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古文字学参考书目及学者一览表本文隶属笔者旧日回答:如何系统地学习小学(文字、音韵、训诂)?笔者一直以来就想整理出一份反映当代古文字学研究现状的资料,使得对汉字有兴趣的朋友能够据此按图索骥,自行学习文字学的研究方法,同时即时跟进该学科的研究前沿(瑾昀按:古文字学面向的材料是出土文物,其研究进展与考古工作息息相关,如上个世纪的甲骨文研究,以及目前最火热的战国简牍研究。
利用新的材料即时更新观念,吸收新的研究成果就显得尤为重要。
裘锡圭先生也指出,一些出版比较早的论著不同程度地存在知识陈旧的问题,我们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它,但是又不能过份依赖。
),最终将兴趣转变为一种实实在在的能力。
特别是对于初学者来说,如果一开始就选错了书(可能是因为自身没有学术辨别能力,又没有专业人士引导,所以买书时容易被诸如《汉字密码》之类的「故事书」的情节所打动),将各种市面上的快餐读物奉为《圣经》,往后必会走火入魔(在此不详述,可参如何评价唐汉、流沙河关于汉字的作品?和许慎的有什么不同?)。
目前笔者整理的资料大致包括相关参考书目、活跃在研究前沿的古文字学者一览表(可据此搜索各位学者单独的著作、论文集。
没有出现在这份列表上但又出了关于「汉字形义」方面读物的作者,一般都是学术界外的「民间科学家」,他们的水平参差不齐,引用其观点要格外慎重。
)以及相关网站介绍(这一部分请参考汉字科普网站推荐(一)——小学堂、汉字科普网站推荐(四)等专栏文章)。
参考书目这一部分笔者主要转载来自人人网公共主页古文字與先秦史的日志,并且略作补充,如需转载请务必附上该公共主页的地址。
为了防止原日志被删,本文在此将其全文转载如下:一直以来,想编写一本小型工具书——《古文字学工具书解题》,大致分为以下几章,资料截至到2011年,目的是给入门者一个学习的阶梯,现在把计划草拟出来,请各位同行予以批评指教。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古文字学的概念、范围第二节二十世纪古文字学的学科定位第三节古文字学工具书概况第二章通论篇第一节古文字专著唐兰《古文字学导论》、《中国文字学》、裘锡圭《文字学概要》、李学勤《古文字学初阶》、林沄《古文字研究简论》、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陈梦家《中国文字学》、杨树达《中国文字学概要》、(台)林尹《文字学概说》、刘钊《古文字构形学》、汤余惠《古文字学概要》、陈炜湛《古文字学纲要》、姚孝遂《中国文字学史》、王宁《汉字构形学讲座》、曾宪通、林志强《汉字源流》、林沄《古文字学简论》、黄德宽《古文字学》等。
第二节古文字辞书(含文字编)华东师大《古文字詁林》、《古文字释要》,刘志基《古文字考释提要总览》、黄德宽《古文字谱系疏证》、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罗文宗《古文字通典》、沈康年《古文字谱》、高明《古文字类编》、董莲池《说文解字考正》、季旭昇《说文新证》、李学勤《字源》等。
第三节古文字集刊中国古文字研究会《古文字研究》、华东师大《中国文字研究》、(台)中国文字编辑委员会《中国文字》、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出土文献》、《清华简研究》、武汉大学《简帛》、中国文字学会《中国文字学报》、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中国出土文物研究所)《出土文献研究》、张玉金《出土文献语言研究》、(台)许锬辉《中国语言文字研究辑刊》、社科院历史所《甲骨文与殷商史》、《简帛研究》、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简帛语言文字研究》、《出土文献综合研究集刊》、华南师范大学《出土文献语言研究》、西北师范大学与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学研究》等。
