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学语言与音乐语言的关系

文学语言与音乐语言的关系

文学语言与音乐语言的关系一般来说,根据所用的媒介、材料和方式,可以将艺术分为造型艺术、语言艺术、表演艺术和综合艺术。

其中,语言艺术就是文学,它是运用语言文字的媒介来塑造艺术形象;表演艺术则是运用音调、节奏、旋律或人体动作,塑造出可以直接进行观赏的艺术形象,音乐就是属于这一类型。

本文拟从文学语言和音乐语言的区别特点和联系来谈谈二者的关系。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在个别性层面上对文学的本质作出界定,这一界定是通过对于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文学与艺术作出进一步的区别而得出。

文学是一门语言艺术,它运用文字的媒介来塑造艺术形象,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影视文学及其他各文学作品的语言,也包括人民口头创作中经过加工提炼的语言。

作曲家创作乐曲,也象文学家写诗歌、小说一样,有一套表情达意的体系,那就是音乐语言。

音乐语言包括很多要素: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区、音色、和声、复调、调式、调性等。

一首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美,要通过多种要素才能表现出来。

文学语言是一种观念性的符号,它不直接诉诸人的感官的形象,也不直接对应着人的情感,它是依靠读者在欣赏过程中借助想象,对词语概念所提供的意思加以补充和扩大,在头脑中进一步创造出新的形象,因此,它具有间接性和不确定性,这是文学语言比其他艺术语言逊色之处。

不过,正因为它缺少其他艺术媒介(线条、乐音、节奏、旋律等)的具体性,也摆脱了这些艺术媒介物质材料的束缚,从而使文学能打破时间和空间、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的界限,自由灵活地反映广阔而复杂的社会生活,因此文学比起其他艺术具备更大的容量,更加丰富的艺术手法,更加深入细致的表现功能。

尤其是想要确切而又充分地表现人物任务内心情感的时候,其他艺术如音乐、舞蹈等是无能为力的,它们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通过节奏的缓急、舞步的快慢表达一定的感情,但是却存在着模糊、不明确、不确定的因素,而文学语言,由于是一种观念性的符号,以词语概念为核心,所以任何为人们的感知所把握到的东西一旦经过语词化,便能够在意识中固定下来,并获得相对清晰的概念,形成相对确定的理性内涵。

因此,如果说别的艺术类性是难以言说的话,那么只有文学是可以言说、而且是可以说得很好的。

比如王安忆的《米尼》中的片段:孩子躺在床上,心里却是快乐的,他想:他把他们这些大人全都骗了,他觉得大人们是多么蠢啊!他想他是一个孩子,这其实是很好的掩护。

人们都不会注意到他,更不会怀疑他,他尽可以做一切把戏。

可是,他得小心点儿,他实在是有点兴奋过头了。

他想装一天病就足够他乐的了,明天他就得好好地上学去,继续玩他的做个乖孩子的把戏。

想到新的一幕即将开始,他几乎心潮激荡。

其实他并不喜欢呆在家里,在家里他时时觉着烦闷。

似乎家里的天地太小,不足以让他的把戏充分展开。

他没有兄弟姐妹,跟父母玩这把戏,他没有太大的兴趣。

他觉得天底下再没比他的父母更没劲的人了,他一看见他们就意气消沉,所有的聪敏才智都不见了。

他觉得他们总是扫兴,心里渐渐地起了恨意,有时候他就故意地也要叫他们扫兴。

譬如考试,他其实是可以考一个更好的,能使父母、尤其使父亲快乐的成绩,可就为了不让他们快乐,他便决定不考得更好。

他还喜欢偷偷地将他们的东西藏起来,看着他们着急,并且和他们一起找,找来找去找不着,心里就无比的喜悦。

过了很多日子,他们会在完全意想不到的地方重新看见这样东西,当然,还有一些东西是永远不会回来的了。

他们从来没有想过,会是他藏起了他们的东西,他们总是互相埋怨,或者埋怨自己,说自己又老又糊涂,他们黯然神伤,灰心丧气。

终于有一天,他们竟发现钱少了。

这段形象、深刻的心理描写,恐怕只有文学语言能表达地这么淋漓尽致,给人强烈的感受,这是其他艺术形式不能比拟的。

以上是对文学的特点及优势的见解,下面我再来谈谈音乐语言。

音乐有一种神奇的功效:既可以语言般地传情达意,又可以用超越语言的表现方式抒发情感,有言道“言之不竭则咏之,咏之不竭则手舞足蹈”。

即使沒有受过什么专业训练,甚至完全没有学习过音乐知识,人类也会本能地从音乐中领悟到其表达的意境,比如丰收锣鼓的欢快和喜悦;宗教音乐的神圣;丧葬音乐的哀伤等。

连襁褓中的婴儿也听得懂妈妈通过摇篮曲传达出的爱。

音乐语言是形式与情感的直接对应。

二者之间不需要任何中介,音乐能够直接唤起情感的波动,这种情感波动无需形象的触发,也无需概念的阐释,一个显而易见的理由就是音乐不需要解释,不同国度的音乐是人们都能够欣赏的,它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这点则是文学语言说不能企及的,文学语言能激起人们感情的波动,但是没有词语概念的中介,多么优秀的作品也不能做到“以情动人”。

对于不懂中文的人来说,鲁迅刻画的人物多么深刻,多么生动,对他来说,不会产生任何感情上的冲击。

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在情感的表达和沟通上,音乐似乎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文学作品或电影中,我们经常看到欧洲骑士们表达爱情的经典模式是,月夜里站在心上人的窗下弹着吉它,唱着缠绵的爱情歌曲,倾诉心声。

而中国人从远古时期,就懂得用音乐传递爱情,有《诗经》为证。

人们比较熟悉的是《国风·周南》中的《关雎》的第一段:“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可见音乐语言在两千多年前就显示出她超出口头表达的独特优势。

