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易学视野下的武术文化研究——《周易》与太极拳(校改)

易学视野下的武术文化研究——《周易》与太极拳(校改)

易学视野下的武术文化研究——《周易》与太极拳崔丽丽(山东大学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 济南250100;山东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山东 济南250014)摘要:《周易》是中国文化史上最古老、也是地位最显要的一部典籍。

因为它年代久远,就自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起到了源头活水的作用;由于它地位显要,因而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方面都受到它的影响而与之交融会通。

探讨《周易》与太极拳的关系,有助于人们从根本上深刻认识太极拳的文化内涵。

太极拳的名称受《周易》的深刻影响;太极拳的理论源于《周易》的阴阳学说;《周易》思想指导着太极拳内功的修炼;太极拳体现了《周易》“天人合一”的思想;太极拳蕴含《周易》“仁义诚敬、刚柔共济”的道德标准。

我国史籍,甲于天下,文化源头,首推《周易》。

《系辞下》云:“《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

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

”①众所周知,作为一门学科的“体育”,始于《四库全书》修成之后的近代,不然,该书的总目提要中也许会把“体育”列入“可援易以为说”的科目了。

其实,“方外之炉火”,主要指的就是深富体育内涵的养生术。

易学对武术文化的渗透,既有行为、组织的层面,也有理念的层面。

《系辞上》云:“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

”从武术文化的视角看,易学中的相关内容十分丰富。

当然,从直观上看,《周易》中直收稿日期:2009-07-21作者简介:崔丽丽(1977-)女,山东曲阜人,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生。

① [清]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

言武术之处甚少,但从理论的哲学层面看,《周易》所言则对武术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因为《周易》的“百科全书”性,不在于它的面面俱到,而在于它是一部哲学著作,可启迪人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正如《系辞下》中所说:“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

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

”正是从这种意义上来讲,易学对武术文化影响深远。

一、太极拳的名称源于《周易》《系辞上》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

意思是说,《易经》的原始是源于浑元一气的太极,由太极生出阴与阳两仪,再由阴阳两仪滋生太阴、少阴、少阳、太阳这四象,如此生生不息,分分合合而已。

太极拳的名称就取《周易》中的“太极”一词的含义:是阴与阳的对立统一,是浑元一气的东西,是阴阳消长、互根、分合、互化的体现。

拳名“太极”,意即天地一大太极,人身一小太极,武术就应该效天法地,遵循着类似的客观规律。

太极拳,早期曾称为“长拳”、“绵拳”、“十三势”、“软手”。

一般认为,清朝乾隆年间,王宗岳著《太极拳论》,从此确定了太极拳的名称。

王宗岳著《太极拳论》首段即以“太极”立论,他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

”可以看出,太极拳与太极、无极、阴阳、五行、八卦、气等中国古典哲学概念有关,而其中的贯穿者是“太极”。

关于“太极”的说法,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云:“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①“无极而太极”这个命题脱胎于老子的说法。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德经》四十二章)又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德经》四十章)周敦颐所说的“无极”,就是老子所说的“无”或“道”;周敦颐所说的“太极”就是老子所说的“有”或“一”。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中所谓“根”的提法来自道家,《老子》第六章:“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庄子·大宗师》:“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

”目前的看法为,太极拳是以古代阴阳五行学说及道教内丹的易学思想为哲学基础,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气功之术和中医经络学说,吸收了明代名家拳法,特别是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综合而成。

②太极拳区别于其他传统民间武术的本质在于,它以极其丰富的哲理来指导人体生命之科学锻炼,以哲学为创拳的理论基础和行拳的根本。

③太极① 谭松林,尹红《周敦颐集》长沙:岳麓书社,2002年,5页。

② 唐豪,顾留馨《太极拳研究》,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年,12页。

③ 王振川《太极拳哲学思想渊源浅探》,《武当》,2004年第8期,19~20页。

拳亦名“十三势”。

关于“十三势”的解释,众说纷纭。

根据有影响的王宗岳《太极拳论》的解释:“十三势者,掤捋挤按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也。

掤捋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

採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

此八卦也。

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即金木水火土也,此五行也。

合而言之,曰十三势。

”①这种对太极拳“十三势”的解释,也源于《周易》的八卦说,用《周易》卦象类比太极拳的手法、步法等。

陈家沟陈氏十六世的陈鑫,阐发历代积累的练拳经验,用十三年的时间,写成《陈氏太极拳图说》,逐势详其理法,以易理说拳理,结合经络学说,其拳法以刚柔相济,快慢相间,蓄发互变为原则,贯穿于缠丝劲的核心作用,而以内劲为统驭。

②以上足见太极拳名称所受《周易》学术的深刻影响。

二、太极拳的理论源于《周易》的阴阳学说《易经》中本无“阴阳”这一概念,春秋时代解释《周易》的学说中也没有使用“阴阳”。

《庄子·天下》评论儒家“六艺”说时讲到“《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

以阴阳解《易》大约始于战国。

阴阳观念产生较早,西周伯阳父以阴阳为寒暖二气,认为阴阳二气相迫,所以有地震。

春秋时人们已多用阴阳为阴阳二气,解释气候与节气的变化,也有的将阴阳观念用于兵法。

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发展了春秋时代的阴阳说,认为阴阳二气相交产生万物,凡物都有阴阳两个方面。

