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一章 维生素的测定

第十一章 维生素的测定


)
l c
If = I0(1-10-e
l c
) = I0(1-e-2.3e
)
浓度很低时,将括号项近似处理后:
If = 2.3 I0 e l c = Kc
(2)定量方法
标准曲线法: 配制一系列标准浓度试样测定荧光强度,绘
制标准曲线,再在相同条件下测量未知试样的荧光
强度,在标准曲线上求出浓度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维生素A
I 透光率 T I0 吸光度 A lg T E C l
原理:VA为脂溶性的,测定VA时必须 先将样品中的脂肪抽提出来进行皂化, 萃取不皂化部分,在经柱层析除去杂质 等干扰物质,在紫外328nm下测定,求 出含量。
二、维生素D
1.维生素D的性质 维生素D是类固醇的衍生物,具有维 生素D活性的物质约10余种,在功能上可 以防治佝偻病。其中最主要的是维生素 D2(麦角钙化醇)和维生素D3(胆钙醇)。 维生素D在鱼肝油和鸡蛋黄等食品中 含量较多,一般成人不会缺VD,而婴儿容 易缺乏。
2. 测定方法
2.1 三氯化锑光度法 原理:在三氯甲烷溶液中,维生素D与三 氯化锑结合生成一种橙黄色化合物,并于 500nm波长处有一个最大吸收,其呈色程 度与维生素D含量成正比。
维生素D/CHCl3 + SbCl3/CHCl3→ 形成橙黄色 物质 → 500 nm下测定
说明
食品中维生素D含量一般较低,而 其他维生素及物质含量大于维生素D,对 测定产生干扰,测定前必须经柱层析除 去这些物质。
1. 2,6-二氯靛酚滴定法
1、原理:还原型抗坏血酸还原染料2,6-二 氯靛酚,该染料在酸性中呈红色,被还原 后红色消失。还原型抗坏血酸还原2,6二氯靛酚后,本身被氧化成脱氢抗坏血酸。
在没有杂质干扰时,一定量的样品提 取液还原标准2,6-二氯靛酚的量与样品 中所含维生素C的量成正比。
注意事项
⑴ 所有试剂的配制最好都用重蒸馏水; ⑵ 滴定时,可同时吸二个样品。一个滴定,另一个 作为观察颜色变化的参考; ⑶ 样品进入实验室后,应浸泡在已知量的2%草酸液 中,以防氧化,损失维生素C; ⑸ 整个操作过程中要迅速,避免还原型抗坏血酸被 氧化; ⑹ 在处理各种样品时,如遇有泡沫产生,可加入数 滴辛醇消除; ⑷ 贮存过久的罐头食品,可能含有大量的低价铁离 子(Fe2+),要用8%的醋酸代替2%草酸。这时如用 草酸,低铁离子可以还原2,6-二氯靛酚,使测定 数字增高,使用醋酸可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⑺ 测定样液时,需做空白对照,样液滴定体积扣除 空白体积。
分析方法
维生素的分析方法可分为以下几种: (1)涉及人体和动物的生物分析方法。 (2)利用原生动物、细菌和酵母的微生物分 析方法 (3)分光光度法、荧光法、色谱、酶法和免 疫等物理化学分析方法。
脂溶性维生素的测定
一、维生素A 目前维生素A都是合成的,来源: (1)从动物肝脏中得到; (2)从维生素前体而得到(维生素前体:主要指类胡萝卜 素,主要是β-胡萝卜素) 维生素A的测定常用的方法有三氯化锑比色法、紫外分 光光度法、荧光分析法、液相色谱法。 对于三氯化锑比色法适用于样品中含VA高的样品,方法简 便、快速、结果准确,但是对维生素A含量低的样品,如 每克样品中含5~10μg维生素A时,这时样品由于受其脂 溶性物质的干扰,不应用比色法测定。 对于紫外分光光度法不必加显色剂显色,可直接测 定维生素A的含量,对样品中含VA低的也可以测出可信结 果,操作简便、快速。
第十一章
维生素的测定
维生素的测定概述
维生素是调节人体各种新陈代谢过程必不可 少的重要营养素。人体如从膳食中摄入维生素的 量不足或者机体由于某种原因吸收或合成发生障 碍时,就会引起各种维生素缺乏症。近几年已经 查明仅有少数几种维生素可以在体内合成,大多 数维生素都必须由食物供给。因此,维生素作为 强化剂已在食品工业的某些产品中开始使用,测 定食品中的维生素含量,不仅可评价食品的营养 价值,同时还起到监督维生素强化食品的剂量, 以防摄入过多的维生素而引起中毒,所以,测定 食品中维生素在营养分析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维生素C的测定
• 维生素C是一种已糖醛基酸,有抗坏血病的作用,所以被人们 称做抗坏血酸,主要为还原型及脱氢型两种,广泛存在于植物 组织中,新鲜的水果、蔬菜,特别是枣、辣椒、苦瓜、柿子叶、 猕猴桃、柑橘等食品中含量较多。它是氧化还原酶之一,本身 易被氧化,但在有些条件下又是一种抗氧化剂。 • 维生素C(还原型)纯品为白色无臭结晶,熔点190~192℃, 溶于水或乙醇中,不溶于油剂。在水溶液中易被氧化,在碱性 条件下易分解,在弱酸条件中较稳定,维生素C开始氧化为脱 氢型抗坏血酸(有生理作用)。如果进一步水解则生成2,3二酮古乐糖酸,失去生理作用。 • 根据它具有的还原性质可以测定维生素C的含量。常用的测定 方法有 • (1)2,6-二氯靛酚法 (还原型VC) • (2)2,4-二硝基苯肼法 (总VC) • (3)碘酸法 • (4)碘量法 • (5)荧光法
