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近代社会契约说自然法发展在中世纪以前,人类几乎所有的文明都认为国王或皇帝是神圣的,上帝将权力赐予某些人,这些人和他们的后裔就组成了政府,任何对政府的反叛行为都是对神的不敬,这就是神权理论。
15世纪以后,改革运动的展开、文艺复兴时期科学人文主义的兴起和统一民族国家的建立,不但否定了教会的权威,动摇了建立于教义基础上的社会秩序的基础,也助长了个人主体意识的发展,同时在客观上也促使人们尝试着去寻求民族国家政权形式的合法性基础,社会契约论思想也开始由古代形态向近代的古典形态过渡,它开始逐步被引入政治生活领域,作为确立政治权威与服从的基础。
所以,西方近代社会契约论发展过程中,格劳秀士完成了由古代契约论向近代契约论的最终转型,霍布斯、洛克通过其社会契约论的主共同开创了西方的自由主义传统,到卢梭的人权观点,形成了系统的社会契约论,对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1、格劳秀士关于社会契约的论述格劳秀士是近代资产阶级自然法和社会契约论的奠基人,他的自然法的基础是人类理性,在他看来,“自然法是正确的理性命令,它指明任何与我们理性和社会本性相结合的行为就是道义上公正的行为,反之就是道义上罪恶的行为”。
格劳秀士的自然法理论依据的不再是神性,而是人的理性和社会本性,从而“把自然法从天上拉回人间”。
正是在此意义上,人们把格劳秀士视为近代社会契约论的开创者。
格劳秀士的社会契约思想完全是基于其自然法理论而确立的,他认为在国家产生之前存在着一个所谓的“自然状态”,在自然状态下,人们享有各种权利,但安全却得不到保障,经常受到其他部族或动物的侵袭。
人们在理性和经验的启示下,订立契约、建立国家。
他说,“市民社会不是神法的产物,而是独立的家庭保护其自身软弱的经验的产物。
所谓国家就是“一群自由人为了享受公共的权利和利益而结合起来的完善的团体。
”“格劳秀士的自然法和社会契约论代表的是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他开始摆脱神学政治的羁绊,用人的眼光来看待财产、国家、法律和其他政治问题。
他的主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许多进步的地方,他认为上帝也要受自然法的支配,但另一方面,他也向做出了妥协,他认为上帝的意志也是自然法的渊源,神法仍高于人为法等,都说明他还没有完全摆脱封建主义的偏见和束缚。
因此,他的学说仍比较保守,总体上说未能超越中世纪的社会契约理论。
2、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霍布斯在自然法和契约观念结合的基础上,筑起了西方近代第一个完整的社会契约理论体系,他把自然法中残留的最后一点神性剥离了。
霍布斯的契约论思想主要体现在《利维坦》一书中,霍布斯的自然法理论及契约思想是以他人的天性和“自然状态”的描述为起点的。
根据霍布斯的观点,人类最初处于一种没有国家,没有统治权,没有私有财产,没有“你的”、“我的”之分的自然状态之中。
霍布斯深受马基雅维里的影响,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都是自私自利残暴好斗的,所以自然状态不是一个和平状态,自然状态是一种人与人之间恐怖的战争状态。
为结束这种状态,人们必然选择订立契约,让渡权力建立国家,从而由自然状态进入一个具有法律和合理的安定程度的公民社会。
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还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人们反对“君权神授”论的理论武器,虽然自然状态下个人所享有的权利转让出去后构成的主权为君主个人所独享,但他还是保留了个人的一些基本权利,从而使得其社会契约理论仍然具有巨大的启蒙价值。
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第一次用人的自然属性和自然理性说明了国家的起源和本质,它取代了中世纪的“君权神授”信仰。
但霍布斯却极力为王权辩护,他所规定的社会契约对被统治者极其苛刻,被统治者被要求转让除了生命权以外的一切权利。
他将国家比作伟大的海兽“利维坦”,具有绝对的权利和至高无上的权威,政府的权力不能被取消和分割。
后来的自由主义理论家抛弃了这种“绝对王权”思想,为构造国家奠定了理论基础。
3、斯宾诺莎关于社会契约的论述。
斯宾诺莎的主要的论述有以下几方面:(1)自我保存、趋利避害是人类和自然的共同本性,两利相权取其大,两害相权取其轻。
(2)自然状态下是一种非理性的状态。
订立社会契约建立国家是理性的需要(3)国家和法制设立的目的,是为了节制人们的情感和欲望使人们按照理性的指导过和平安定的生活4、洛克的社会契约论在洛克所处的时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已由动荡趋向稳定。
经过妥协的“光荣革命”,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已被承认和确立,他们需要在个人自由的旗帜下发展生产,发展私有制。
洛克的主就是这种阶级要求的理论表述。
洛克的社会契约理论,通过对建立国家目的的阐述,明确提出了近代消极保护主义的国家观,并提出了一种议会主权理论,从而也一向被人们认为是西方近代自由主义理论的奠基人。
在洛克看来,自然状态是自由平等的状态,自然状态下的人们所享有的权利是与生俱来的,是上帝给的,即所谓天赋的,是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侵犯的。
自然状态虽然美好,但在洛克看来,这种自然状态并不是理想的状态,因为它存在着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第一,“在自然状态中,缺乏一种确定的、规定了的众所周知的法律,为共同的同意接受和承认为是非的标准和裁判他们之间的一切纠纷的个体尺度”第二,“缺少一个有权依照既定的法律裁判一切争执的知名的和公正的裁判者”;第三,虽然在自然状态中每个人都有权惩罚那些违反自然法的人,但是他们缺乏“权力来支持这个正确的判断,并且使它得到应有的执行”。
正是为了避免这些缺陷,以便更好地保护财产,人们才订立契约,共同放弃一部分自然权力,组成政治体——国家,使其具有公共裁决的权力和立法权威。
