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宋代士人的为政之道

宋代士人的为政之道




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 事》:一曰明黜陟,二曰抑侥幸,三曰精贡举,四 曰择官长,五曰均公田,六曰厚农桑,七曰修武备, 八曰减徭役,九曰覃恩信,十曰重命令。

“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是吏治改革。第一,在 官员的选拔方面,一是限制官僚子弟及其他亲属荫 补入仕;二是改革科举制度。第二,在官员的升降 方面,一是京朝官须任满三年、无杖以上私罪、有 清望官五人保任,方可磨勘。二是令转运使副兼按 察使,澄汰所属州县年老、病患、赃污、不材的官 员,举荐有德有才的官员。

[唐] 韩 [宋] 陆
愈:“有忧天下之心。” 游:“位卑未敢忘忧国。”


[明末清初]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 夫有责。”
2、“进亦忧,退亦忧”

孟 子:“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善天下。” [宋] 范仲淹:“进亦忧, 退亦忧”,“居庙堂之高, 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 忧其君”。


[宋] 范仲淹:“不以一心之戚,而忘天下 之忧,庶乎四海生灵,长见太平。” [宋] 范仲淹:“伏望陛下,……明慎刑赏, 而使之必当;精审号令,而期于必行。尊 崇贤良,裁抑侥幸。制治于未乱,纳民于 大中(中正之道)。如此,则不独微臣甘 从于异物,庶令率土永寖于淳风。”
[明] 朱元璋:“保国之道,藏富于民,民富则亲, 民贫则离,民之贫富,国家休戚系焉。”
3、教民
《论语· 子路》:“(冉有)曰:‘既富矣,又何 加焉?’曰:‘教之。’” 《孟子· 滕文公上》:“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 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孟子· 尽心上》:“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 得民心。” 劝农文 劝学文
3、为什么要“以民为本”
(1)民众是构成国家的三大要素之一。 孟 子:“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 韩非子:“无地无民,尧舜不能以王,三代 不能以强。” (2)民众是赋税徭役的来源。 《国语· 周语上》:“后非众,无与守邦。” [清] 唐 甄《潜书》:“国无民,岂有四政! 封疆,民固之;府库,民充之;朝廷,民 尊之;官职,民养之。”
[宋] 岳 飞:“文臣不爱钱,武臣不 惜死,天下太平矣!” [明] :“公生明,廉生威。士不畏吾 严而畏吾公,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廉。”
2、如何才能做到“清廉”

[明] 薛 瑄:“世之廉者有三:有见理明 而不妄取者,有尚名节而不苟取者,有畏 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者。见理明而不妄取, 无所为而然,上也;尚名节而不苟取,猖 介之士,其次也;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 则勉强而然,斯又为次也。”
(三)“以民为本”思想的价值与 局限
1、“以民为本”与“为人民服务”、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2、“民本”与“民主”
三、为官箴言:廉、仁、公、勤 (以包拯为例)

晋武帝司马炎:“为官长 当清,当慎,当勤。修此三 者,何患不治乎?”
[宋] 吕本中《官箴》: “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 清,曰慎,曰勤。” [宋] 真德秀:“律己以廉、 抚民以仁、存心以公、莅事 以勤。”
[宋] 黄庭坚:“范文正公,当时文武第 一人。” [宋] 朱 熹:“范公平日胸襟豁达,毅 然以天下国家为己任。” “范文正公,自做秀才时便以天下为己 任,无一事不理会过。一旦仁宗大用之, 便做出许多事业。”
(一)忧患意识:“有忧天下之心”
1、“忧国忧民忧天下”

孔 子:“君子忧道不忧贫。” 孟 子:“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汉] 贾 谊:“臣窃惟事势,可为痛 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 六,……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
宋太宗:“天下广大,卿等与朕共 理,当各竭公忠,以副任用。”

2、为什么天子必须与士大夫 “共治天下”?

[秦] 陈 胜、吴 有种乎!”
广:“王侯将相宁

[五代] 安重荣:“天子宁有种耶?兵 强马壮者为之尔!”

[宋] 范仲淹:“圣人之至明也,临 万机之事而不敢独断;圣人之至聪也, 纳群臣之言而不敢偏听。独断则千虑 或失,偏听则众心必离。人心离则社 稷危而不扶,圣虑失则政教差而弥远。 故先王务公共、设百官而不敢独断者, 惧一虑之失也;开言路、采群议而不 敢偏听者,惧众心之离也。”
1、直言极谏,愈黜愈奋
[宋] 范仲淹:“儒者报国,以言为 先。” “事君有犯无隐,有谏无 讪,杀其身,有益于君则 为之。” [宋] 韩 琦:“竭忠尽瘁,知无不 为,故由小官擢谏任,危 言鲠论,建明规益,身虽 可绌,义则难夺。
2、出将入相,敢做敢当

西夏兵相戒曰:“无 以延州为意,今小范老 子(按指范仲淹)腹中 自有数万甲兵,不比大 范老子(按指范雍)可 欺也。” 边境上有民谣曰: “军中有一韩,西贼闻 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 西贼闻之惊破胆。”
孟 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 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 不王者,未之有也。”

(二)主体意识:与天子 “共治天下”
1、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

汉宣帝:“庶民所以安其田里而亡 叹息愁恨之心者,政平讼理也。与我 共此者,其良二千石乎!”

