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思妙解高考数学题目巧思妙解2011年高考数学题(上海卷)1.(理20,文21)已知函数f(x)=a·2x+b·3x,其中常数a,b满足ab≠0.(1)若ab>0,判断函数f(x)的单调性;(2)若ab<0,求f(x+1)>f(x)时x的取值范围.【参考答案】(1)当a>0,b>0时,任意x1,x2∈R, x1<x2,则f(x1)-f(x2)=a(2x1-2x2)+b(3x1-3x2).∵2x1<2x2,a>0a(2x1-2x2)<0,3x1<3x2,b>0b(3x1-3x2)<0,∴f(x1)-f(x2)<0,函数f(x)在R上是增函数.当a<0,b<0时,同理,函数f(x)在R上是减函数.(2)略·巧思·①利用“增函数的正数倍是增函数”、“增函数的和还是增函数”,情况1的结论便显而易见。
②利用“增函数的负数倍是减函数”、“减函数的和还是减函数”,情况2的结论便显而易见。
·妙解·若a>0,b>0,则a·2x和b·3x在R上递增 f(x)在R上递增;若a<0,b<0,则a·2x和b·3x在R上递减 f(x)在R上递减.【评注】①利用定义判断或证明固然很好,如能利用某些性质解决问题,则更显得轻松、方便。
②上述单调函数的性质经常用到,教师应向学生补充讲解,使之牢固掌握、灵活运用。
③“奇函数的和还是奇函数,偶函数的和还是偶函数”,“奇函数与偶函数的积是奇函数”,“奇数个奇函数的积是奇函数,偶数个奇函数的积是偶函数,”这些性质也应当能够掌握。
2.(文22)已知椭圆C:(常数m>1),P是曲线C上的动点,M 是曲线C的右顶点,定点A的坐标为(2,0).(1)若M与A重合,求曲线C的焦点坐标;(2)若m=3,求∣PA∣的最大值和最小值;(3)若∣PA∣的最小值为∣MA∣,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参考答案】(1)略(2)m=3,椭圆方程为.设P(x,y),则∣PA∣2 ==(-3≤x≤3).当x=时, ∣PA∣min=;当x =-3时, ∣PA∣max=5.(3)设动点P(x,y),则∣PA∣2 ==+5(-m≤x≤m).∵当x=m时,∣PA∣取最小值,且>0,∴≥m,且m>1,解得1<m≤1+.·巧思·①利用椭圆的参数方程设点P的坐标,则将“设P(x,y)”与“代入”两步合为一步,而利用余弦函数的有界性也可求出∣PA∣的最值。
②将∣PA∣2含有m的表达式(关于x的二次函数)先化为“顶点式”,后再分别代入m的值进行运算,便避免了重复过程,而节省文字、减少篇幅。
·妙解·设P(m co sθ, sinθ)∣PA∣2 =(m co sθ-2)2 + sin2θ=(m2 -1)co s2θ-4m co sθ+ 5=(m2 -1)(2)m=3co sθ=时,∣PA∣min=;co sθ=-1时,∣PA∣max=5.(3)θ=0时, ∣PA∣最小≥1(m>1)1<m≤1+.【评注】①椭圆(a>b>0)的参数方程为x=a cosθ,y=b binθ;双曲线=1(a>0, b>0)的参数方程为x=a cscθ,y=b tanθ;抛物线y2=2px 的参数方程为x=2pt2,y=2pt;这些将普通方程与参数方程“互换”的手法,教师应当指导学生掌握。
②正如将多项式分解因式并非只是解答“因式分解”的习题时才使用一样,将普通方程化为参数方程也并非只是解答“方程转化”的习题时才使用。
由此及彼,其它亦然。
3.(理22)已知数列{a n}和{b n}的通项公式分别为a n=3n+6,b n=2n+ 7(n∈N﹡).将集合{x│x=a n , n∈N﹡}{x│x=b n , n∈N﹡}中的元素从小到大依次排列,构成数列c1, c2 , c3 ,…, c n ,….(1)求c1 , c2 , c3 , c4 ;(2)求证:在数列{c n}中,但不在数列{b n}中的项恰为a2 , c4 ,…,a2n,…;(3)求数列{c n}的通项公式.【参考答案】(1)略(2)①任意n∈N﹡,设a2n-1 =3(2n-1)+6=6n+3= b k =2k+7,则k=3n–2,即a2n-1 = b3n-2;②假设a2n=6n+6= b k =2k+7k=3n-∈N﹡(矛盾),∴a2n{b n},∴在数列{c n}中,但不在数列{b n}中的项恰为a2 , c4 ,…, a2n ,….(3)b3k-2=2(3k-2)+7=6k+3= a2k+1 ,b3k-1=6k+5,a2k=6k+6,b3k=6k+7.∵6k+3<6k+5<6k+6<6k+7,∴当k=1时,依次有b1 = a1 = c1,b2 = c2,a2 = c3,b3 = c4 ,…,∴c n=(k∈N﹡).·巧思·①由6n+6=2k+7便知矛盾(偶数不能等于奇数),而无须化为k=3n-再判断。
②由a n=3n+6便知,a2n-1是奇数,a2n是偶数,而无须分别检验是否属于{b n}。
③在{c n}的首项前增加一项7,得新数列{d n},就使得排列更加“整齐”,观察更加方便;规律更加“明显”,归纳更加容易。
