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大环化合物配位化学
3.性质 环多胺是软碱(狭义冠醚是硬碱),故环多胺与作 为较软酸的那些金属离子相配的倾向较大。
K1cyclam
K2tetraamine
K1cyclam > K2tetraamine 约七个数量级之多,大环效应很突出。
配离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gk
ΔH/ KJ· mol-1
-130 -70
Pedersen命名法: 二苯并—18—冠—6 IUPAC 2:1,4,7,10,13—五氧杂 环十五烷
Pedersen命名法:
15—冠—5
IUPAC:
3:2,3—苯并—1,4,7,10,13— 五氧杂环十五烷— 2 —烯
苯并—15—冠—5 Pedersen命名法: (B15C5)
IUPAC: 4:1,4,7,10,13,16—六 氧杂环十八烷
不对称—二苯 并18—冠—6
不对称—二苯并18—冠 —6(1,5,8,11,13,16)
对冠醚的这种简化命名法是有缺陷的,然而对大多数常 见的冠醚来说,仍不失为一种简明的命名法。需要更明 确地表明冠醚结构时,一般写出其结构式。
三、冠醚的一般性质和种类 1、种类:已合成的冠醚数以百计,可分为五类: 脂肪族冠醚 脂环族冠醚 芳香族冠醚 杂环族冠醚 18C6 (4)
Pedersen命名法:
① 碳氢环的名称(包括环上的取代基——如果有这种的取代 基的话)和数目。 ② 组成冠醚分子的环的原子总数。 ③ 类名“Crown”,更常用的是其缩写“C”,汉文则用“冠” 字。 ④ 冠醚环中氧原子数。
IUPAC:
2,3,11,12—二苯并— 1,4,7,10,13,16—六氧杂环十 八烷—2,11—二烯
进一步研究发现,在一定的溶剂中 ,大环多元醚与一些碱 金属,碱土金属等的阳离子形成配离子。1967年,Pedersen 发表了报道上述创造性论文。大环多元醚的偶然出现后, 接着又合成了一系列大环多元醚。其中最为人熟知的有:2、 3、4、5等。
二、冠醚的命名
上述大环多元醚由于其分子的立体结构有点象王冠,故叫 王冠醚(crown ether)。简称冠醚。 按IUPAC命名规则: IUPAC命名很明确,但相当繁长。 通常用习惯命名法。
五、冠醚配合物在溶液中的稳定性规律 冠醚的特点:内腔具有亲水的配位原子,而外壳疏水。 冠醚形成配合物后,仍保留着原来的大环结构。
冠醚的毒性:冠醚具有一定的毒性,不慎而口服或皮肤 吸收都可导致中毒,不过无积累毒性的迹象;但对眼睛 可造成永久性的伤害。这些大环配体的毒性与它们跟K+ 、Na+等离子形成配离子有关。
§7.2其它的单一配位原子单环王冠配合物
一、环多胺 1、结构 环多胺又称多氮杂环烷,可看成狭义的冠醚的大环上的氧 原子全部被N原子取代所得合物。
即:-O-
为-N- or –N-取代 │ │ H R
2、命名
1,4,7,10一四氮杂环十二烷 N4-12-冠-4(环楞胺)
2,3,2,3-N4-14-冠4 (环拉胺)
第六章 大环化合物的配位化学 (coordination chemistry of big Cyclic compounds)
大环:指九个或更多个原子(其中包括三个或更多个配 位原子)构成的环,通常指王冠化合物。
王冠化合物的分类
O 环多醚(狭义冠醚) 单一配位原子的单环 N 环多胺 S 环多硫醚 多种配位原子的单环 O,N 氮杂冠醚 O,S 硫杂冠醚 N,S 氮杂硫冠醚 O,N,S 氮杂硫杂冠醚
王 冠 化 合 物
单环
多环
单一配位原子的多环 多种配位原子的多环
单一配位原子的多环
O
多环冠醚
分离多环多种配为原 子王冠化合物
ONS 多 环 ON ON ON ON SN ONS
多种配位原子的多环
穴醚
§7.1 冠醚 一、冠醚的发现
C.J. Pedersen ,60年代初, 合成一种螯合和配位剂: 得到小量的副产物,该副产 物为白色纤维状晶体,难溶 于羟基溶剂(如水、酸)。 进一步研究,该晶体是一种 大环多元醚1。
DC18C6 (5) DB18C6 (1) (8) B15C15(3) (8)呋喃—18—冠—6
环多醚酯
(9)
(9)2.4—二酮—16—冠—5
常见的前三类。
2、性质:
①冠醚对热稳定。如:DB18C6可在大气压下蒸馏,沸点为 380℃。
②冠醚分子中有醚键,高温下会被空气中的氧氧化。(在高 温下处理冠醚,应在氮气气氛保护下进行,否则有爆炸的危 险。)
Pedersen: 18—冠—6(18C6)
IUPAC:
5:2,3,11,12—二环己烷— 1,4,7,10,13,16—六氧杂环十八烷
Pedersen: 二(环已基)—18—冠6 (DC18C6)
上述命名法只适用于冠醚分子中所含碳氢环及配位氧原子 的位置尽可能对称,不符合这种情况时,须另设法命名。
