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统知识资源的国际法保护

传统知识资源的国际法保护

传统知识资源的国际法保护
[论文摘要] 对传统知识资源的国际保护,已经成为资源国
和技术国所共同关注的热点,在这个基础上所产生的利益分歧和合作,
构成了对传统知识资源的进行国际层面的保护和利用核心内容。基于
传统知识资源的特殊性质,对其所采取的法律措施,也应当有其特殊
性。对各资源国家而言,对其国内的传统知识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则
是行使其对传统资源主权的有力途径,也是对知识资源进行国际保护
和利用的前置程序和法律前提。因而本文将主要围绕着这些方面而展
开。

[关键字] 传统资源 知识产权 ABS 《波恩准则》
近年来,传统知识、民间文学艺术表达及遗传资源的保护已经成为全
球共同关注的话题。自1998年起,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已经为此召集
了一系列国际会议与研讨。2000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大会决定成
立一个专门的政府间委员会,即“知识产权与遗传资源、传统知识及
民间文学艺术表达政府间委员会”。 保护传统知识、民间文学艺术表
达及遗传资源,就是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同时也要为那些作为创新基础
的资源及其拥有者提供适当的保护。在此,统称为对传统资源的保护,
与现代法律上的知识产权相对应。
一、传统知识的概念和特征
“传统知识”这一术语是最近几年才逐渐见诸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文件
的。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相关文件上甚至可以看出,术语的使用与
概念的界定是目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讨论与研究传统知识问题时
遇到了两个主要难题。在传统知识保护问题上,可能采用的术语包括:
土著知识、土著群落、人种与种族、传统医药、传统知识、革新与习
惯、传统与地方知识、技术、诀窍与惯例等。基本上可以分为遗传资
源、传统知识及民间文学艺术表达三类,但是不穷尽于此。之所以要
将这三个问题一并讨论,就在于这三个主题具有内在属性上的关联性
与共通性。
首先,这三个主题所涉及的对象都属于某种意义上的“共同遗产
(common heritage)”。从“正统的”知识产权保护的角度来看,这三
种共同遗产中核心的要素,即无形要素都已处于公有领域,属于人人
都可自由使用的对象。重要的是,这些要素往往会成为新的创造性成
果赖以产生的基础,从而给使用这些要素者带来可成为私权对象的
“知识产权”。 出于对这些处于公有领域的要素的重要性的认可,国
际社会最初的政策取向仅仅是“保存(preservation)”这些要素。但随
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利用这些共同遗产开发出具有知识产权的新
成果的潜在可能性越来越大,从而让人们有了更加积极的选择,即积
极地“利用(utilization)”而不是消极地“保存”这些遗产。
各国在强调保护知识产权的同时,均已将知识产权权利人与作为使用
者的社会公众之间的利益平衡问题纳入考虑的范围。“利益平衡”问题
进一步上升到了权利人与作为资源提供者的社会公众或群体之间的
利益平衡;所要解决的就是作为资源提供者的社会公众或群体在利用
这些资源完成的知识产权中分享利益的问题,尤其是那些历经代代相
传的努力,原生境保护了相关资源的社会群体的利益分享问题。
第二个共同特征就是其都属于群体智慧与贡献的结果,超越了知识产
权保护所关注的个人智力成果的范围。“传统”虽然更多地属于人文要
素,但其肯定不是任何特定的人刻意安排达成的结果,而是一定规模
的群体经过长期的生产与生活过程在基本无意识的情形下逐渐培育
起来的。
尽管人的努力与创造性活动可能对遗传资源及传统的形成与保存具
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这种作用并不能被归结为可享受知识产权保护
的创造性。正因为如此,在讨论保护相关资源与利益分享问题时,正
统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显然已不合适;必须创建一种全新的制度,或
者在知识产权制度中创建一个特殊的分支,以满足这些特殊资源保护
的特别要求。
第三个共同特征是,每一主题都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所创
新和进步;而这种创新和进步中既有正规革新(formal innovations),
也有非正规的革新(informal innovations)基于请求保护的对象所具
备的这种介于正规与非正规创新之间的特征,有人提出了一种“等同
(quid-pro-quo)”理论来支持非正规革新者的知识产权主张。依据这
种理论,既然在特定对象上的正规革新得产生新的知识产权,那么与
相关或者相似的对象相关的非正规革新就应该导致一种类似权利
(cognate rights)的产生。这种理论最早可见之于***年关于粮食和
农业植物遗传资源的讨论,且在当时促成了两个决议的同时诞生:一
个决议要求承认农民的权利;另一个决议则要求保护植物栽培者的权
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