第三章古汉语专题篇第一节古汉语通假类张儒、刘毓庆《汉字通用声素研究》、高亨《古字通假会典》、王辉《古文字通假字典》、王海根《古代汉语通假字大字典》、胡望安《通假字汇》、许伟健《上古汉语通假字字典》、白於藍《戰國秦漢簡帛古書通假字彙纂》等。
第二节古汉语音韵类唐作藩《上古音手册》、陈复华、何九盈《古韵通晓》、董同龢《上古音韵表稿》、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周法高《新编上古音韵表稿》、《汉字古今音汇》等。
第三节古汉语辞典类宗福邦《故训汇纂》、王力等《王力古汉语字典》、《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辞典》、《辞源》、《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等。
第四章甲骨金文专题篇第一节甲骨文字编岛邦男《殷墟卜辞综类》、高岛谦一《甲骨文字字释综览》、于省吾《甲骨文字詁林》、吉林大学《殷墟甲骨刻辞摹釋总集》、《殷墟甲骨刻辞类纂》、孙海波《甲骨文编》、刘钊《新甲骨文编》,川大《甲骨文献集成》、郭沫若、胡厚宣《甲骨文合集》、《甲骨文合集补编》、《甲骨文合集三编》、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赵诚《二十世纪甲骨文研究述要》、李宗焜《甲骨文字編》、曹錦炎、沈建華《甲骨文校釋總集》等。
第二节金文字编容庚《金文编》、董莲池《金文编訂補》、《新金文編》、白川静《金文通释》、周法高《金文詁林》、张世超《金文形义通解》、刘雨《近出殷周金文集录》、社科院《殷周金文集成》、陈昭容等《新收殷周青铜器铭文暨器影汇编》、张懋容《青铜器论文索引》、张亚初《殷周金文集成引得》、《殷周金文集成释文》、严一萍《金文总集》、汤余惠《战国铭文选》、社科院《金文文献集成》、戴家祥《金文大字典》、赵诚《二十世纪金文研究述要》、张桂光《商周金文摹释总集》、张桂光《商周金文辞类纂》、陈斯鹏《新見金文字編》、毕秀洁《商代金文全編》、吴镇烽《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華東師範大學中國文字研究與應用中心《金文引得》(殷商西周卷、春秋戰國卷)、張懋鎔《青銅器論文索引》等。
第五章战国文字专题篇第一节通论何琳仪《战国文字通论》、《战国古文字典》、汤余惠《战国文字编》、(台)陈立《战国文字构型研究》、(港)蕭欣浩《戰國文字構形特徵研究》等。
第二节铜器铭文张守中《中山王器文字编》、程鹏万《安徽省寿县朱家集李三孤堆出土青铜器铭文集释》、董楚平《吴越徐舒金文集释》、江淑惠《齐国彝铭匯考》等。
第三节简帛文字骈宇骞、段书安《二十世纪出土简帛综述》、张守中《包山楚简文字编》、腾壬生《楚系简帛文字编》、郭若愚《战国楚简文字编》、张世超《秦简文字编》、袁仲一《秦文字类编》、王辉《秦文字集证》、曾宪通《长沙楚帛书文字编》、李零《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研究》、《上海博物馆藏藏战国楚竹书》、《清华大学藏战国楚竹书》、《岳麓书院藏秦简》、《郭店楚墓竹书》、陈伟《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十四种)、李守奎《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五)文字編》、滕壬生《楚系簡帛文字編(增訂本)》、《里耶秦簡》、《天水放馬灘秦簡》、程燕《望山楚簡文字編》、陳建貢、徐敏《簡牘帛書字典》、張新俊、張勝波《新蔡葛陵楚簡文字編》、張守中《郭店楚簡文字編》、饒宗頤《上博藏戰國楚竹書字匯》、李守奎、贾连翔、马楠《包山楚墓文字全編》、方勇《秦簡牘文字編》、楊媛媛《九店楚簡文字編》(碩士論文)、徐在国《楚帛书诂林》、李均明等《当代中国简帛学研究(1949-2009)》、李宝通《简牍学教程》、郑有国《简牍学综论》、徐在國《上博楚簡文字聲系》等。