音乐不仅能够表达感情,还可以“描绘”情景。

旋律可以像画笔那样描绘出栩栩如生、形象逼真的画面,有时甚至比画面还生动感人。

俄罗斯“强力集团”重要作曲家莫索尔斯基的《展览会中的图画》,就生动地用音乐勾勒出了10幅生动的画面:蹒跚的侏儒;古城堡;图伊勒里宫花园;波兰牛车;未出壳小鸡的舞蹈……文学语言和音乐语言各有特点和优势,同时,二者又是有着某些联系的。

在此,我准备从文学语言中的诗歌语言和音乐语言中的音律的关系方面来说,可以理解为是诗歌的音乐性。

最早的诗歌是和歌唱不分的,这就决定了它的节奏常常有一定的规律。

后来诗和歌唱分了家,但仍长期地普遍地虽说程度不同地保存着这种形式上的特点。

我想,这决不是一种“蛮性的遗传”,而是这种形式上的特点虽然一方面对于诗的内容的表达给予了若干限制,但在另一方面,它又是和诗的内容的某些根本之点相适应的,而且能起一种补助作用的缘故。

既然诗已经和歌唱分了家而独立了,它为什么非要保持歌唱一般的节奏不可呢?可见最根本的原因是在于诗歌自身的特点。

这特点就是诗歌语言的音乐性。

随着文学艺术的发展,诗与音乐逐渐分别独立。

彻底独立于音乐之外的诗歌,恐怕产生于汉代,因为《诗经》《楚辞》并未脱离音乐。

朱熹说:若夫雅颂之篇,则皆成周之世,朝廷郊庙乐歌之辞。

(《诗集传•序》)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

(《诗集传》卷一)雅者,正也,正乐之歌也。

(《诗集传》卷九)颂者,宗庙之乐歌。

(《诗集传》卷十九)总之,《诗经》里的诗都是歌词。

《楚辞》的《九歌》,那是屈原根据民间的祭祀乐歌改写的,自能“协之声律”(朱熹《楚辞集注•九歌》)。

但《楚辞》中其它篇章是否与音乐有关系?这很难说。

不过从楚辞的产生上来看,应该是有关系的:“战国时楚国地方音乐极为发达,其歌曲如《涉江》《采菱》《劳商》《薤露》《阳春》《白雪》等,‘楚辞’的作者都已提及。

‘楚辞’虽非乐章,未必可歌,但它的许多诗篇都有‘乱’章,有的还有‘倡’和‘少歌’,这些都是乐曲的组成部分。

《楚辞》中保存这些乐曲的形式,就说明它同音乐的关系非常接近。

”总之,《楚辞》至少没有能够完全脱离音乐。

因此,说诗歌在汉代才完全摆脱音乐而独立,这是比较稳妥的。

但是说实在话,广义的“诗歌”从来就没有和音乐完全脱离过关系。

汉有乐府,唐有“竹枝”、“杨柳”,唐宋有词,元明有曲,今有歌曲,又有诗剧----总而言之,“诗乃乐之词也”(《钝吟杂录•正俗》)。

从中可以看出诗歌与音乐有何等密切的联系。

诗是听觉艺术,还可以从诗与音乐----这种视觉的、听觉的艺术的密切关系上来考察。

简单回顾一下文学艺术的历史,就清楚了。

诗歌是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体裁。

在产生的初期,诗和音乐、舞蹈三者合一,不具独立的形式。

原始人在其劳动的过程中,由于筋力的张弛和工具运用的配合,自然地发出劳动的呼声。

这种呼声具有一定的高低和间歇,在一定时间内,或者重复而无变化,或者变化而有规律,这样就产生了节奏。

这种简单的节奏,就是音乐、舞蹈的节拍和诗歌韵律的起源。

当原始人把这种有节奏的劳动呼声和音响,与含有一定意义的语言结合起来时,就产生了最早的诗歌”;“作为文学的最初形式的原始歌谣,往往与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成为三位一体的东西”。

那时候的劳动歌,既是诗歌,又是音乐。

《淮南子•道应训》还记载着一个例子:“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者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

”其实到今天也能够听到这种“举重劝力之歌”。

成都地区就常听见这么一首劳动号子,如果用简谱记下来,大概就象这样:1 1 1 6 | 5 5 | 6 •3 | 5 5 |(领)嗨呀一个着嘞,(合)哎嗨着嘞!6 6 i 6 | 5 3 6 | 5 •3 | 2 2 |(领)嗨呀一个着嘞,(合)哎嗨着嘞!3 3 5 3 | 2 1 6 | 1 •2 | 1 1 |(领)嗨呀一个着嘞,(合)哎嗨着嘞!有时候领唱者还直接加入“大家加油干啰”之类。

劳动号子一般旋律都很简单,节奏却很有力。

古代诗与音乐的紧密结合,正如《书经》所说:“诗言志,歌永(咏)言,声依永(咏),律和声。

”(《尚书•尧典》)那就说明,音乐的节奏旋律,完全依着诗歌语言本身的顿挫抑扬,它们完全融为一体。

诗与音乐的形象都是诉诸想象的,而且两者所由以诉诸想象的媒介物都是能够代表一定意义的声音,通过这种声音诉诸想象,从而产生形象。

如果我们更进一步来看,就会看到诗与音乐不仅关系密切而已,诗歌语言本身就具有音乐性。

诗歌“除了音乐性的美以外,语言形式差不多没有其他能引起人们美感的东西了”;“跟音乐里的乐音一样,语音中的元音具有四种要素,即1、音色,2、音长,3、音强,4、音高”。

正是利用语音的这些特点,造成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性----节奏、旋律和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