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2卷第
1期
2006年
1月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fXuzhouNormalUni.(
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Edition)Vol.32,No.1
Jan.,2006
[收稿日期
]20052
092
25
[作者简介
]李传军(
1975—)
,男
,山东济宁人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
,历史学博士。
①比如
,《晋竹林寺净捡尼传》载
,净捡出家
,“同其志者二十四人
,于宫城西门共立竹林寺。”《建贤寺安令首传》云“因其(令首)
出家者二百余人。”《东青园寺业首尼传》称业首“拓寺北造立僧房
,赈给所须
,寺业兴立
,众二百人”。《普贤寺净晖尼传》载净晖为普
贤寺寺主
,“从为弟子者四百余人。”北朝尼寺规模也很庞大
,据《洛阳伽蓝记》载
,仅瑶光寺一处尼寺
,就有“尼房五百馀间”
,其规模亦
可见一斑。
②本文所引佛教经籍俱见佛陀教育基金会印赠《大正新修大藏经》。以下凡引该书
,只注传名
,不再一一注卷数、页码。在有关
佛教经籍的注释中
,T表示卷数
,P表示页码
,以下注释格式皆同。从比丘尼律看两晋南北朝时期比丘尼的信仰与生活
———以梁释宝唱撰《比丘尼传》为中心
李传军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
,山东青岛
266071)
[关键词
] 比丘尼律
;两晋南北朝
;比丘尼
;社会生活
[摘 要
] 两晋南北朝时期
,是我国佛教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佛教律部经籍被系统地翻译到中国
,促
进了中国比丘尼僧团的建立和发展。虽然比丘尼具足戒严格规定和限制了比丘尼与世俗社会的联系
,但是
,
由于社会和家庭的原因
,两晋南北朝的比丘尼们并不能做到超然世外
,她们与世俗社会的联系和受世俗社会
的影响是很深的。可以说
,主动或被动地纠葛于佛教戒律与世俗社会之中
,是两晋南北朝比丘尼信仰与生活
的重要特点。
[中图分类号
]
K23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72
6425(
2006)
012
00842
06
比丘尼
,也称“沙门尼”
,俗称“尼姑”、“尼”。
自西晋末年净捡成为中土第一位出家女尼以来
,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比丘尼僧众
,便构成了一个特
殊的社会群体。当时一处大规模的尼寺
,其徒众
往往可达几百余人
,人数少的也有二三十人①
。
这些比丘尼同居共爨
,在共同的佛教信仰和种种
清规戒律的约束下
,过着不同于常人的宗教生活。
然而
,她们虽然追求遁世
,却并不能完全与世隔
绝
,时局的动荡变化及世俗社会的种种利害关系
,
总是直接影响她们的生活
,使她们与尘缘俗世的
关系
,经常处于种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纠葛之中。
而她们同世俗社会的任何联系
,又与比丘尼律存
在着明显的矛盾之处。因此
,从比丘尼律的角度
来考察两晋南北朝时期比丘尼的信仰与生活
,对
于了解此时期比丘尼这一特殊妇女群体的生活方
式和生存境况
,便具有了特殊重要的意义。而
《比丘尼传》恰恰可以为研究这一问题提供最基
本的材料和切入点。
《比丘尼传》②
,南朝梁大庄严寺释宝唱撰
,是中国佛教史上最早的一部记述中国妇女奉佛的专
著
,主要记载了自晋愍帝建兴年间(公元
313-
316)至梁天监十五年(公元
516)间二百年左右的
著名比丘尼事迹
,其中正传
65人
,附见
51人的事
迹。这是本文所依据的主要史料。另外
,正史中
和其他文献中的材料若有益于本题的研究
,本文
也会尽量吸纳。
一
在佛教的戒、定、慧三学中
,以戒律为主的戒
学有着特殊重要的基础地位。按照方立天的看
法
,佛学主要是指戒、定、慧三学
,其中戒学即戒
律
,是防止人们作恶业的
,所谓“依戒资定
,依定
发慧
,依慧断除妄惑
,显发真理”[1](P3)
,是佛教修
持者最主要的修学内容。由此可见
,佛教戒律在
佛学修持中的基础作用。戒律不仅是对佛教徒思
想的一种约束
,而且包含着佛教徒的日常行为规
范
,对佛教修持者的宗教生活和日常行为有着极
为严格而细密的规定
,是佛教徒的基本行为准则。正因如此
,几乎在佛教传入中国的同时
,佛教戒律的基本经典也被翻译到中国。这当然也包含着本
文要研究的比丘尼戒。
