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海市商业建筑现状与发展方向

上海市商业建筑现状与发展方向

上海市商业建筑现状与发展方向上海市十五计划明确提出,十五期间是上海加快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初步确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地位的关键时期,在实现这一战略发展目标的过程中,上海国际商业中心地位的建设应该是基础。

因为上海成为国际商业中心,在运输和仓储方面就会出现国际航运和物流运筹的大量需求;在资金流动方面才会出现金融支付和资本交易的大量需求;国际商业交易、货物运输仓储、金融交易的需求,形成国际信息服务的需求,这些对于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物流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信息中心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事实上,在2005年初,上海商铺的总保有量已经达到了2856万平方米,这个数字甚至比1998年上海商铺总面积的4 倍还要多。

上海市市区人口约900万,人均商铺面积以户籍人口计算已达人均2平方米左右,以常住人口计算达到1.4平米。

但是,实际上上海自有人口总量约1400万,并常年拥有约500万外来人口,而且在全国以及周边省市中具有明显的商业购物中心的地位,因此,上海市按照实际人口计算的人均商业面积仍显不足。

由此看来,上海自2003年开始受“国八条”、“国六条”及其他金融和财政调控措施影响而导致的商业建筑建设潮,在政府的规划主管部门对于商业设施的关注,对于成一定规模的住宅区的商业街的布局、业态干预,特别是对大型购物中心和商厦的合理布点加强控制,以及开发商对商业建筑建设及运营合理性的掌控逐渐成熟种种条件下,未来将大有发展空间。

一·商业中心建筑商业中心是一种现代的零售业态。

美国《零售辞典》对购物中心是这样定义的:“购物中心是一个由零售商店及其相应设施组成的商店群,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开发和管理,一般有一个或几个核心商店,并有众多小商店环绕。

购物中心有宽敞的停车场,其位置靠近马路,顾客购物来去便利。

”商业中心分为地区型购物中心,近郊社区型购物中心和近邻型购物中心三种。

其中,城市中心商业综合体往往位于地价昂贵的繁华路段,因而在商业开发的过程中将多种功能集合于一组建筑之内。

它不仅解决用地紧张的矛盾,同时各种功能之间相互协调与促进,构成商业综合体。

一般的商业综合体包括商业,餐饮,车库,办公室或公寓,有的还包括剧场,会议中心等内容。

这类商业综合体建筑在设计上往往将商业购物与内部交通或公共娱乐休憩部分相对分离,公共部分经过谨慎设计成为交往,娱乐的共享空间。

同时将传统的商业街道概念引入室内场所设计,丰富多彩的室内外环境为商业中心注入新的活力。

并且强调建筑本身的形象成为商业广告的一部分,因而这类商业综合体往往成为建筑是表达之际对建筑与环境设计哲学的对象。

加州首府圣克莱门特的城市广场(Downtown Plaza)与圣莫尼卡市的圣莫尼卡广场(Santa Monica Place)是这类商业空间的典型例子。

圣克莱门特的城市广场位于加州首府圣克莱门特市4街。

7街及J街,L街形成的街区范围之内,该广场建于1968年,1993年彻底更新。

由于位于市中心,公交系统极为方便轻轨站,巴士总站均在七街靠近城市广场入口处。

多层车库靠近4街,可提供6000个有效停车位,设计中利用十字形内部半开敞公共通道将整个街区的各种商业零售空间联合成一个整体。

7街入口广场,花园式內院,圆形大厅,五街市场,环廊市场及4街入口等六个层次,一环扣一环,形成完整的商业空间序列。

7街入口广场紧临7街,空间开放,仅作象征性围合,顾客可由户外大台阶进入2层,或是由底层直接进入花园式内院。

入口处伸出混凝土墙体的装饰或遮阳钢构架,精心设计的灯柱与雅俗共赏的传统雕塑适当的表明其商业建筑之特征。

花园式内院实际上是一个露天的中庭空间,内援仔细世界的铺地,喷泉,灯具等户外设施,在热闹的市场中心创造了一个优美而宁静的停留空间。

而曾走廊为扩充部分,屋顶用钢构架做成传统的坡屋顶式样,与空间使用性质相协调亲切而动人。

由街道进入综合体的交汇处为综合体的圆形大厅,是群体的中心,大厅上覆盖85英尺高的钢网架穹顶,在夜晚可发出特殊的激光光柱,形成全市的中心与地标,带来巨大的广告效益。