转动能级的跃迁;带状光谱。
250
Lamber-Beer定律:吸收光谱法基本定律
描述物质对单色光吸收强弱与液层厚度和待测物浓度 的关系 Lamber定律: A l
Beer定律: A C
假设一束平行单色光通过一个吸光物体
入射光强为 I 0 透过光强为 I 物体截面为 S 厚度为 l 吸光质点数为 n
2.荧光光谱(或磷光光谱)
固定激发光波长(选 最大激发波长), 化合物 发射的荧光(或磷光强度
)与发射光波长关系曲线
(图中曲线II或III)。
荧光发射光谱 荧光激发光谱
磷光光谱
200
260 320 380 440 500 560 室温下菲的乙醇溶液荧(磷)光光谱
620
三、荧光的产生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2.1.2
测定步骤
⑴ 样品用有机溶剂萃取脂类 样品可以根据脂肪的测定处理脂肪,即索氏 抽提法,采用乙醚作提取剂,也可用回流方法提 取脂类。如果样品中含蛋白质和淀粉多的情况下 可采用乙醚提取法。 ⑵脂类的皂化 脂类含有维生素和脂肪这两部分,通过皂化 (50%KOH、无水C2H5OH、热回流)把它们分开,得 到一部分皂化物和一部分不皂化物。 皂化条件: (1)C2H5OH︰脂类 = 8︰1; (2)皂化温度与时间:70℃、30分钟 在皂化时可以加入抗氧剂焦性没食子酸,防止氧化。
2 测定方法 2.2 紫外分光光度法
紫外吸收光谱的产生
紫外吸收光谱:分子价电子能级跃迁。
波长范围:100-800 nm.
(1) 远紫外光区: 100-200nm (2) 近紫外光区: 200-400nm
(3)可见光区:400-800nm
e 可用于结构鉴定和定量分析。
电子跃迁的同时,伴随着振动
1
4 2 3 300 λ 350 400nm
VB1的测定
原理:硫胺素在碱性铁氰化钾溶液中, 被氧化成一种兰色荧光物质,即为硫 色素,在紫外光下,硫色素发出荧光。
二、维生素B2的测定
(1)VB2的特性(Properties of VB2)
①对热稳定,对酸和中性pH也稳定,在120 ℃ 加热 6h仅少量破坏。 ②在碱性条件下迅速分解。 ③在光照下转变为光黄素和光色素,并产生自 由基,破坏其它营养成分产生异味,如牛奶 的日光臭味即由此产生。
此法测定值为D2和D3的总量。
2.2
紫外分光光度法 VD/乙醇 → 265 nm下测定
2.3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基本原理:组分在固定相吸附剂上的吸附与 解吸; 适用于分离相对分子质量中等的油溶性试样, 对具有官能团的化合物和异构体有较高选择 性
水溶性维生素的测定
一、维生素B1的测定 VB1又叫硫胺素 1、食品中VB1的存在形式 ⑴ 常以游离态存在;⑵复合脂形式存在(磷蛋 白); ⑶ 辅羧酶形式存在 VB1在酵母、米糠、麦胚、花生、黄豆以及 绿色 的蔬菜和牛乳、蛋黄中比较丰富,动物组织不 如植物 含量丰富。
说明及讨论
(1)乙醚中是否含有过氧化物的检验方法 (2)乙醇中是否含有醛的检验方法 (3)三氯甲烷中是否含有分解产物 2CHCl3 + O2 2HCl + 2CCl2O(4)所用氯仿不应含有 水 SbCl3 + H2O SbOCl + 2 HCl (4)维生素A 见光易分解,整个实验应在暗处进行 (5)由于三氯化锑与维生素A 所产生的蓝色物质不稳定,很快 褪色或变成其它物质,所以在分析时最好在暗室中进行,并 且做标准曲线。 (6)三氯化锑腐蚀性较强,不能沾在皮肤上,用过的仪器应用 盐酸浸泡而后清洗。 (7)本法适用于维生素A 含量较高的样品。
目前已发现的维生素约有二、三十种,按维生素溶解 性能可将它们分成两大类:
脂溶性微生物素(如A、D、E、K等); 水溶性维生素(如B1、B2、B6、C、B12等)。 维生素A:是人体必需营养素,能促进人体发育,防 止眼膜炎、夜盲症等疾病。 维生素B1:也叫硫胺素,对人体的功能主要是防脚气 病、神经炎,帮助消化,促进发育。 维生素B2:对人体功能防口角炎、皮肤炎,防止怕光 现象。 维生素C:防坏血病,促进外伤愈合,使机体增强抵 抗力。 维生素D:调节体内矿物盐的平衡,特别是对人体内 钙、磷的代谢,并能防止软骨病。
1.分子产生荧光必须具备的条件
(1)具有合适的结构; (2)具有一定的荧光量子产率。 荧光量子产率():
发射的光量子数 吸收的光量子数
2.定量依据与方法
(1)定量依据
荧光强度 If正比于吸收的光量Ia和荧光量子效
率 :
If = Ia
l c
由朗-比耳定律: Ia = I0(1-10-e
目前皂化有三种情况: 低温(室温) 中温 (70℃±2℃) 高温 (100℃15min)
低碱
低碱
低碱
回收率70%
回收率不完 回收率46% 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