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信息不对称理论的认识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指在社会政治、经济等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是有
差异的;掌握信息的充分与否往往影响人们对社会经济活动做出正确的判断。在竞争
激烈的市场中,信息贫乏的人员,在竞争很容易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该理论认为:
市场中卖方比买方更了解有关商品的各种信息;掌握更多信息的一方可以通过向信息
贫乏的一方传递可靠信息而在市场中获益;买卖双方中拥有信息较少的一方会努力从
另一方获取信息; 市场信号显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信息不对
称是市场经济的弊病,要想减少信息不对称对经济产生的危害,政府应在市场体系中
发挥强有力的调控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实力的确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国力不断增强是一个不
争的事实,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先富带动后富的政策在使一部分人脱离贫困
走向致富道路的同时也就意味着社会成员中必然有一部人会把社会财富的蛋糕让渡
给那些先富的先驱者,在社会财富急剧增加的同时,社会贫富分化也在扩大。随着这
种社会财富积累分配不均矛盾的不断激化,贫富差距的扩大在社会矛盾中日益突出,
贫富分化亟待解决。所谓贫富分化,就是社会成员在收入、分配和财富积累方面,向
着“贫”和“富”两个方向分化。也即“两级分化”。实现完全社会公平是不可能的,
即使在完全公平公正的理想社会状态下,贫富分化也会依然存在,贫富分化的根源不
在于社会是否公平,而在于个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或是能力不对称、力量不对称。
关于促成贫富分化的原因社会学家主要有以下三种解释:
1、自然和历史因素的影响。自然和历史因素说认为,造成贫富分化的原因有主观因素
也有客观因素,客观的因素主要是自然资源的相对不平均,以及生态条件的地区悬殊。中国
的自然和生态条件分布是东部比西部好,南方比北方好,沿海比内陆好。主观因素是贫困地
区人们的陈规陋习,例如多生育,门当户对的婚姻习俗,受教育水平低等。越是贫困的地区
和人家其生育率越高,而富裕地区和人家生育率水平就越低。这主要是人们“养儿防老”的
传统养老观所致,家庭人口多,生存负担系数就增大,摊到每个人身上的生活费就减少,因
此越显得贫穷。传统的门当户对的婚姻习俗使人们之间富人与富人联合,穷人与穷人联合,
富人越来越富,而穷人越来越穷。穷困地区的人受教育水平普遍低,这样就形成恶性循环,
财富迅速向少数人手中集中。
2、既成的体制政策说。既成体制政策说认为,贫困是已有的体制政策的不平等或是不
完善造成的,例如非公有制经济体制、对外开放政策、税制改革滞后和通货膨胀等等。非公
有制经济中存在隐性剥削现象,这种隐性剥削就是社会财富按资本分配,资本多的人财富将
越来越多,资本少的人财富将越来越少。对外开放政策造成的早期开放的地区较早的走出国
门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经济发展起来,而没有被圈为开放区的地区还处于发展滞后状态。
税制改革滞后造成早期收入高的人群财富积累的速度加快,直到个人所得税出台以后,财富
差距才有所缓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通货膨胀也是引起财富流向不平均的原因,市场经济体
制有一个顽固的弊病,那就是通货膨胀,每个国家的通货膨胀实际上都是一国政府对已过人
民的剥削。
3、现行体制政策是其中的一个因素。依据现行的政策体制不公平不完善诱使贫富分化
进一步扩大,例如,住房体制改革、股份制改革、财产性收入的增加以及事业和“下岗”,
加剧了贫富差距的扩大化。政府针对国内情况实施的住房改革以及取消福利分房实行市场买
房制,对于房地产现状一批房地产开发商开始暴富,而普通老百姓为了一套房子要奋斗大半
辈子。股份制改革致使中国股市开始升温,是造成贫富分化的又一大因素,财产性收入得到
合法保护,保护了老百姓的财产权同时也扩大了社会的贫富差距。国家企业开始裁员,导致
大批工人下岗失业,这些政策都是造成社会财富分化扩大的原因。
以上三种贫富差距归因都有一定的解释力,这些理论也从侧面促成了政府的改革,使
体制政策日趋合理公平化,但完美的体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
过程。完美的政策就没有贫富分化吗?有人说香港是一个最好的例证,香港是一个几乎没有
腐败没有垄断的地区,但是香港却是世界吉尼斯系数最高的地区之一,为什么合理公平的社
会依然会有贫富分化呢?弹丸之地的香港没有地区资源的差异,也没有政策上的不公平现
象,其实问题就出在个体之间、团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这种信息不对称还表现在能力的不
对称、力量的不对称。拥有信息资源多的人很快的掌握市场的规律并利用市场的规律,而信
息少的人只好向信息资源多的购买信息,这就是贫富分化的根源所在。
目前,很少有人引用信息不对称来解释贫富现象,也就是说,信息不对称理论在经济
学中还没有得到广泛应用,另外,经济学与社会学两大阵营的联系不够,从而导致这种现象。
本文尝试借用经济学的概念来解释社会学中的问题,具有跨学科交叉的意义。结合信息经济
