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陈独秀的现代化教育思想探析

陈独秀的现代化教育思想探析

陈独秀的现代化教育思想探析【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4-0245-03在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伟大的改革莫过于孔子的功劳,因为他率先兴办私学,打破官府对教育垄断的局面,让部分平民获得了学习文化知识的机会。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历朝历代的教育事业基本上都是遵从孔子的教育模式而未曾做过大的变动,直到近现代,西方的坚船利炮带来了西方的文明,被惊醒的国人这才发现中国教育的落后。

1 大力推动教育改革1.1 陈独秀推动教育改革的原因1.1.1 中国需要新教育。

在中华民族倍受欺辱的年代,西方列强在中国的横行霸道、胡作非为,这就使得许多中国的知识分子对民族和国家的未来感到十分迷茫,显得信心不足,而陈独秀不是如此,相反,对民族的未来充满了必胜的信念,坚信有青年在,民族就有希望,因为“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白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

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

”只要这些新鲜活泼之细胞发挥其功效,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就不是梦。

虽然每一个青年都是新鲜的细胞,但仅此不可保证都是活泼的细胞,有时侯即使是一个新鲜的细胞,如若没有被及时激活,那也必将老去而无法活泼起来,至于能否发挥功效就无从谈起了。

2、旧教育已近僵死。

对旧教育进行改革,这一思想萌始于陈独秀十九岁那年,因为那年在江南乡试的考场上发生了一件撼动其灵魂的事,后来“他在《实庵自传》中说:在考场上,一个考生的怪状,‘使我看呆了一两个钟头。

在这一两个钟头当中,我并非尽看他,乃是由他联想到所有考生的怪现状;由那些怪现状联想到这班动物得了志,国家和人民要如何遭殃;因此又联想到所谓抡才大典,简直是隔几年把这班猴子狗熊搬出来开一次动物展览会;因此又联想到国家一切制度,恐怕都有如此这般的毛病;因此最后感觉到梁启超那班人们在《时务报》上的话是有些道理呀!这便是我由选学妖孽转变到康梁派之最大动机。

一两个钟头的冥想,决定了我个人往后十几年的行动。

我此次乡试,本来很勉强,不料其结果却对我意外有意’。

”由此可见,旧教育已经走进了一条死胡同,其死亡的命运是无可挽回的。

从此,陈独秀开始与旧式教育分道扬镳,并且一边对垂死的旧教育进行毫不留情的攻击,一边又大胆地接受新式教育,踏上新道路。

所以乡试的次年,陈独秀入杭州求是书院,这是一所新式书院,使其得以受到新式教育,学习了英文、法文、天文学、造船学等。

随后陈独秀东渡日本,眼界进一步开阔,外界的新事物在其内心掀起了层层波澜。

1.2 陈独秀改革教育的内容1.2.1 发展职业教育。

陈独秀的职业教育思想出笼。

陈独秀的职业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由狭义的职业培训到广义的职业再教育的过程。

职业教育初期表现为技术的培养,目的是想让那些无一技之长的人获得一个安身立命的手段;后期职业教育不仅强调技术的培养,而且进一步重视工人的再教育,希望职业工人学习一些基本的文化知识。

陈独秀的教育改革思想早期表现为重实用,也正是因为受这一思想地支配,使其较早地提出在中国发展职业教育。

他之所以否定旧教育,那是因为他认为“我国教育和西洋古代教育,多半是用被动主义,灌输主义,一心只要学生读书万卷,做大学者。

古人的著书,先生的教训,都是神圣不可非议。

”这种死读经书的呆板教育不求实用,严重脱离现实生活,要想在教育上实现突破性发展,中国必须“要取法西洋,应该弃神而重人,弃神圣的经典与幻想而重自然科学的知识和日常生活的技能。

”若“今之教育,尚不以尊重职业为方针,不独为俗见所非,亦经世家所不取。

”[5]所以不难看出,在陈独秀的心目中,发展职业教育是可以实现经世的目的,而且也势在必行。

随着陈独秀领导的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职业教育思想也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章积和就此问题致书陈独秀说:“工人补习教育,现在有些人都很提倡,这的确也是新文化运动一桩重要的事情!我们学校里附设的四个工场,共有工人二十多个。

他们都不会算帐,也不会写信。

”所以对在职工人进行再教育也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但资本家对此是很不乐意的,他们叫嚷着不减少工人的工作时间,也不增加工资,并且指使反动文人出来唱反调:大意是讲,工人应该进行再教育,但工人的工资不增加和工作时间不减少是不会妨碍再教育工作展开的。

工人“每日做工十二点钟,上海现在的生活必需品这样昂贵,每月只有十元八元底工资,试问先生若处到这种境遇,哪里会有时间力量去受教育,哪里会感觉没有知识底痛苦?人类生活的欲望是由物质的进到精神的,断没有丢开物质的便进到精神的。

饥寒救死不暇的人还说什么知识不知识!”所以,不但要减少工人工作的时间,增加工资,而且还要“有强迫工人教育的制度出现”。

如果这种教育思想在当时能够很好地执行,那对中国的发展是大有益处的,因为它顺应了机械化大工业的发展对高级工人的需求。

但在今天看来,这一思想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虽然今天的中国兴办的职业技术学校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但是培养出来的高级技工寥若晨星,原因就是工人掌握了基本技术后,就忽视了再教育。

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按照陈独秀的职业教育思想来规划今天的职业教育,相信若干年之后,高级技工的需求严重不足的问题会迎刃而解,如此同时,也进一步印证毛主席所说的“古为今用”的道理。

2、发展大教育。

发展职业教育是陈独秀在探索新教育的道路上早期成就,随着其思想的成熟和阅历的丰富,这种职业教育思想又逐渐发展为大教育思想。

陈独秀的大教育思想内容较为丰富,概括起来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提倡平民教育;其二,强调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以下就从这两个方面进行阐述:①陈独秀的平民教育思想。