·妙解·(2)题设a n>7,a2n- 1是奇数,a2n 是偶数,{b n}是全体大于7的奇数命题得证.(3)令d1=7,d n+1= c n,(n∈N﹡),则{d n}:7,9,11,12,13,15,17,18,19,21,23,24,….可知d4k-3=6k+1,d4k-2=6k+3,d4k -1=6k+5,d4k=6k+6c n=(k∈N﹡).【评注】①认为“k=3n-∈N﹡(矛盾)”的依据是“整数-分数=分数,而分数≠整数”,认为“6n+6≠2k+7”的依据是“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而偶数≠奇数”。
二者的依据都是显然的事实、浅显的道理,所以没有必要利用前者说明后者。
②将数列{c n}的首项“扩充”为易于分析的新数列{d n},此法可以推广使用。
4.(文23)已知数列{a n}和{b n}的通项公式分别为a n=3n+6,b n=2n+ 7(n∈N﹡).将集合{x│x=a n , n∈N﹡}{x│x=b n , n∈N﹡}中的元素从小到大依次排列,构成数列c1, c2 , c3 ,…, c n ,….(1)求三个最小的数,使它们既是数列{a n}中的项,又是数列{b n}中的项;(2)数列c1, c2 , c3 ,…, c40中有多少项不是数列{b n}中的项?请说明理由;(3)求数列{c n}的前4n项和S4n.【参考答案】(1)设a m=b n(m,n∈N﹡),即3m+6=2n+7, ∴n=,∴m应该是奇数,∴当m=1,3,5时,对应{x│x=a n , n∈N﹡}{x│x=b n , n∈N﹡}中的三个最小的数依次为a1 =9, a3 =15, a5 =21,即三项分别为9,15,21.(2)列表: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a n9 12 15 18 21 24 27 30 33 36 39 42 …b n9 113 15 17 19 21 23 25 27 29 31 …1可知6是数列{c n}在自然数中的截取周期,即在从9开始连续的6个自然数中,第一个一定是{a n}与{b n}的公共项,第二个不存在于{c n}中,第三个一定是{b n}中的项,第四个一定是{a n}中的项,第五个一定是{b n}中的项,第六个不存在于{c n}中.这样的话,{c n}是以4为截取周期的,故{c n}的通项公式为c n=(k∈N﹡).故不是{b n}中的项只占了,这样在c1到c40中只有10项不在{b n}中.(3)∵b3k -2 =2(3k-2)+7=6k+3,b3k -1 =6k+5,a2k =6k+6,b3k =6k+7,∴c n=(k∈N﹡).∴c4k-3+c4k-2+c4k -1+c4k=24k+21,S4n=(c1+c2+c3 +c4)+…+(c4n-3+c4n-2+c4n -1+c4n)=24×+21nk=12n2+33n.·巧思·①由3m+6=2n+7便知m应是奇数,而无须化为n=后再予判断。
②在{c n}的首项前增加一项7,得新数列{d n},就使得排列更加“整齐”,观察更加方便;规律更加“明显”,归纳更加容易。
③将“{c n}的前4n项和”看成“{d n}的前4n+1项和与首项之差”,便可利用{d n}的“整齐”排列和“明显”规律进行计算。
④将(1)(2)(3)合并解答,则既避免了含义重复的叙述,从而节省文字、缩减篇幅,又显得前后连贯、联系密切、节奏紧凑。
·妙解·令d1=7,d n+1= c n,(n∈N﹡),则{d n}:7,9,11,12,13,15,17,18,19,21,23,24,….可知:(1)所求三个数为9,15,21.(2)数列c1, c2 , c3 ,…, c40中共有10项不是数列{b n}中的项.(3)d4k-3=6k+1,d4k-2=6k+3,d4k -1=6k+5,d4k=6k+6S4n===12n2+33n.【评注】①“n=m应该是奇数”的依据是“奇数±奇数=偶数”,“3m+6=2n+ 7m是奇数”的依据也是“奇数±奇数=偶数”,所以没有必要利用前者说明后者。
②原解法是列出表格“看出”规律来的,新解法也可写出数列“看出”规律来。
【小结】①数学是美的,“简洁美”是其中之一,也是主要的数学美,解决数学问题应当——力求简明、简便、简洁、简单,力求创优创新、尽善尽美。
亦即:应当——探求尽可能简明的思路、尽可能简便的解法,探求尽可能简洁的语句、尽可能简单的表述。
②如果某个问题的解答过程较复杂、步骤较冗长,我们就要思考:这个解法算得上“较好”吗?“很好”吗?“极好”吗?还能够“改变”吗?“改造”吗?“改进”吗?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亦即:教师传给学生的知识,不仅应当是“正品”,而且还应当是“精品”、“极品”。
③如同长跑比赛不仅是比耐力、而且是比速度一样,数学高考不仅测验“会不会”,而且测验“好不好”、“快不快”:看你能否在很短的时间内顺利地完成答卷。
因此,探求“巧思妙解”就不仅仅是理论上的需要,而且更是实际的需要、迫切的需要。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