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编号〕1002-2031(2012)12-0085-06合同能源管理服务绩效的新评价指标体系诸大建曹莉萍〔摘要〕为实现低碳发展的目标,我国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的发展。
在可持续发展理论背景的支持下,通过理论推导与数据实证,分析了以往合同能源管理服务绩效评价指标的缺陷;通过梳理合同能源管理服务绩效研究的理论基础,构建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的合同能源管理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评价合同能源管理服务绩效的理论模型。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合同能源管理服务;绩效评价指标;绩效模型〔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诸大建(1953—),男,汉族,浙江余姚人,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市政府特聘决策咨询专家,研究方向为可持续发展与管理、公共政策与城市管理;曹莉萍(1984—),女,汉族,江苏苏州人,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可持续发展与管理、城市管理与合同能源管理。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173157/G031201)———基于稳态经济理论的碳生产率与低碳竞争力研究。
〔收稿日期〕2012-07-11〔修回日期〕2012-09-11一引言能源紧缺已成为影响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
为解决这一难题,能源服务(又称“节能服务”或“低碳服务”)在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中,基于合同能源管理机制进行的节能改造服务———合同能源管理服务是目前最重要的能源服务。
合同能源管理是一种包括从第三方外购一项或多项与能源相关的低碳管理服务[1],其最简单的形式是确保供应热水或电力并减少费用,复杂形式是确保一定程度的服务供应,例如照明度、温度、湿度和舒适度。
在传统模式的能源管理合同中,能源消费者就每个单独的能源商品(如油、气、电等)单独签约,就每种类型的能源转换、输送和控制设备的供应和保养单独签订合同。
合同能源管理的最先进形式是用能客户与能源服务供应商①签订合同以尽可能降低能源供应商提供所有服务(如供热、照明、制冷和动力等)的总费用,其最大的特点是用节约的能源费用来支付服务费用。
合同能源管理服务在欧美国家早已产业化经营,我国的“十二五”规划也将此类服务重点立项,并推进其产业的发展。
同时,国内外学者分别就这项服务实施的全过程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
国外合同能源管理服务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于能源服务供应商(国内称“节能服务公司”)自身发展的研总第209期城市问题2012年第12期DOI:10.13239/j.bjsshkxy.cswt.2012.12.013究[2-3]、基于政府利益调节发展能源服务公司的措施研究[4-5]、基于可行性分析的合同能源管理框架应用研究[1]、基于财务与管理风险的定量化研究[6]、基于信息决策系统的能源服务公司现代运作环境研究[7]和基于能源基金的能源合同效益研究[8]。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合同能源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起步较晚,尤其在实践推广方面差距较大。
自1997年引入合同能源管理机制以来,各界人士开始重视这方面的研究。
从整体来看,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在我国的应用还不完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于节能服务公司收益与风险评价的研究[9-13]、基于合同能源管理运营模式的研究[14-16]、基于提高节能积极性及影响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成功性的研究[17-19]、基于政府机构建筑节能改造示范作用的研究[20-21]、大型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融资问题的研究[22-23]等领域。
对以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开展的节能服务项目绩效研究的文献主要集中在建筑节能效益评价领域,如运用关键绩效指标评价方法和层次分析法、网络分析法构建可持续性建筑能效改造绩效评价模型[24-25]。
而其他行业领域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绩效研究较少,多为能源管理服务项目实施后节能量、节能收益的计算与评价等案例研究,缺乏系统性的合同能源管理服务项目绩效评价研究。
二以往合同能源管理服务的绩效评价指标合同能源管理服务行业作为低碳服务产业的子产业,其市场流通包含于低碳服务市场中。
理论上依据产业经济学投入—产出模型,实施合同能源管理服务项目为用能客户带来的节能减排绩效,反映在服务对象上可用客户单位产品或服务产出的能源消耗量QCproductC②来衡量,但是实践中就单个合同能源服务项目而言,能源管理服务绩效的衡量需要用能客户一个完整的生产周期。
在周期中product C与QC存在相关性,并成正比例,即用能客户的产品或服务产出量product C的增加,必然会导致用能客户生产产品或服务的能耗量Q C增加。
此外,由于用能单位本身行业属性或经营领域多样化,控制用能客户能耗设备的能源效率变化、单位建筑面积能耗变化、人均能耗变化,也可作为合同能源管理服务绩效的反映。
因此,仅从用能客户的角度出发,多种、分散化的能源管理服务绩效指标难以准确衡量合同能源管理服务项目的绩效。
从能源服务公司的角度来衡量合同能源管理服务项目的绩效,理论上用能源服务公司单位投入的节能经济收益∏I或单位投入的节能量qI来衡量。
其中融资主体根据能源服务签约模式的不同而不同,担保节能量合同与能源服务费用托管合同中融资主体均为用能客户,节能收益分享合同中融资主体为能源服务公司。
