,“道”字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偏重于学术、技能方面。

如明经(经书研究)、记传(史学研究)、明法(法律研究)、算(算学研究)之四道,诗歌、管弦、书画等诸道。

可是到了中世,随着日本自身的艺术观的形成,“道”字的含义发生了变化。

“道”成了通向澈悟人生之路、之行程。

首先大歌人藤原俊成的儿子藤原定家制定了歌道的理论,在其代表作《和歌大观》中,定家提出了“汉诗言志,和歌唱情”的理论,指出了日本文化的特点,给其后的“道”观以极大的影响。

继歌道之后,便有连歌之道、能乐之道,接下来,便把茶汤也称作茶汤之道。

这些道综合在一起,称之为“艺道”。

另一位日本学者仓行洋先生在他的艺道论《艺道的哲学》中指出:“茶道”包含的两个意思。

一个是以点茶吃茶为机缘的深化、高扬心境之路的意思。

另一个则是被深化,高扬了的心境为出发点的点茶吃茶之路的意思。

接着说下去的话就是:茶道是茶至心之路,又是心至茶之路,如用图表示就成为“茶心”。

这里的心是绝对的“真心”,与佛教的“空”“无”相通的。

并且心到茶的含义,已经超出了茶道的范围,成为了“人生之路”。

简而言之,茶道是宗教的一种存在方式。

仓行洋先生的茶道艺道论触及到了日本茶道的深层。

综上所述,谷川澈三先生为茶道所下的“以身体为动作为媒介而演出的艺术”的定义,久松真一先生为茶道下的“以吃茶为契机的综合文化体系”的定义,熊仓功夫先生为茶道下的“室内艺能的一种”的定义,以及仓行洋先生对茶道所进行的“茶心”的解释,都从各种角度对茶道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角度不同,结论当然会有差异,但相互之间并非是矛盾的,对茶道这样一个深奥的多姿多彩的文化遗产,也许正需要从多方面进行解剖。

但是目前,把日本茶道作为综合文化体系是比较普遍的现象,
此定义比较稳妥。

参考文献: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12年2月刊《日本茶道的四大文化元素》作者:陆留弟农业考古2012年5月刊《日本茶道的渊源与演变》作者:彭璟; 郭燕
郑州大学《从千利休看安土桃山时期的茶道文化》作者:苏小丹
《茶道美学》作者:谷川彻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