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献与学术史
1 出土文献与学术史
考古发现对学术研究的兴起和推动
郭店楚简、上博简,使得简牍帛书突然成为“显学”→“重写学术史”。
古文献:传世的古书。 包含了古文字学的研究材料和古文书的研究材料、古书的研究。
出土文献主要指对古书的研究。
王国维,1925,《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国新发现之学问》。“古来新学问的兴起都由于新发现,汉之壁中书、晋之汲冢书均其著作也。”进入二十世纪后发现的“古器物图籍”,“中国纸上之学问有赖于地下之学问。”殷墟甲骨文;敦煌赛上及西域各地之简牍;敦煌千佛洞六朝唐人所书之卷轴;内阁大库之书籍档案;境内外古外族遗文。
汉之壁中书:《古文尚书》、《礼记》、《论语》、《孝经》,与今文大有出入,引发“今经古文之争”。孔安国整理,比流行的《尚书》多16篇。未能立入学官,只能在民间流传。刘歆确立了古文经的地位。
晋之汲冢书:不準盗魏襄王墓。古佚书16种。漆书蝌蚪文。张华、荀勖、束皙、林预整理,收入《中经》。《逸周书》、《竹书纪年》、《穆天子传》。王国维《古本、竹书纪年辑较》。
甲骨文:对商史研究提供最重要资料。
内阁大库之书籍档案:罗振玉整理,档案学的创立。
中国古代文字的分类
以书写材料和书写工具分类。
书写材料:硬材料:石、陶、金(青铜)、竹、木、甲骨。 软材料:帛、纸。
工具:刀、笔。刀只能用于硬材料,笔则软硬兼顾。
中国古代文字可分为铭刻类、书籍类两大类。
铭刻类:石器刻文、石刻;陶器、玉器、铜器刻文;玺印类、货币;兵器、铜镜刻文。
书籍类:竹简、木牍、木简、竹牍、缣帛、纸卷。
铭刻类:
石器题铭:石、玉器上,最早出现于商代。纪念性长篇石刻东周才出现。碑铭、墓志最多。长篇题铭秦汉以后才猛增。石鼓文:唐初发现,共10块,上刻文字为籀文即大篆,全为四言诗,每块刻10首诗,时人以为是歌颂周宣王的;宋代又断定为周成王时的;郑樵认为与秦文字相似故断定为秦人作品;金代马定国认为是北周时作;金代以后断定为秦刻,内容乃狩猎、游乐;欧阳修仅考订出485字;清乾隆时重新复制、拓印,即新石鼓文,藏于故宫。诅楚文:战国时秦昭襄王诅楚怀王之罪而作,历数其罪行上报神灵;欧阳修《文忠集》曾对其有记载。秦怀后磬:宋代发现,吕大临《考古图》中有著录;薛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款式法帖》也有著录;原器已失;其主人为春秋时秦公夫人,记载了夫人身世,内容为怀念周王后。印章等文字很少。
陶、器题铭:商周直至现代均有,主流为刻款,也有印款和用毛笔书写的,一般为工匠题记。印款与封泥有较大关系。玺印的伴生物。
铜器题铭:玺印、货币、铜镜、兵器四类。西周中晚期以后出现以铁、钢刀刻上之文字,如晋侯苏钟。玺印多反映为封泥,方形多于圆形,文字印多于图形印。 出土文献与学术史
2 甲骨题铭:骨卜可上溯至5000多年前,龟卜则于商代出现;延续时间极长。始终不是古文字的主体。
安阳曾出土六件铜刻刀和六件玉刻刀。
书籍类:
竹木帛纸之上,以毛笔书写。
竹木简牍:目前可见最早实物是曾侯乙墓之遣册。木牍之发现均为战国秦汉魏晋,最早为秦青川木牍,前304年。
缣帛:只发现两批,一批为长沙子弹库(战国时);一批为长沙马王堆(西汉)。延续至公元6、7世纪,只出现后,未能完全代替帛书。
纸卷、纸册:魏晋时期纸大量推行。
毛笔很早就有,仰韶时应当已有,但笔、墨、砚的实物目前发现最早的为战国时的。
简帛的埋藏与发现