学中的信息不对称理论来解释贫富分化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这个社会已经是信息的社会,信息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占有信息的人在交易
中获得优势,信息就如同竞争者手中的砝码,掌握信息的程度将是每一个竞争者能否立足的
重要因素。例如,生产一种产品要工程师的专业信息和技术人员的技术信息以及销售人员的
市场信息,把产品变成商品进行交换,需要商人的专业渠道信息和价格信息。俗话说,隔行
如隔山,其实这座山就是信息不对称,而要获得这些信息是要付出成本(代价)的。不对称
信息实际上可以被看作对信息成本的投入差异,消费者往往没有对商品的诸如生产信息等信
息进行投入成本,这必然与生产者之间产生信息投入成本差异,生产者利用信息投入差异获
取利润正是为了补偿先前付出的信息成本。其实质仍然是资本的获利性在另一种层面上的体
现,只不过我们剥离了资本,换了一种观察的角度而已。信息本身就是资本。
其次,由于信息的不平等占有,不少投机分子倒卖信息,以获取利益。信息就像矿
产资源一样,谁占有了有用的信息资源,谁就占有了财富,占有较多信息资源的一方就会出
售信息给占有信息资源少的一方,以获取信息利润。交易关系因为信息不对称变成了委托—
—代理关系,交易中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为代理人,不具信息优势的一方是委托人,交易双
方实际上是在进行无休止的信息博弈。信息作为财富资源实现着它的创造财富的功能。
最后,占有信息资源多的一方另一种获利手段,就是利用信息的不对称,卖劣质产品冒
充优质产品。一般来说,卖方比买方占有更多的关于商品的信息,卖方利用信息优势卖劣质
产品冒充优质产品,而买方由于信息不充分,无法辨别真假,卖方从而获取优质产品应有的
利润。信息的不对称使得社会资源变本加厉,财富分化加剧。有市场就有分化,市场机制才
是贫富分化的根源。根据信息学经济学的理论,信息不对称造成了市场交易双方的利益失衡,
影响社会的公平、公正的原则以及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并且提出了种种解决的办法。但是,
可以看出,信息经济学是基于对现有经济现象的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对于解决现实中的问
题还处于尝试性的研究之中。例如,买者对所购商品的信息的了解总是不如卖商品的人,因
此,卖方总是可以凭信息优势获得商品价值以外的报酬。交易关系因为信息不对称变成了委
托——代理关系,交易中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为代理人,不具信息优势的一方是委托人,交
易双方实际上是在进行无休止的信息博弈。
那么,针对目前的经济情况怎样才能避免进入信息不对称理论产生的误区。
1、充分认识新经济的特点,高度重视信息对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影响。我们正
在进入由信息业推动,以生命科学、超级材料、航天技术等新知识和新技术为基础的新经济
时代。这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高利润与高风险并存、快速多变的“风险经济”的时代。在
这个时代里,市场经济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比比皆是,问题的关键是各行各业的决策者怎样
努力掌握与了解比较充分的信息,研究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把握住经济、技术和社会
的发展动向。可以预见,在新经济时代,过去的“大鱼吃小鱼”将不再是一般规律,取而代
之的将是“信息充分的吃信息不充分的”,速度是新经济的自然淘汰方式。只有及时掌握比
较充分的信息,才能认准方向,加快发展。
2、在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中,应注意政府对经济运行发挥作用的方式、方法的研究。市场
经济不排除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关键是要研究什么地方需要干预,用什么手段干预以及怎样
干预,才能完善和发展市场经济。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的运用,都应以相关信息
的收集、研究为前提。
3、重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扶持信息服务业的发展。要不断地发掘信息及其他相
关要素的经济功能,并及时将其转化为现实的信息财富,努力开拓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用
途。要克服知识和观念方面的障碍,树立正确的信息意识。相对欧美的一些发达国家,我国
的信息产业还有待发展。数据表明,信息业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人数比重,美国、欧共体
国家已经超过50%,澳大利亚、日本也接近50%。相比之下,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为此,
应积极采取措施,促进信息市场体系的构造和形成,大力扶持信息服务业的发展。特别对高
新技术领域的技术信息和经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更要组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
专家学者,努力争创高新技术的新优势,以此带动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