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九章 维生素的测定

第九章 维生素的测定


第一节 概述
• 1734年,在开往格陵兰的海船上,有一个船员得了严重 的坏血病,当时这种病无法医治,其他船员只好把他抛 弃在一个荒岛上。待他苏醒过来,用野草充饥,几天后 他的坏血病竟不治而愈了。 • 诸如此类的坏血病,曾夺去了几十万英国水手的生命。 1747年英国海军军医林德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建议海军 和远征船队的船员在远航时要多吃些柠檬,他的意建被 采纳,从此未曾发生过坏血病。但那时还不知柠檬中的 什么物质对坏血病有抵抗作用。
氯甲烷溶液。于6秒内测定吸光度,将吸光度为纵
坐标,以维生素A含量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图。
4.3样品测定: 于一比色管中加入10mL三氯甲 烷,加入一滴乙酸酐为空白液。另一比色管中加 入1mL三氯甲烷,其余比色管中分别加入1mL样 品溶液及1滴乙酸酐。其余步骤同标准曲线的制 备。 注意: 1. 维生素A见光易分解,整个实验应在暗处. 三氯化锑腐蚀性强,不能沾在手上,三氯化锑遇 水生成白色沉淀。因此用过的仪器要先用稀盐酸浸 泡后再清洗。
说明:
1,本法为国家标准方法,适用于食品中维生素A
的测定。
2,乙醚为溶剂的萃取体系,易发生乳化现象,在
提取前,洗涤操作中,不要用力过猛,若发生乳
化,可加几滴乙醇消除乳化。 3,所用氯仿中不应含有水分,因三氯化锑遇水会 出现深沉,干扰比色测定。故在每1mL氯仿中应 加入乙酸酐1滴,以保证脱水。
第一节 概述
• 1912年,波兰科学家丰克,经过千百次的试验, 终于从米糠中提取出一种能够治疗脚气病的白色 物质。这种物质被丰克称为 “维持生命的营养素 ”,简称Vitamin(维他命),也称维生素。 •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维生素种类被人们 认识和发现,维生素成了一个大家族。人们把它 们排列起来以便于记忆,维生素按A、B、C一直 排列到L、P、U等几十种。
3.试剂
本实验所用试剂皆为分析纯,所用水皆为蒸馏水 (1) 无水硫酸钠 Na2SO4 (2) 乙酸酐 (3) 乙醚 (不含有过氧化物)
(4) 无水乙醇 (不含有醛类物质) (5) 三氯甲烷 (不含分解物,否则会破坏维生 素A )
检查方法:三氯甲烷不稳定,放置后易受空气中氧的作用生 成氯化氢。检查时可取少量三氯甲烷置试管中加水振摇,使 氯化氢溶到水层。加入几滴硝酸银溶液,如有白色沉淀即说 明三氯甲烷中有分解产物。 (6) 25%三氯化锑-三氯甲烷溶液 用三氯甲烷配制25%三氯 化锑溶液,储于棕色瓶中(注意避免吸收水分) (7) 50%氢氧化钾溶液(KOH) W/V (8) 维生素A标准液 视黄醇(纯度85% Sigma)用脱醛乙 醇溶解维生素A标准品,使其浓度大约为1ml相当于1mg视黄 醇。临用前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标定其准确浓度。 (9) 酚酞指示剂 用95%乙醇配制1%溶液
一、维生素A的测定
维生素A存在于动物性脂肪中,主要来源于 肝脏、鱼干油、蛋类、乳类等动物性食品中。植 物性食品中不含VA,但在深色果蔬中含有胡萝卜 素,它在人体内可转变为VA,故称为VA原。
维生素A的性质