换而言之,他所提倡的平民教育思想也就是一种平等的教育思想,详而言之就是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无论是资产阶级还是无产阶级,无论男人还是女人,都应一律平等享受教育。

所以在《马尔塞斯人口论与中国人口问题》一文中,陈独秀指出“贫民多子,自然是社会上一种悲惨的现象,我们应该设法救济的,但是救济的方法,不能够象限制人口那样简单。

第一要问贫民是怎么会贫的,是不是社会制度底罪恶?第二要问贫民底子女何以没有公共教育底机关,是不是社会制度底缺点?”如果是社会制度有问题而使贫民子女无法上学,那就应当改革这种制度,如果是没有公共教育机关,使贫民子女失去上学的保障,那就得设置相应的机关。

他希望通过这种办法让贫民的子女获得受教育的机会,也使平民教育不会如同一纸空文。

”在这里可以看出很明显的两点:一是,教育才是改造社会和拯救中国重要手段;二是,教育应该走向平民式发展道路,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应该打破。

”所以,只要大力发展平民教育,就可以实现培养出更多的真人。

如果仍旧继承传统的贵族式教育,那么众多的贫民及其子女将依旧处于文盲状态,虽然可以号称人口大国,但大部分都是假人。

假人多了,社会还照旧贫穷,贫民的悲惨命运也无从解决。

正是为了让贫民从悲惨的命运中解脱出来,陈独秀才不遗余力地提倡这种新的教育模式,这既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也顺应了世界发展的潮流。

希望“平民女学校”鸣亮女子教育的黑暗时代,这也就让占中国总人口一半左右的女同胞走进了学校,让平民教育向前跨出了一大步。

在发展教育上,陈独秀不但高瞻远瞩,而且明察秋毫,既关心教育的宏观发展,又认真研究涉及教育的细小环节。

他曾写信告诉胡适:“坑人的中国文字,实是教育普及的大障碍。

”要使教育大众化,就要将“国语统一”。

并且他首次提出在改良工人待遇时必须发展“保险教育”,这就使得平民教育有了实施的保障,而不至于成为空中楼阁。

在今天看来,这一思想实为可贵,遗憾的是陈独秀未曾将这一思想进一步详细地叙述。

在当时,也许是因为中国未有这个实力将这一想法进行贯彻实施,所以陈独秀在“保险教育”方面未做深入研究,这也是他留待我们后人去思考的问题,今天的中国完全可以将这一思想继承和发扬光大,为社会主义平民教育服务。

②陈独秀的科学教学法。

要想在中国发展新式教育不仅仅要极大地丰富更新传统的授课内容,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注重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这也是陈独秀的大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

自近代洋务运动以来,中国开始陆续兴办了一些“新式学堂”,但让人遗憾的是这些“新式学堂”所倡导的办学宗旨却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最后是教学内容有了一些新变化,增加了一些西方的新知识,但是运用的教学方法却仍旧是所谓的圣人之道即象死读经书那样死记西方的新知识。

但这种新教育与陈独秀所设想的新教育是大相径庭的,因为陈独秀的新教育思想是把内在的科学方法放在首要地位的,而把外在的形式内容放在次要地位。

这种方法就是要国人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新教育,对此,陈独秀是这样说的:“好的教育,应该学生教先生,这句话说来很奇,怎样学生反而教起先生来呢?就是先生在教授时候,必定要拿学生做本位,细细考察这一班许多学生,因为一个学生,有一个学生的特征,一个学生,有一个学生的天才,用什么教材放进,便有什么反应发生,不是随便可以教授的,做教师的,应该从学生的个性里得到种种经验来。

”“或者又有人说:旧教育是习经、史、子、集;新教育是习科学。

其实这个分别也不过是教材上的分别;不能够当做新旧教育绝对不同的鸿沟。

”“经史子集和科学都是一种教材,我们若是用研究科学底方法研究经史子集,我们便不能说经史子集这种教材绝对的无价值;我们若是用村学究读经史子集的方法习科学,徒然死记几个数理化底公式和一些动物矿物底名称,我们不知道这种教材底价值比经史子集高得多少?”因此,要发展新教育不是开设几门西方新课程就完成了,也不是盲目地把传统文化遗产抛之脑后,甚或是踩在脚下使其永不翻身,而是要运用一种科学的方法去学习和研究古今中外的文化,为我所用,这就是陈独秀的新教育精神实质所在。

换而言之,新教育的内在本质就是一种公平的、科学的教育。

至此也就可以看出,陈独秀已完全实现了从行动到思想上都摆脱了旧教育的束缚,更可喜的是形成了自己的大教育思想。

这种教育思想的最大优点就是能够适应形势需要,造就更多的必备之才。

在当今世界激烈的国际竞争之中,人才竞争成为关键,所以这一教育思想对今天的教育发展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如若能合理运用,一定会使我们的教育取得佳绩。

2 教育要面向社会走向世界2.1 教育要面向社会。

陈独秀说自己迷信教育,但是从不盲从,在发展新教育的道路上,其视野十分开阔。

他大力提倡新教育,那是因为他把拯救中国的最大希望都寄托在这里,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让教育主动关心社会,知道社会需要什么然后才能培养所需之才,孤立的教育是不会取得发展的,也更谈不上救国。

所以陈独秀很明确地提出:教育要与社会打成一片,切切不能搞独立。

随着时代的前进,教育从贵族式走向平民式,它不再是只有少数人才能享受得起的奢侈品,这是任何人都不能抗拒的历史潮流。

所以陈独秀主张兴办新教育应该敞开胸怀,面向整个社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