第五街市场用现代化钢构件与钢网体现传统市场亲切,热闹的气氛,构建的光影变化,垂落的帆布装饰衬托出热闹的市场景象。

纵向序列最终集中空间为环廊市场,它是整个综合体的活力所在,作为综合体的餐饮娱乐空间,环廊一侧布置各种咖啡厅,快餐店及罕见的多屏幕电影院,一侧为大型百货公司,底店为各种店铺,上下两层半露天处理,由环形走廊及自动扶梯,电梯,楼梯等垂直交通相互联系,环形走廊由不完整的钢架屋面覆盖,透过轻巧的钢架与柱廊市蓝蓝的天空,为购物之余带来休憩与乐趣。

4街入口时综合体纵向序列的结束巨大的门形铸铁雕塑与入口钢架重点重叠处理,再一次表明商业建筑特征。

圣莫尼卡广场商业综合体商业中心部分由著名建筑师弗兰克·盖里(见上图)设计,显示了建筑师的强烈个性,内部公共部分与商业部分呈斜向十字型布局,空间的穿插使内部视觉感受复杂化,三层通高的中庭,凌空飞越的天桥,自动扶梯与顶部天窗造成内部光影的变化,平面网格错动形成多视点的空间变幻,反映了建筑师对商业空间新奇变化的追求及不同于古典的时空观念。

二·上海商业建筑现况分析商业空间形态,建筑与环境设计,与社会经济发展脉络息息相关。

纵观近年国内大规模商业空间建设与改造过程,在“量”的方面确实成就惊人,然而从设计的角度去评价却发现缺乏对“质”的追求。

上海做为我国商业城市中的佼佼者,在商业建筑建设上一直有着良好的发展态势,下文将以其中颇具代表性的部分建筑为例进行说明。

一·南京西路“恒,中,梅”商圈该商圈是指梅龙镇广场,中信泰富(见下图)以及恒隆广场三大商业中心。

它们均以高档商品为主,注重空间品质的塑造,是上海现代高档商业建筑的代表。

其中梅龙镇伊势丹是集合了百货商店,超市,出租商店,餐饮娱乐,电影院等多功能的商业综合体。

建筑中高达七层的中庭(见右图)是该商场室内空间的亮点,优雅而具个性的室内空间氛围为商业空间添上了一抹潮流文化的色彩。

中信泰富与恒隆厂场均采用了带形中庭组织商业空间,商场的高度均为五层,这是开发商为应对我国多层建筑防火规范楼高不得超过24米要求而一般采取的开发策略。

其中恒隆广场的空间处理则更具代表性:建筑沿南京路弧面展开,以形成道路转角两端较为宽大的入口广场;在两个商场主入口均设置玻璃入口中庭,一为倒圆锥,一为梭形,外形统一中有变化。