⑴ 因有许多不饱和链,故见光易分解; ⑵ 在缺氧情况下,对热较稳定,对光特别敏感。 ⑶ 对碱稳定。
浓缩: 将醚层液经过无水硫酸钠滤入三角瓶中,再 用约25mL乙醚冲洗分液漏斗和硫酸钠两次,洗液 并入三角瓶内。置水浴上蒸馏,回收乙醚。待瓶中 剩约5mL乙醚时取下,用减压抽气法至干,立即加 入一定量的三氯甲烷使溶液中维生素A含量在适宜 浓度范围内。
(2)研磨法: 研磨:精确称2~5g样品,放入盛有3~5倍样品重量的无 水硫酸钠研钵中,研磨至样品中水分完全被吸收,并均质化。 (研磨法适用于每克样品维生素A含量大于5~10μg样品的 测定,如肝样品的分析。步骤简单,省时,结果准确) 提取:小心地将全部均质化样品移入带盖的三角瓶内,准 确加入50~100ml乙醚。紧压盖子,用力振摇2min,使样品 中维生素A溶于乙醚中。使其自行澄清(大约需1~2h),或 离心澄清(因乙醚易挥发,气温高时应在冷水浴中操作。装 乙醚的试剂瓶也应事先置于冷水浴中)。 浓缩:取澄清提取乙醚液2~5mL,放入比色管中,在
• 免疫力降低,反复呼吸道感染、腹泻。
• 头发干枯、易断,指甲无光泽。 • 牙质萎缩,骨骼发育不良。 • 味觉、嗅觉不佳、食欲差,生长发育停滞。 • 影响智力发育。
测定食品中维生素含量的意义
• 评价食品的营养价值;
• 寻找富含维生素的食品资源;
• 指导人们合理调整膳食结构,防止维生素缺乏症或维生
素中毒;
在皂化和浓缩时,为防止维生素的氧化分解, 常加入抗氧化剂(如焦性没食子酸、维生素C等)。
对于A、D、E共存的样品,或杂质含量高的 样品,在皂化提取后,还需进行层析分离。
国际单位: IU (International Unit) 1 IU = 0.3μg VA = 0.025 VD = 1.79 μgβ-胡萝卜素 = 1.1mg α- VE = 3 μg VB
现代高压液相色谱和 气相色谱
化学分析法(比色法
可同时完成多种V及其 异构体的自动分离、 检测
简便、快速、不需特 殊仪器)
第二节 脂溶性V的测定
VA、VD、VE、与类脂类物质一起存于食物中, 摄食时可吸收,可在体内积贮。 脂溶性维生素具有以下理化性质: 1.溶解性:脂溶性维生素不溶于水,易溶于 脂肪、乙醇、丙酮、氯仿、乙醚、苯等有机溶剂。 2.耐酸碱性:维生素A、D对酸不稳定, 对碱 稳定,维生素E对碱不稳定,但在抗氧化剂存在 下或惰性气体保护下,也能经受碱的煮沸。
4. 操作步骤
维生素A极易被光破坏,实验操作应在微弱光线下进行。
4.1样品处理:根据样品性质,可采用皂化法或研磨法。
(1)皂化法:
皂化:根据样品中维生素A含量的不同,称取0.5g~5g 样品于三角瓶中,加入20~40mL无水乙醇及10mL50%氢 氧化钾,于电热板上回流30min至皂化完全为止。(皂 化法适用于维生素A含量不高的样品,可减少脂溶性物 质的干扰,但全部实验过程费时,且易导致维生素A 损失)
(二)适用范围及特点
本法适用于维生素A含量较高的各种样品(高
于 5~10μg/g),对低含量样品,因受其他脂溶性
物质的干扰。不易比色测定。 该法的主要缺点是生成的蓝色络合物的稳定 性差。比色测定必须在 6秒钟内完成 ,否则蓝色 会迅速消退,将造成极大误差。
2.仪器
实验室常用设备 分光光度计 回流冷凝装置
3.耐热性、耐氧化性: 耐热性 氧化性 VA 好,能经受煮沸 易被氧化 (光、热 促进其氧化) V D 好,能经受煮沸 不易被氧化 VE 好,能经受煮沸 在空气中能慢慢被化 (光、热、碱促进其 氧化)
根据上述性质.测定脂溶性维生素时,通常: 皂化样品 水洗去除类脂物 提取脂溶性维生素(不皂化物) 溶于适当的溶剂 测定。 有机溶剂 浓缩