一、简帛的埋藏。 多在墓葬中发现,与当时的礼制、习俗、丧葬制度有关。遗址中也有发现,如甘肃、新疆、内蒙的屯戍、烽燧、邮驿遗址,多为简牍,帛书目前只发现两件且为书信,一位1908年斯坦因发现的1世纪时的,一为1990年甘肃敦煌悬泉县发现的西汉成帝时的信件,简牍多为文书类。 居延——甲渠候官——破城子:居延新简,以有别于20世纪30年代发现的居延汉简,一半出于障坞中,共7000余枚,有900枚是完整的40册;障坞外灰堆中出土另一半,当是废弃的;还有一部分出于厕所中,即厕简,作厕纸之用。 敦煌马圈湾,以及悬泉,一部分是从当时的厕所中出土。 据推测当时简牍文书档案的保存期限为13年。许多地方只见封泥不见简册说明废弃文书被烧毁。 湖南龙山县里耶的枯井中发现20000余枚秦简,说明秦有洞庭郡。 长沙走马楼,井中,三国吴简。 许多封泥坑。 商、西周、春秋都是空白,可能是保存条件差,也可能没有找到埋藏地点。 春秋战国以前是否有私人藏书?早期官方藏书能否找到?汉代最著名的藏书之所在兰台;石室金匮,石室中以包金属的樟木箱藏书,青海海晏,王莽时期的西海郡有实物发现,北京明清皇史宬亦有实物发现。 随葬的形式只能在后期才出现,兵书、日书、医书等,多为私人家藏,比较兴盛。 郭店出土16种古书。 秦禁私学,六艺、诸子为禁书,故秦时随葬书籍种类有限。 秦《挟书律》。 云梦睡虎地,法律文书。 江陵王家台秦墓,法律、医书及《归藏》。 天水放马滩秦简亦相似。范围未超出《挟书律》。 汉惠帝四年废《挟书律》。 张家山汉简,可与云梦秦简相对照。 文景之后,黄老之书出现。 官文书也有,但为墓主人生前未处理完者。 古书也有,当为墓主人生前所喜。 出土与墓之大小无关,也即与墓主人的身份、地位无关,个人化。
二、简帛的发现
(一)、西汉:
1.汉初张苍发现《春秋左氏传》。张苍,阳武人,今河南原阳人,魏国人,汉代传《春秋左氏传》第一人,师承荀子。三晋写本。
2.河间献王刘德,汉景帝时,在其封国河间即今河北献县,得一批古书。《周官》即《周礼》、《尚书》、《礼》、《礼记》、《孟子》、《老子》。《周官》、《礼记》为其独有。三晋写本。
3.孔壁中书。景帝时。《尚书》、《礼》、《礼记》、《孝经》、《左传》、《论语》。应为鲁文字书写,也有可能是楚文字书写。公元前256年楚灭鲁,公元前213年《挟书律》颁布,故使用楚文字的可能性也比较大。今经古文之争的开端。
4.淹中本。古《礼经》。当时鲁国曲阜淹中里,武帝时出土,战国鲁写本。 出土文献与学术史
3 5.河内女子。是河内郡,今河南武涉县。《易》、《礼》、《春秋》。三晋写本。
6.中书本。《古文易》。朝廷秘府所藏。晚期。
7.费氏本。《古文易》。以古文字写成,同于中书本。
8.其他古文书写:《谍记》、《春秋厉谱谍》、《世本》、《国语》、《孔子弟子籍》。
(二)、东汉。 杜林,漆书《古文尚书》,时西州,今甘肃陇县。漆书乃是用一种特殊的墨。用隶书转写的古文本。
(三)、西晋
1.汲冢书。 晋武帝太康元年,汲郡,今河南汲县,不準盗魏襄王墓。《竹书纪年》、《易》、《易繇阴阳卦》、《卦下易经》、《公孙段》、《国语》、《名》、《师春》、《左传》、《琐语》、《缴书》、《穆天子传》、《周书》。三晋写本。
2.东汉零简。哀册、遣册一类,汉明帝陵墓中的。仅一枚。
(四)、南北朝
1.蝌蚪书《考工记》。南齐,湖北襄樊古墓,可能是楚王墓,被盗墓者拿来点火照明,仅剩数十枚。长47cm左右。实际应当是遣册。战国楚文字。
2.项羽妾冢书。 北齐,永平五年,彭城即今徐州。《老子》、《孝经》。可能是西汉写本。
3.居延汉简。北周,579~581年,勃鲁古氏部落在一古房子废墟中发现,应为木简。载于唐代李德裕《玄怪录》。。
(五)、唐代。 帛书本《古文孝经》。大历年间,李士训锄地时于“灞水之上”得石函,内有绢书《古文孝经》,22章,1872字。载于郭忠恕《汉简》,引李士训《述忆》。中国帛书出土最早记录。与后来的武威汉简《孝经》字数大致相当,应为东汉写本。
(六)、20世纪以来。 30余次,300余种。
1.1901~1949。主要为西北汉晋简牍。新疆尼雅、楼兰,甘肃敦煌,内蒙古居延,东汉、魏简。 古书有限,主要为文书。 1942年,长沙子弹库帛书,阴阳家,数术。