魏晋南北朝时期翻译的佛教律部有代表性的
经典,据《大藏经》律部目录
,主要有以下几种
:曹魏康僧铠译《昙无德律部杂羯磨》、东晋佛陀跋陀
罗译《摩诃僧祇律》、佛陀跋陀罗译《摩诃僧祇律
大比丘戒本》、法显译《摩诃僧祇比丘尼戒本》、姚
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译《四分律》、后秦佛陀耶
舍译《四分比丘尼戒本》、弗若多罗译《十诵律》、
北凉昙无谶译《优婆塞戒经》、刘宋求那跋摩译
《四分比丘尼羯磨法》、萧梁明徽集《五分比丘尼
戒本》、失译《毗尼母经》、失译《沙弥尼戒经》、失
译《大爱道比丘尼经》等。
可见
,在两晋南北朝时期
,佛教律部的经典诸
如《四分律》、《毗尼母经》、《摩诃僧祇律》、《十诵
律》、《解脱戒经》等
,都已经被完整地翻译到中国
了
,有的经典还有不少异译和节译本。通过这些
经典的翻译和传播
,佛教律部的主要学说在两晋
南北朝时期的中国佛教界就已初步普及
,而相对
完整的比丘尼具足戒也已经流布到中国并被广泛
接受。如《晋竹林寺净捡尼传》记载
:“沙门法始
,
经道通达。晋建兴中于宫城西门立寺
,捡乃造之。
始为说法
,捡因大悟……捡即剃落从和上受十
戒”
,从而成为晋土首位比丘尼。又如晋洛阳城
东寺道馨
,“具戒后研求理味
,蔬食苦节
,弥老弥
至”。又如宋景福寺慧果
,“(元嘉)九年率弟子慧
意慧铠等五人
,从僧伽跋摩重受具戒”。再如广
陵中寺光静
,“幼出家随师住广陵中寺……将受
大戒绝谷饵松
,具足之后积十五年
,倍加勇猛
,精
学不倦。”总之
,自晋代以后
,比丘尼出家
,都要在
受具足戒后才能获得比丘尼的资格。比丘尼一旦
受具足戒而出家
,就意味着从此告别世俗的生活
,
其后的一言一行无不要以戒律的规范和准则来约
束自己。
据《四分律》所载
,比丘尼有三百四十八具足
戒
,为八婆罗夷法、十七僧残法、三十舍堕法、一百
七十八波逸提法、八提舍尼法、百众学法、七灭诤
法。但是
,不同的经典记载的比丘尼戒数目和内
容并不完全相同
,有的差异还很大。比如《五分
比丘尼戒本》所载波逸提法则是二百一十条
,与
《四分律》所载相差三十多条。但是
,大体而言
,
比丘尼具足戒各类内容和主旨是基本相同的
,诚
如《净捡尼传》所载法始和尚云
:“尼戒大同细
异”。八婆罗夷法是比丘尼戒中的根本大法
,犯者
永除僧籍
,即所谓“不共住”。根据《五分比丘尼
戒本》的记载
,比丘尼八婆罗夷戒主要包含以下
内容
,即不得行淫
,不得偷盗
,不得杀生
,不得妄
语
,不得与男子有肌肤亲近
,不得与男子独行共
处
,不得对其他比丘尼犯戒视而不见、知而不举
,
不得为其他比丘尼遮掩过错[2](
P206-207)
。而在这
八戒之中
,前四戒又为根本
,后四戒则为枝条。而
在《四分比丘尼羯磨法》中
,又有所谓沙弥尼十
戒
,即不得杀生
,不得偷盗
,不得行淫
,不得妄语
,
不得饮酒
,不得着花鬘香油涂身
,不得歌舞倡伎
,
亦不欢听
,不得高广大床上坐
,不得捉持生像金银
宝物
,不得非时食[3](
P1065)
。八婆罗夷法以外的比
丘尼戒各法
,则是对八婆罗夷法和沙弥尼十戒的
细化和引申。其内容虽然繁复
,但其重要性则相
对减弱。
能否按照八婆罗夷法和沙弥尼十戒来修持佛
法
,是能否获得比丘尼资格的前提和关键
,触犯这
些戒律
,就会被开除僧团
,失去比丘尼资格
,而触
犯其他诸法
,如果诚心忏悔
,则还有留在寺院继续
修行的机会。所以说
,能否严格遵守八婆罗夷法
,
是比丘尼出家修行的根本要求。当然
,是否受具
足戒只是成为比丘尼的基本前提。一位俗家女子
能否成为比丘尼
,事实上还另有条件
,如《毗尼母
经》里就说有
5种女人可受具足戒
:“一成就丈
夫
,二不负债
,三不是人奴
,四年满
20,五父母放
出家”[4](
P807)
。另外
,《比丘尼羯磨法》中还载有
对将要出家的比丘尼资格的审查问讯
,对于想要
出家的比丘尼的经济财产、身体健康和家庭婚姻
状况等有着详细的考查和规定[3](P1066)
。妇女出
家修行所必须具备的条件还相当苛刻
,即年满
20
岁
,不负债、不犯罪
,身体健康并且具有自由的人
身关系和生活自主能力
,而且必须得到家庭同意
,
与家庭和世俗社会脱离干系。只有具备这些条
件
,才能为寺庙所接受
,得以出家修行。
总之
,从比丘尼具足戒的内容和出家的条件
来看
,两晋南北朝时期比丘尼律的最主要特点
,就
在于告别世俗伦理
,断绝与家庭和社会的一切关
系。另外
,除了日常饮食和宗教威仪方面的规定
外
,比丘尼具足戒最为严格的规定
,又在于对比丘
尼与男性关系的严格限制和不得持有私产的规
定。其中
,又以限制比丘尼与异性交往关系的戒
律最为严格。毫无疑问
,这种特点完全是由比丘
尼众的女性身份决定的。
比丘尼具足戒的引入和为中国僧众的普遍接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