因此,需要区别能源服务交易双方的努力程度,来区分能源服务公司提供的能源服务绩效和用能客户通过自身努力获得的节能绩效,即能源服务公司所创造的节能量与用能客户不可观察的努力程度所带来的节能量。
在长期(7-15年)能效合同中,还存在多期签约合同,其激励机制和节能量的计算将更为复杂。
通过以单位投入的节能量qI来衡量服务绩效③的实证数据作图进行比较及回归分析(图1、2)。
图中X轴代表服务项目总资本投入I,Y轴代表总节能量q,气泡的大小代表以能源服务公司的角度来衡量的服务绩效qI。
发现服务项目总节能量越大,服务绩效不一定越大(气泡不一定越大);服务项目总资本投入越大,服务绩效不一定越大(气泡不一定越大);较高的服务绩效却集中在资本投入或经济收益较小的服务项目上。
因此,不论是何种产出报酬契约关系的合同能源管理服务项目,仅用能源服务公司单位投入的节能量qI来衡量合同能源管理服务项目的绩效不能说明项目的绩效优劣。
同时图1和图2也说明,合同能源管理服务绩效存在规模不经济现象。
图12011年合同能源管理服务项目的绩效分布(含规模级最大值)数据来源:上海市合同能源管理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图22011年合同能源管理服务项目的绩效分布(剔除规模级最大值)数据来源:上海市合同能源管理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在建筑节能领域,大型公共建筑和商业建筑,如办公楼、宾馆、大型卖场、医院及学校,是运用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实施节能改造服务的主要对象。
现有研究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以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实施的建筑能效改造服务中,并对可持续性能效建筑改造服务的绩效进行研究[24]。
运用具有主观性的关键绩效指标评价法、复杂系统理论和方差分析,找出影响宾馆建筑能效改造合同能源管理服务项目绩效的主要影响指标(包括项目服务质量、宾馆能源管理、项目成本与收益、能源消耗与节约、健康与安全和利益相关者满意度等),并构建了宾馆建筑能效改造合同能源管理服务绩效的可持续性指标网络评价模型。
但是其研究却没有对宾馆建筑合同能源管理服务项目绩效建立一个具有推广性的指标体系。
产品服务系统是在制造业服务化基础上发展起来一种商业模式,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就是该模式中典型的创新模式之一[26]。
根据产品服务系统的投入—产出模型,产品服务系统的绩效目标完成情况可以从功能实现、效率提高、成本节约、环境风险降低等方面衡量。
对于其中的合同能源管理服务系统,客观功能实现的目标会在合约中详细规定,如室温、通风条件、灯光等要求;效率提高、成本节约、环境风险降低等产出维度绩效目标的衡量,则以节能量作为替代变量进行契约建模和分析[27]。
本文通过对2011年上海市200个已完成的合同能源管理服务项目,运用产品服务系统投入—产出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发现总资本投入还是不能完全解释服务项目获得的总节能量,数据对回归分析样本数量敏感度较高(含规模极大值时,R2≈0.7;不含规模极大值时,R2≈0.3)。
因此,仅将节能量作为产品服务系统中能源管理服务绩效的主要评价标准,放弃了具有不可观察努力程度的投入指标,也未包括具有主观评价标准的满意度功能实现等指标,该评价模型仍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
三理论基础与新指标体系及模型的构建1.循环经济学作为产品服务系统的一种典型商业模式,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是基于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能源管理服务循环经济系统模式。
在经济学研究领域,循环经济已被证实符合当前的生产经济学和消费经济学理论,无论是企业、产业、地区还是宏观经济系统,高投入、低产出以及一味追求生产规模和经济增长速度等行为,都不仅与循环经济的资源节约原则相悖,也违背经济规律和自然生态规律。
循环经济首先从产品生命周期的视角出发,全面考察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成本,并根据权责对称的原则,把外部成本充分内部化,是符合生产经济学理论的。
其次,无论是普通消费者还是企业和政府,在购买产品或服务以实现其使用价值的时候,如果能用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满足自己的需要,获得的效用显然大于用更多的资源消耗满足需要的情况。
因此,以资源节约为核心的循环经济也符合消费经济学理论。
合同能源管理服务作为循环经济中低碳服务业的一部分,对其绩效进行深入研究是对生产经济学与消费经济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2.生态经济学对于服务效率的研究,生态经济学对效率进行了重新定义,认为仅技术效率④很难为建立一个可持续社会起太大的作用。
因为产品价格的降低、技术效率提高的结果很可能是更多而不是更少的资源消耗。
经济的目标不是最大化生产,而是提供服务。
服务定义为精神(功能)流量的满意度,它来自人力资本和自然资本直接提供的系统服务。
人造资本只有通过自然资本转化才能创造,人造资本服务的产出需要牺牲自然资本的服务。
因此,广义的效率是人造资本存量提供的服务与牺牲的自然资本存量之比[28]。
根据本文所研究的内容,可将这个效率公式进行改进,形成能源管理服务的效率公式。
能源管理服务效率=获得的服务牺牲的服务=能源管理服务收益资本投入=能源管理服务收益总节能量ˑ总节能量资本投入(a)(1)(2)比率(1)是服务的效率和效果。
分子包含社会、经济和环境三大功能的实现,即产品服务功能的实现;由于能源服务目标之一在于节能,因此分母为人力资本与人造资本提供的服务。
这一比率体现了人造资本和人力资本向服务功能实现的结果,如用能企业能耗水平的降低,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善等。
比率(2)是资本的增长率和收获率。
分子为人力资本与人造资本提供的服务,分母为自然资本、人力资本和人造资本提供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