为了保证人们即使推翻了暴虐的政府也不致于完全回到霍布斯所说的可怕的“自然状态”,“洛克采用了与格老修士一样的双重社会契约的理论:第一种契约使人们在相互之间建立市民社会,这是每一个人和每一个人的契约;第二种契约则是人们与统治者之间的契约,通过这一契约政府得以成立”。
他认为在政治社会出现后,社会仍有其独立于国家这套机制的生命。
洛克的这种看法,为以后主“社会能自动创造自身的和谐”的经济自由主义理论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在政体方面,洛克主君主立宪制,他认为君主或政府应在法治的前提下和法律的围依法行政,并且立法权应该与行政权和对外权分离开来。
立法权是国家的最高权力,应该由民选的议会来行使,行政权和对外权由国王或政府来行使。
立法机关没有经常存在的必要,并且经常存在也是不方便的,因为并不需要经常制定新的法律。
洛克的社会契约具有重大的创新,它是第一个通过不可剥夺的自然权利观念来限制政治权威的契约论,这一高度个人主义的观念或许是洛克留给18世纪以及其后岁月最重要的贡献。
5、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与人权卢梭代表了契约论在古典阶段的顶峰,他的社会契约论是这一流传了若干个世纪的政治思想传统的顶点,他的《社会契约论》一书成为资产阶级革命以及资本主义政治发展的行动指南。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也是建立在自然状态的基础上,他从自己的自然法理论出发,抨击了洛克和霍布斯的自然状态学说。
卢梭把自然状态描绘成理想的社会,他认为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是自由、平等和独立的,不存在天生的奴隶和天生的主人,不存在服从与被服从、奴役与被奴役的状况。
人们天生就具有同情心和怜悯心,过着纯朴的道德生活,没有道德上的善恶观念。
他认为自然状态是人类的真正青春,是人类的黄金时代,因此他提出了“回到自然去”的口号,提倡“自然道德”、“自然教育”和“自然”等,主恢复自然状态,实行自然状态的法则。
卢梭也因此被人们称为“道德王国的牛顿”,是一个“反理性主义者”。
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一书中卢梭讲述了人类从最初的天然平等到遭到破坏的过程。
卢梭对文明社会即不平等的出现是持批评态度的,他把人类的历史看作是道德退化的历史,在他看来,不平等产生的过程同时也是人类腐化堕落的过程。
当人类社会的不平等达到顶点的时候,,就开始向其反面转化,独裁者的残暴统治必然导致人民起义,从而推翻暴君的残暴统治。
在卢梭看来,以暴力推翻暴君的统治是合理、合法、必然的。
卢梭认为社会契约乃是人民自身之间的一种结合的行动,“每个结合者及其自身的一切权利全部都转让给整个的集体。
”这个契约本身的要求有三:第一,每个结合者把自己和自己的全部权利转让给整个社会,其条件对所有人都是相同的;第二,权利的转让必须是毫无保留的,这样的结合才是尽善尽美的;第三,既然权利是转让给整个社会,并没有奉献给任何人,那么人们就可以从社会得到同样的权利,这样只能增加社会的力量以保护自己的利益。
以这样的方式组成的集合体表现了人民的最高的共同意志,这就是“公意”,卢梭理想的政体就是如此。
正是在公意的基础上,卢梭提出了人权的观点。
在他看来,主权不外是公意的运用,主权者是作为一个整体的人民共同体,而个人是主权者的一个成员,所以国家的主权应该永远属于人民。
总的来看,主权有以下一些具体特征:第一,主权是不可转让的,因为主权是公意的运用、是国家的灵魂和集体的生命;第二,主权是不可分割的,因为代表主权的公共意志是一个整体;第三,主权是绝对的、至高无上的、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力。
既然主权是公意的体现和运用,是受公意指导而建立起来的支配全体公民的绝对权力,那么在它之上就不会再有更高的权力存在,任何个人或团体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凌驾于主权之上,主权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接受任何权力的支配和约束;第四,主权是不可代表的:“主权在本质上是由公意所构成的,而意志又是绝对不可以被代表的,它只能是同一个意志或者是另一个意志,而绝不能有什么中间的东西。
正因此,卢梭主实行直接制,反对代议制。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与人权论较少具有洛克的自由主义色彩,而带有一种强烈的激进主义色彩,具有典型的民粹主义倾向,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的传播对当时的法国第三等级起到了一定的思想启蒙作用,为以后的政治理论与政治实践的发展提供了一份重要的理论资源。
6、西方近代社会契约思想的现实意义首先,西方近代社会契约思想为实现国家奠定了理论基础。
其次,西方近代社会契约思想为人平等、自由等个人权利提供了基本依据。
最后,西方近代社会契约思想为资本主义宪法原则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支撑。
1、马啸原:《西方政治思想史纲》2、《西方法律思想史资料选编》3、罗素著,何兆武、约瑟译,《西方哲学史》4、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5、唐士其著:《西方政治思想史》西方自然法的发展与演变文献综述一、自然法发展回眸1.古希腊罗马时期自然法学说最早渊源于希腊哲学,公元前6世纪,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就提出了自然法与人为法的区别,并就论证了自然法的存在。
这一时期取得主要成就的是西塞罗,说“正义是自然法的原理,一切法律都源于这个原理”。
由于古希腊的法律思想是以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法律思想为中,因此,他们对自然法的主也对自然法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