如:在苯并-15-冠-5的苯环的4’一位上引入不同的取代基后, 与金属离子形成的配离子的稳定系数有所不同。 取代基 NH2 H NO2 K1×10-3 8.21 3.44 0.365 引入给电子基团NH2,与Na+形成的K1,大于B15C5本身与 Na+形成的稳定系数。 引入吸电子团NO2 ,与Na+形成的K值小于B15C5本身与Na+ 形成的稳定系数。 ② 其它条件相同时,冠醚中的本位氧原子处于同一平面 上的越多,则形成的配离子越稳定。 ③ 其它条件相同时,阳离子的溶剂合作力越弱,形成的 配离子越稳定。
就碱金属离子来说,对12C4、Li+离子与之配位最合适;对 12C5、Na+最合适,18C6、K+or Ru+最合适。
冠醚与金属离子形成的配离子的稳定常数见下表
表可知,各有关配离子的稳定常数 K 的顺序一般也与表 10-4相符合。
例外:15C5,上表中,K+> Na+,被认为是Na+离子的 溶剂合作用强于 K+ 离子。在 Na+的溶剂合作用与 Na+ 离子与 某一定的冠醚的配位作用的竞争过程中,Na+溶剂合作用产 生了较大的影响。
增溶现象:冠醚和能与之形成配合物的盐(或其它离子化 合物,如NaOH)一起溶解在可以溶解该配合物的某种溶剂 中时,冠醚和盐二者的溶解度都比它们单独溶解在该溶剂 中时的溶解度为大。 如:固态KMnO4不溶于芳烃,但可溶于溶有DC18C6的苯 溶液中,所得紫色苯溶液的浓度超过0.02mol/l,此溶液 可氧化苯中的某些有机化合物。在溶剂中发生上述的增溶 现象时,盐的阴离子被认为不发生或只在非常小的程度上 发生溶剂化作用,阴离子以裸露状态或接近于裸露的状态 存在,从而可表现出特别活跃的反应性能。
有机溶剂 (二氯甲烷) 无色 黄色
苦味酸盐水 溶液
碱金属盐
碱金属盐与苦味 酸盐混合物溶液
黄色
九、冠醚羧酸
n=0,1,2
冠醚羧酸萃取金属离子的效率和选择性远远超过相应的冠 醚(羧基的影响)。 冠醚羧酸一般不萃取原来金属盐中的阴离子,其萃取能力 和选择性与分子腔孔大小及失去原子后形成的酸根对金属离 子的吸引有关。此外,pH,金属盐的浓度,温度,有机溶剂 种类也有影响。选择合适的冠醚羧酸并控制实验条件,可能 实现碱金属离子或碱土金属离子间的溶剂萃取分离。
3.溶剂的影响 ①、溶剂的介电系数是影响冠醚配离子稳定性的因素之一。 如:Na+, K+ , Cs+各离子的冠醚配离子在介电系数较低的 甲醇中的稳定性比同一种配离子在介电系数较高的水中的稳定 性高。 ②、溶剂分子本身对金属离子的配位能力也会影响冠醚配离 子的稳定性。 溶剂给予电子能力越强,与配体冠醚争夺金属离子的能力越 强,相应的冠醚配离子在这种溶剂中的稳定性越低。 4.其它因素的影响 ① 冠醚的苯环上引入不同的取代基会对其相应的配离子的 稳定性产生一定的影响。取代基的存在,影响了冠醚的配 位原子上的电子的密度。
影响冠醚配合物离子在溶液中稳定性的因素 1、金属离子和冠醚分子腔径的相对大小 形成配离子最适宜的条件应该是金属离子的直径略小于 冠醚分子内腔的直径,这样金属离子可进入腔孔使配体与 金属离子间的吸引较强,从而形成的配离子的稳定性较高 。冠醚分子的腔径过大,金属离子虽可进入,但与配位原 子间的吸引减弱;腔孔过小时则金属离子不能进入。下表 列出一些金属离子的直径及几种冠醚的腔孔直径。
2、过渡金属元素的盐的增溶
对于过渡金属元素的盐,只有少数在有机溶剂中通过金 属阳离子与冠醚间的直接配位作用而增溶,然而过渡金属 元素的许多盐因如下式所示的反应而间接发生增溶现象。 MXm +NKX +NCw →NKCw++〔MXn+n〕nM→过渡金属元素,X→卤本,Cw→冠醚 VCl3 FeCl3 CoCl2 NiCl2 PdCl2 PtCl2 PbCl4等都能在 溶剂邻二氯苯中与KCl和DC18C6反应而增溶。 PhCl3不发生这种现象。 CoCl2和PdCl2在苯中也发生相应的增溶现象。
③芳香族冠醚一般难溶于水,在乙醇中也溶得极少,但较易 溶于二氯甲烷、三氯甲烷等溶剂中。
④饱和冠醚(包括脂肪族和脂环族冠醚)常温下为无色粘稠 液体或低熔点固体。它们在所有溶剂中的溶解度都比芳香族 冠醚在相应溶剂中的溶解度要大。
四、冠醚使盐类在有机溶剂中的增溶 1、碱金属或碱土金属在有机溶剂中增溶 现象:DB18C6,仅微溶于甲醇中(26±5℃下,溶解度 为0.001mol/l,溶液呈中性。往甲醇中加入NaOH,则 溶解度大为增加。随即又发现在溶有任何可溶性钠盐的 甲醇溶液中,DB18C6都能溶解得较多。 原因:Na+离子进入了DB18C6分子的孔穴而形成了配离子, 这种配离子由钠离子正电荷与DB18C6分子的六个作为偶极 负端的氧原子以静引力形成。 推 广 :其它的碱 金属离子及某些碱土金属离子都能与 DB18C6形成配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