另外战国秦汉时期的简帛出版物可参笔者这篇答案:各单位收藏的简牍有哪些出版物?- 趙瑾昀的回答第四节玺印文字罗福颐《古璽文编》、《古璽汇编》、吴振武《古璽文编校訂》、曹錦炎《古璽通论》、施谢捷《古璽匯考》(博士论文)、许雄志《秦印文字汇编》、田炜《古璽探研》、肖毅《〈古玺汇编〉释文订补》、林素清《〈古玺文编〉补正》、庄新兴《战国玺印分域编》、陈光田《战国玺印分域研究》、羅福頤《秦漢南北朝官印徵存》、《古玺印概论》等。
第五节陶文顾廷龙《古陶文存录》、高明《古陶文汇编》、《古陶文字征》、金祥恒《陶文编》、袁仲一《秦代陶文》、徐谷甫、王延林《古陶字汇》、王恩田《陶文字典》、高明、涂白奎《古陶字錄》等。
第六节玉石文字商承祚《石刻篆文编》、徐宝贵《石鼓文的整理和研究》、山西文物所《侯马盟书文字编》等。
第七节货币文字商承祚《先秦货币文编》、王献堂《中国古代货币通论》、张颔《古币文编》、朱活《中国货币大辞典》、黄锡全《先秦货币通论》、马飞海《中国历代货币大系》、吴良宝《先秦货币文字编》等。
第八节砖铭瓦当文字王鏞《中國古代磚文》、殷蓀《中國磚銘文字徵》、陳建貢《中國磚瓦陶文大字典》、韓天衡《古瓦當文編》第九节传抄古文黄锡全《汗简注释》、徐在国《传抄古文字编》、徐在国《隶定古文疏证》、张富海《汉人所谓古文之研究》、王丹《〈汗简〉、〈古文四声韵〉新证》、施谢捷《魏石经古文汇编》、徐海东《〈古文四聲韻〉疏證》(博士论文)、林聖峯《傳抄古文構形研究》(博士論文)、李春桃《传抄古文综合研究》(博士论文)、(台)李綉玲《〈古文四聲韻〉古文探賾》(博士論文)、王慧《魏石经古文集释》(硕士论文)等。
第十节战国文字分域研究及文字编赵学清《战国东方五国文字构形系统研究》。
齐系——江淑惠《齐国彝铭汇考》、徐在国《论晚周齐系文字的特点》、张振谦《齐系文字研究》(博士论文)。
燕系——冯胜君《战国燕系古文字资料综述》、苏建洲《战国燕系文字研究》(硕士论文)、彭吉思《战国燕系文字地域特征研究》(硕士论文)。
晋系——黄盛璋《试论三晋兵器的国别和年代及其相关问题》、朱歧祥《论中山彝器铭文字体的系统》、王颖《战国中山国文字研究》(博士论文)、张娜《战国中山国文字构形系统研究》(硕士论文)、李蕊《战国晋系文字资料地域特征研究》。
楚系——刘彬徽《楚国有铭铜器编年概述》、《楚系青铜器研究》、李零《楚国铜器铭文编年汇释》、董楚平《吴越徐舒金文集释》、黄锡全《楚系文字略论》、李运富《楚国简帛文字构形系统研究》、王军《楚系文字形体研究》、曾紫薇《曾国文字构形与书体研究》(硕士论文)。
秦系——王辉《秦铜器铭文编年集释》、《秦文字集证》、《秦出土文献编年》、《秦文字通论》、陈昭容《秦系文字研究》、杨宗兵《秦文字字体研究》(博士论文)、刘孝霞《秦文字整理与研究》(博士论文)。
李守奎《楚文字编》、孙刚《齐文字编》、王爱民《燕文字编》(硕士论文)、汤志彪《三晋文字编》、张振谦《齐鲁文字编》、王辉《秦文字编》、刘孝霞《秦文字编》、施谢捷《吴越文字汇编》等。
第六章古文字学者選介第一节二十世纪上半叶(1949之前)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郭沫若、于省吾、叶玉森、林义光、丁佛言、商承祚、唐兰、容庚、胡厚宣、朱德熙、陈邦怀、徐中舒、张政烺、胡小石、孙海波、杨树达、孙常叙、陈梦家、闻一多等。
第二节二十世纪后期(1949至今)姚孝遂、裘锡圭、李学勤、朱凤瀚、林沄、吴振武、张世超、宋镇豪、汤余惠、黄德宽、黄锡全、何琳仪、刘钊、董莲池、曾宪通、张振林、陈炜湛、张桂光、唐明钰、赵平安、沈培、张玉金、陈剑、冯胜君、吴良宝、李守奎、赵诚、王辉、彭裕商、黄盛璋、陈直、张颔、傅嘉仪、袁仲一、张懋镕、徐在国、戴家祥、马承源、陈佩芬、刘信芳、刘乐贤、胡平生、白于蓝、陈伟、李天虹、饶宗颐、陈松长、王人聪、张光裕、彭邦炯、严一萍、金恒祥,朱歧祥、蔡哲茂、许学仁、林素清、季旭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