《管子》中保存了较多战国时代阴阳学说的材料,《管子》的《五行》以阳气、阴气的盛衰说明一年四季变化,《礼记》的《月令》、《吕氏春秋》的《召类》等篇也都记载了不少有关阴阳的论述。

战国时代阴阳说的特点是以阴阳二气的消长说明万物变化的过程,以阳气主生、长、进,以阴气主杀、消、退,易学家吸收了这些观点,用阴阳解释《周易》和筮法的变化法则。

《易传》就是以阴阳变易解释《周易》的原理,并概括出“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一命题。

《庄子·天下篇》云:“《易》以道阴阳”。

这就是说,《庄子》将阴阳和合思想视为《易》学之精髓。

我们认为,《庄子》这番评价无疑具有深刻的哲理性。

《系辞下》云:“乾,阳物也;坤,阴物也。

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

”阴与阳的协调和谐,是易学原理的集中体现。

这种阴阳和谐性是通过阴阳之间不断地交合、感应和转化而得以完成。

《周易》思想的核心,就是“一阴一阳”的变化运动。

《系辞上》指出:“一阴一阳之谓道。

”《周易》揭示了宇宙万物运动变化的内在动力乃是阴① [清]王宗岳《太极拳论》,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0年,10页。

② 唐豪,顾留馨《太极拳研究》,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年,5页。

阳两种相互对立势力的相互作用。

《系辞》曰:“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

”“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天地絪緼,万物化醇。

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其中的“刚柔”、“天地”、“男女”均指阴阳。

《周易》更详细地论述了阴阳的矛盾运动,认为阴阳二者是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它们是同时发挥作用的,即所谓“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

正是他们的相互作用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此即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

这是将对立面的相互依存和转化看作事物的自然本性及变化规律。

“一阴一阳”的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最基本的特征,它是在“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和“唯变所适”的变易思维基础上构成的。

①《周易》运用这种思维方式描述事物变化的原理,被极其广泛地运用于太极拳理论之中。

太极拳理论经典,就以这种“一阴一阳”的思想作哲理指导,融入拳理之中。

王宗岳《太极拳论》云:“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又云:“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的阴阳变化,是太极拳功夫的基础,只有明白了“视动犹静,视静犹动”,“劲由内换,收便是合,放即是开,开中有合”的道理,即掌握了“阴阳不测”之功,才能达到“因敌变化亦神奇”的境界。

许禹生解释说,太极拳行动时,各种姿势动静相同,手腿动作上下左右均有阴阳,静时虽无动的现象,但阴阳虚实要含蓄在内。

②后人也多用这种思想来解释拳中的道理,各部姿势的要求都符合太极拳“柔中寓刚”的特点,适应于太极拳从“松柔入手,化刚为柔,积柔成刚,刚复归柔”的锻炼步骤。

太极拳,顾名思义,是包含阴阳对立面的统一体。

阴阳指的是顺逆、开合、虚实、刚柔、轻沉、慢快、曲直、抑扬、化打、走粘等等,都是由内及外、以外引内的。

因此,表现在姿势上也处处是矛盾对立统一,彼此互相矛盾,而又相互联系,互相制约、互相转化。

某一部位姿势不正确,就会影响到其他部位,相反地,某一部位姿势正确,则也可以带动另一部位姿势逐渐趋于正确。

《系辞下》云:“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

变动不居,周流六虚。

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是故阖户谓之坤,闢户谓之乾,一阖一闢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

”意思是说,《易经》中所描述的虚实刚柔,阴阳矛盾,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变动不居”的,故“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今人就有以变易、不易的观点解释太极拳的,认为拳中各种矛盾之间,变动不居,互相转化,虚实更替,刚柔相生,上下相系,前后相随,在变易中有不变,不变中有万变。

故王宗岳云“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

武禹襄云“极柔软,然后极坚刚”,“从人则活,由己则滞”,“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

③足见虚实刚柔,阴阳变化之机。

可见,“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思维方式被广泛运用在太极拳理论与实践中,指导了太极拳理论与实践的不断深入,为① 郑万耕,赵建功《周易与现代文化》,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年,158页。

② 许禹生《太极拳势图解》,太原:山西科技出版社,2006年,35页。

③ [清]武禹襄《太极拳论》,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6年,27页。

太极拳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周易》思想指导着太极拳内功的修炼通俗地说,太极拳的内功即是指炼气与炼神。

“炼气”即是指练气功,包括呼吸吐纳,气沉丹田,开合鼓荡,气遍周身等内容。

《说卦》云:“乾为首,坤为腹。

”练习太极拳要求“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这也是受到了《周易》乾坤两卦的启发。

因乾卦在人身为头,坤卦为腹。

头为阳,腹为阴。

所谓“虚领顶劲”,是头顶如悬空,贯神于头顶。

陈鑫说:“拳自始至终,顶劲决不可失,一失顶劲,四肢若无所附丽,且无精神,故必领起,以为周身纲领。

”①头顶悬空则全身中正,任督二脉则相接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