曹 操《求贤令》:“自古受命及 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 治天下者乎!”
(1)“见理明而不 妄取” (2)“尚名节而不 苟取”
(3)“畏法律保禄 位而不敢取”

[宋] 包 拯:“臣闻廉者,民之表也;贪 者,民之贼也。……欲乞今后应臣僚犯赃抵 罪,不从轻贷,并依条施行,纵遇大赦,更 不录用;或所犯若轻者,只得授副使、上佐。 如此,则廉吏知所劝,贪夫知所俱矣。”

[宋] 包拯家训: “后世子孙仕宦有犯 赃滥者,不得放归本 家;亡殁之后,不得 葬于大茔之中。不从 吾志,非吾子孙。仰 工刊石,竖于堂屋东 壁,以诏后世。”
(3)民众是王朝统治的民意基础。 荀 子:“《传》曰:君者,舟也;庶人 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故君人者 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
唐太宗《民可畏论》云:“天子有道,则 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 也!” [宋] 包 拯:“民者,国之本也。财用所 出,安危所系,当务安之为急。”
(二)如何做到“以民为本”

“庆历新政”的另一项内容是富民强兵。第一, 是发展农业生产。第二,减省徭役。第三,广施 恩信,使郊祀赦书中“宽赋敛,减徭役,存恤孤 贫,振举滞淹”等惠及百姓的事情,一一得到施 行。第四,修武备,未能实行。 “庆历新政”的第三项内容是加强法制。立法 要慎重,有法要执行;法律有差失,必须上报, 经中书、枢密院审查,确有不当,然后再更改。

[明] 吕 坤:“不伤财,不害民,只是不 为虐耳。苟设官而惟虐之虑也,不设官其 谁虐之?正为家给人足,风移俗易,兴利 除害,转危就安耳。设廉静寡欲,分毫无 损于民,而万事废弛,分毫无益于民,也 逃不得‘尸位素餐’四字。”

[清] 曾国藩:“勤之道有五:一曰身勤。 险远之境,屈身经验之;艰苦之境,身亲 尝之。二曰眼勤。遇一人必详细察看,接 一文必反复审阅。三曰手勤。易弃之物, 随号收拾;易忘之事,随笔记载。四曰口 勤。待同僚,则互相规劝;待下属,则再 三训导。五曰心勤。精诚所至,金石亦开; 苦累所积,鬼神亦通。五者皆到,无不尽 之职。”


(一)清廉

1、“清廉”的重要性
[宋] 罗大经:“杨伯子尝为余言:‘士大夫 若清廉.便是七分人了。盖公、忠、仁、明, 皆自此生。’” [清] 陈弘谋:“汉人取吏,曰廉、平、不 苛……人须心中无欲,方能心平。心平方能 事平。故廉又为平之本。”
[宋] 陆 游:“但得官清吏不横,即是村 中歌舞时。” [清] 王元吉:“大臣不廉,无以率下,则 小臣必污;小臣不廉,无以治民,则风俗必 坏。层累而下,诛求勿已,害必加于百姓而 患仍中于邦家,欲冀太平之理不可得矣。”

二、以民为本
(一)“以民为本”是中国古代 传统的政治思想
1、“以民为本”起源于三皇五帝时期, 后代不断发扬光大

《尚书 ·大禹谟》:“德惟善政,政在养 民。” [汉] 贾 谊:“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 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故国 以民为安危,君以民为威侮,吏以民为贵贱。 此之谓民无不为本也。” [宋] 程 颐:“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 以厚民生为本,以安(民)而不扰为本。”
[宋] 沈 括《续笔谈》:“太宗皇 帝尝问赵普:‘天下何物最大?’普 熟思未答间,再问如前。普对曰: ‘道理最大。’上屡称善。” 《大戴礼记· 易本命》:“王者动必以 道,静必以理。” [宋]范仲淹:“理或当言,死无所 避。”

(三)担当精神:“左右 天子为大忠”

[宋] 范仲淹:寇准“能左右天子, 如山不动,却戎狄,保宗社,天下谓 之大忠”。
宋代士人的为政之道
北京大学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 中下为己任(以范仲 淹为例)
[宋] 张 载:“为天地立心,为生 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 平!” [宋] 韩 琦:“雄文奇谋,大忠伟 节。充塞宇宙,照耀日月。前不愧于古 人,后可师于来者。” [宋] 王安石:“呜呼我公,一世之 师。由初迄终,名节无疵。”


2、“以民为本”是儒、道、法诸家的 共识
(1)儒家——孔 子:富民足君:“百姓 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孟 子:民贵君轻:“民为贵,社稷次之, 君为轻。” 荀 子:君舟民水:“《传》曰:君者, 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故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
(2)道家——老 子:“贵以贱为本, 高以下为基。” (3)法家——管 子:“夫霸王之所使 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 危。”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 逆人心。”
1、爱民(仁者爱人):
[宋] 范仲淹:“宫掖中半日不食,当如何? 今数路艰食,安可置而不恤!” 宋太宗《戒石铭》:“尔俸尔禄,民膏民 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