2.1949~1970。1957年,长台关竹简,河南信阳,楚简。 1959年,武威磨咀子汉简。
3.1970~1990。1972年,银雀山汉简,兵书为主。 1972年,武威旱滩坡汉简。 1973年,马王堆简帛。 1973年,河北定县八角廊汉简。 1973~1974年,居延新简。 1975年,睡虎地秦简。 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汉简。 1977~1988年,敦煌新简。 1981年,湖北九店楚简。 1983年,湖北江陵张家山汉简。 1986年,放马滩秦简。 1986年,湖南慈利石板村楚简。
4.1990~现在。 1992年,湖北沙市周家台秦简。 1993年,连云港尹湾汉简。 1993年,郭店楚简、上博楚简。 1999年,湖南沅陵虎溪山汉简。 2000年,湖北隋州孔家坡汉简。 2000年,香港中文大学藏战国楚简。
楚简:战国中期,公元前390~公元前278年。子弹库帛书、长台关楚简、九店简、石板村简、郭店简、上博简。
白起拔郢后的秦简:放马滩简、睡虎地简、周家台简。
西汉初~武帝:马王堆简帛、张家山简、双古堆简、虎溪山简、孔家坡简、银雀山简。
西汉中期后:八角廊简、磨咀子简、尹湾简、旱滩坡简、敦煌简、居延简。
东汉~魏晋:楼兰、尼雅。
文书简帛:包括朝廷和地方文件,簿籍(账本、统计表格等),档案,屯戍、津关、驿传出土的相关材料,私家文籍。
文献简帛:书籍,包括《汉书.艺文志》所载六艺、诸子、兵书、数术、方记,以及《艺文志》未收的法律类。
简帛的形制和使用 出土文献与学术史
4
简牍:战国已有。王充《论衡.量知篇》:“破筒为牒”、“断木为椠,片之为板,力加刮削,乃成奏牍”。
一、竹木简: 材料多松、柏、杨、柳。
1. 取材和修制。 杀青:用火烤去水分,使材料变湿为干。木简可能涂有特殊材料。
2. 简形。 简端有齐头或圆头的。书写一般在黄面上,简背也有书写的,多为篇题。写于篇头第二简或偏尾第二简。
3. 简长。 王国维:“简六牍五”,简为秦制,牍为汉制;六,即尺寸以六为基础;长简二尺四寸,当为周三尺,抄经书;中简一尺二寸,抄传记、簿籍;短简八寸,抄诸子;六寸简,符算,符即通行证,算即算筹;册祝、册命,一长一短编联成册。 所见多尺简。
4. 编联。 丝线多用于竹简,西北之木简多用麻绳。 方式有三道编、两道编。三道编将简分为端、尾、上、下四部分,两道编将简分为上、中、下三部分。有的长简甚至有四、五道编。简边修三角形契口,用以固定编绳。出土简不见编绳,但留下了痕迹,用以重新编联成册的依据。
5. 收卷。 编联以后切齐,之后可以收卷或展开。收卷可以首为心也可以尾为心。收卷后外有套称帙。
6. 卷长。 出土完册少见,如磨咀子《永元兵物簿》。一般不会太长。
7. 缮写。 先编后写或先写后编,先编后写者较多。 字体各时代、封国、地域不同。 注意书写着个体差别。
8. 版式和容字。 多为从上到下等。个别情况有分栏写的,在郭店和睡虎地有见。容子与简长、字体大小不同,但同一抄手同一书每支简子数大体相同。一般8~40字不等。郭店简一般25~30字。银雀山一般35字。磨咀子一般60字。
9. 符号。 不固定。按功能粗分为四类:篇号,分篇,┗,√,一般在篇尾,其下空一字再开始另一篇。章号,分章用,章首,□、■、○、●、▣、▢。句读,分句,·、。重文、合文号,=。
10.题记。官本当有大题,但出土者无。出土者仅部分有偏题。古人抄书重视字数,往往于篇尾标字数,但不记重文。有的在篇尾标序号。
二、木牍。 长方形薄板,也叫做方。官方通信和文件的传送。上盖一块板作封面,叫做检;两块用绳子捆扎,叫做缄;绳子结上盖封泥叫做封;检上写收件人地址和姓名,叫做署。
1.取材。 也有竹牍见于长江流域,绝大多数为木牍。 简
单片 联简
牒:大的 札:短小轻薄 策:符算 篇、编 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