入夜,两个中庭通体透亮,起到人流的吸引作用。

在购物中心室内,一条月牙形的通道连接了两个入口,并引向拥有5层楼面6万平方米的购物空间。

圆形大厅和中庭由长廊连接,长廊的天窗与其下的通道保持一致。

室内的人流作为周边街道上的一个支流,将人们从附近的角落吸引了进来,再由其它地方排出。

这样,南京西路的活力——上海著名的城市体验,在其中很好地被加强了。

购物中心的室内,建筑师故意将颜色略去,商铺的展示以及行人本身的活动便使室内空间生动异常。

二·锦江迪生和巴黎春天百货这两个商场均位于淮海路商圈中心地段。

其建筑外形设计均希望能体现和延续该地域三十年代形成的古典建筑风貌,建筑师采用“art deco”设计语言来进行建筑的外形设计,并渗透至室内空间设计。

相对而言,巴黎春天百货的外立面设计较为丰富和多变化。

而锦江迪生的整体设计则更为内敛和平和。

该建筑外墙主要采用了与锦江宾馆相似的红砖贴面,临街安排了骑楼,黑色石材作为建筑基座用材。

立面竖向壁柱,叠涩线脚,精致而统一的品牌广告,为稍显沉闷的建筑外形带来一些变化,也与该地段传统建筑风格产生对话。

该建筑沉稳而有分量,豪华而不显张扬,与其内部陈列的顶级商品相协调,透出一种富有历史感的贵族气息。

其室内空间色彩淡雅,设计简炼,在上海商业建筑中占有独特的地位。

三·港汇广场与正大广场这两个商业建筑均以普通大众作为消费对象,商场规模很大,商品种类以中高档为主,在整体设计上各有所长。

港汇广场(见右图)作为徐家汇商圈的旗舰店安排了多样性的功能。

其空间设计上有三个特色:1·在建筑内部设置了较大规模的公共中庭空间,来串联各部分商场功能,在公共空间里考虑了人性化设施,如绿化,休息座凳,空间比较有序。

2·面对徐家汇转角主入口室外设计了大平台踏步和自动扶梯,将人流引向二层进商场。

踏步两侧结合喷泉跌落以营造出较有气势的入口空间。

人流在二层平台上集散和活动,有效地隔绝了转角路口的交通干扰,并为观赏都币景观提供了一个不同标高的公共视点。

3·在建筑群体组合中设计了一条室外步行街,既增加了室外人流进入商场的路径,也为购物人群提供了室外不受交通干扰的休闲空间。

正大广场是亚洲规模最大的零售业商业中心。

建成后其极富特色的室内空间便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该建筑由美国捷得国际建筑师事务所设计,这家设计公司对商业建筑的设计颇有心得。

它认为按常规设计的购物中心是购物的机器,缺乏复杂的体验。

它试图把购物中心从消费机器包装成一种体验性的事情。

从这一概念出发,捷得事务所设计的购物中心不是一栋建筑物体,而是一种综合建筑、景观、空间、声音的“体验式场所”,一种为群众创造的拥挤热闹的场所。

从而将购物变成一种充满生活情趣的活动。

它的室内空间完全不同于中规中矩的商场“模式”它打破了常规,从建筑外轮廓至内部每个空间、每段线条都处在自由的变化状态之中。

正是这些看似随意、无序的点、线、面构成整体空间后,形成了无数独特的视点与视角从而不断鼓舞人们能品味到其中的乐趣,使购物活动不再是单调的行为,而转变为由趣味相伴。

上述的商业建筑为我们商业建筑的发展带来了很多有益的尝试,也为上海商业建筑的多元化发展和达到国际一流水准作出了努力。

相信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的需求的多样性变化,上海一定还会出现更多的富有个性、耐人玩味的商业空间。

三·上海商业建筑发展方向地域发展(一)上海的商业地产开发的特点上海市的商业地产开发具有如下两个特点:一,是交通枢纽型商业项目开发加快步伐,轨道交通发展将带动一批大型的城市交通枢纽商业项目的开发。

二,是郊区商业项目开发方兴未艾。

随着城市建设重心的延伸,九大卫星城镇开发步伐加快,使得商业地产重心将从市中心向郊区的6000平方公里延伸,郊区商业地产将成为未来几年上海商业发展的重点。

(二)上海商业地产的区域分布 (1)商业地产的总体布局:总体看来,上海的商业地产项目呈条状、块状向点状分布发展。

上海商业经过多年的调整改造,初步形成了市级商业中心、区域商业中心和社区中心为支撑的多层次商业布局。

按国际化城市发展的要求,推进以试点城镇为代表的郊区城镇商业发展,规划设计一步到位,集聚商业、商务、餐饮、娱乐、宾馆等功能设施,构筑新城、中心镇、社区商业和邻里中心四个层次的商业中心,推进大型连锁企业的组团式经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