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言论自由

言论自由

转发诽谤信息判刑非限制言论自由
一、问题的提出
日前,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关于办理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的司法解释。

两高司法解释规定,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246条第1款规定的“情节严重”,可构成诽谤罪。

这规定刚出,许多网络发帖者因违反此规定而遭到刑罚—甘肃初中生杨某发帖被转500次,凤姐推手干露露,常德夫妇散布“局长撞人”谣言都受到相应的刑事处罚。

对于此司法解释,许多网民都恐惧,尤其是一些时评人很害怕,认为,如此一来,真的是不敢讲,不敢写了,这似乎侵犯了广大网民的言论自由。

笔者认为,这完全是杞人忧天,两高司法解释的出台不是为了限制言论自由,而是保障了广大网民的人格尊严,政府的权威形象等等,相反更加明确了言论自由的界限。

二、言论自由的保护与界限
言论自由是民主社会的重要基础,是每个人发展与进步的基本条件。

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说过:“你所说的话不一定正确,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卡多索认为“言论自由是一切权利之母。


言论自由作为一项基本权利,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它的理论来源于自然法学派主张的“天赋人权”,即这种权利是上帝赋予的,政府是不可以随便剥夺。

言论首先是人们永久保有的天赋权利之一;就国民议会而言,运用这种权利乃是他们的义务,而国民则是他们的权威。

“①此外,言论自由还体现了民主发展的范畴,美国学者米克尔约翰逊认为,民主需要民众自由地获得能够影响他们集体决策特别是选择过程的各种信息,并在此基础上采取行动。

公民的言论、出版、和平集会和请愿等活动,只要这些活动有利于自治事业,就不可以限制其自有。

②他强调表达自由对于保障明智的民主决策所具有工具性的价值。

在形成民主决策的过程中,最高的利益并不在于言者之言,而在于听者之心。

③因此,言论自由对于促进民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言论自由是法治国家追求的重要价值与目的,不仅具有历史意义,更被广泛地写入了各国的宪法当中。

1948年联合国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第19条规定,“人人享有主张和发表意见的自由,此项权利包括持有主张而不受干涉的自由和通过任何媒介和不论国界寻求、接受和传递消息和思想的自由。

”从此以后,世界上不少国家都以《世界人权宣言》为蓝图,制定了保障言论自由的相关法律。

世界上以宪法或宪法性文件明文规定公民表达方面的基本权利和自由的国家共有102个。

④美国宪法修正案第一条规定:“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
剥夺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

”日本宪法第21条规定:“保障集会、结社、言论、出版及其他一切表现的自由。

”我国宪法第35条也对言论自由作出了相关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无规矩不成方圆。

任何一项自由都不是毫无限制的,言论自由也不例外。


①托马斯·潘恩:《潘恩选集》,马清槐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42页。

②[美]米克尔约翰逊:《表达自有的法律限度》,侯健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85-86页。

③[美]米克尔约翰逊:《表达自有的法律限度》,侯健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8页。

④甄树青:《论表达自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年版,第8—10页。

论是从国际法的规定,还是各国宪法条文来看,都对言论自由作了一定的限制。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政治权利公约》第十九条规定:言论自由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对言论自由的限制由法律规定,一是不得侵犯他人的权利与名誉;二是不得危害国家安全或公共秩序、卫生或道德;《欧洲人权公约》第十条规定:一、人人享有表达自由的权利;二、上述自由的行使由附带责任和义务,得受法律所规定的程序、条件、限制或惩罚的约束。

但由于各国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对言论自由的限制标准也有所不同。

在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霍姆斯就曾提出了“明白而即刻危险”之标准,他认为言论自由是否应当受到限制,必须能证明被告的言论确有导致实际祸害的明显而即刻的危险,仅仅认为它是有恶劣倾向是不够的。

”⑤关于“明显而即刻危险”的判断,霍姆斯引用了一个精辟的比喻:对言论自由作最严格的保护,也不会容忍一个人在戏院中妄呼起以是否违反公共福利为其火,引起恐慌;在日本,限制言论自由的标准是“法益衡量”。

所谓法益衡量是指对基本人权的限制以是否违反公共福利为要件,亦即以公共福利作为限制基本权之界限。

日本宪法第12条规定:此种自由与权利不得滥用,并应经常负起为公共福祉而利用的责任。

第13条规定:关于国民之权利,只要不违反公共福祉,以立法及其他国政上都必须予以最大之尊重;在德国采取的是比例原则,比例原则就是指立法机关所采取对人民损害最小之方法,必须与该方法所欲达成之立法目的想当。

是否想当,须就该方法所造成人民损害最小之方法,必须与该方法所欲达成之立法目的想当。

⑥其实比例原则就是在发生价值冲突时,必须尽可能调整两种宪法价值。

具体应用到言论自由上时,就是当言论自由与其它基本权利发生冲突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它们对社会所造成的影响。

这其实和法益衡量标准差不多。

在中国,我国《宪法》第五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权利和自由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和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⑤荆知仁,《美国宪法与宪政》,三民书局1984年版,第162页.
⑥姜明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1-42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