• 水溶性维生素 :溶于水,包括B、C 各小类,其共
同特点:是一般只存在于植物性食品中,满足组织 需要后都能从机体排出。需要每天供给。
维生素的分析方法
测定方法 生物鉴定法 微生物法 仪器分析(紫外法; 荧光法) 各种色谱法(柱、纸 、薄层层析) 优点 不用详尽分离 选择性高,主要用于 水溶性V 灵敏、快速、有较好 的选择性 高分离效能,可分离 、纯人、定性、定量 缺点 费时(21天)费力( 要动物饲料) 操作繁琐,耗时过长 ,要有专门人员
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一类 天然有机化合物。其种类很多,目前已确认的有30 余种,其中被认为对维持人体健康和促进发育至关 重要的有20余种。这些维生素结构复杂,理化性质 及生理功能各异,有的属于醇类,有的属于胺类, 有的属于酯类,还有的属于酚或醌类化台物。
维生素的结构复杂: 分为: 胺类(B1) 醛类(B6) 醇类(A) 酚 醌类等
主要功用是通过作为辅酶的成份调节代谢过程,需要 量极小;
一般在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能满足生理需要
必须经常从食物中摄取;
长期缺乏任何一种维生素都会导致相应的疾病。
维生素A缺乏时的具体表现为:
• 影响视觉,眼睛的结膜、角膜干燥,暗适应减弱,乃至 夜盲。 • 皮肤干燥、脱屑,上皮组织改变,腺体分泌减少。
第九章 维生素的测定
第一节 概 述 第二节 脂溶性维生素的测定
第三节 水溶性维生素的测定
第一节 概述
一、维生素的故事
• 人类对维生素的认识始于3000多年前。当时古埃 及人发现夜盲症可以被一些食物治愈,虽然他们 并不清楚食物中什么物质起了医疗作用,这是人 类对维生素最朦胧的认识。 • 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远洋船队从南 美洲东岸向太平洋进发。三个月后,有的船员牙床 破了,有的船员流鼻血,有的船员浑身无力,待船 到达目的地时,原来的200多人,活下来的只有35 人,人们对此找不出原因。
洗涤: 用约30mL水加入第一个分液漏斗中,轻轻振 摇,静置片刻后,放去水层。加15 ~20mL 0.5mol/L氢氧化钾液于分液漏斗中,轻轻振摇后, 弃去下层碱液,除去醚溶性酸皂。继续用水涤, 每次用水约30mL,直至洗涤液与酚酞指示剂呈无 色为止(大约洗涤3次)。醚层液静置10~20min, 小心放出析出的水。
维生素D是指含有抗佝偻病活性的一类物质,又 称钙化醇,是类固醇的衍生物,是一类关系钙、磷 代谢的活性物质。具有维生素D活性的化合物约有 10种,其中最重要的是维生素D2、维生素D3及其 维生素D原。维生素D2无天然存在,维生素D3只存 在于某些动物性食物中。但它们都可由维生素D原 (麦角固醇和7一脱氢胆固醇)经紫外线照射形成。 维生素D2 药片吃多了中毒。
• 研究维生素在食品加工、贮存等过程中的稳定性,指 导人们制定合理的加工工艺及贮存条件; • 监督维生素强化食品的强化剂量,防止因摄入过多而引 起维生素中毒。
维生素的分类
• 脂溶性维生素 :溶于脂肪或脂溶剂,在食物中与脂 类共存的一类维生素,包括A、D、E、K 各小类, 其共同特点:是摄入后存在于脂肪组织中,不能从 尿中排除,大剂量摄入时可能引起中毒;由于可储 藏在脂肪中,故不需每天供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