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化学教学方法论文

高中化学教学方法论文

浅谈高中化学教学方法
【摘要】基础教育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关键阶段,高中教师肩负着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任,因而高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理论,现代教学手段,改变以应试考试为目的的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创新思维,为学生能够适应未来的发展打基础,为国家培养出跨世纪的创造性人才。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
一、坚持教学目标多元化是前提
教学目标是教学双方积极活动的准绳,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尺度。

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对教师的教的方式以及学生学的方式起着决定和制约作用。

教学目标要定得恰如其分,提法过高、过低或模糊不清,都不便于执行和落实。

目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对教学的认知目标突出了,但对教学的非认知目标比较忽视。

如在教学的知识运用和发展阶段,把练习内容一步到位与高考”接轨”等,而较少考虑教学内容联系社会和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较少考虑对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指导及创造精神的培养等,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今日,我们应该自觉地坚持教学目标的多元化,让化学教学围绕提高公民素质的总体目标运作。

二、学生在学习化学过程中应该具备如下能力
(1)观察能力。

观察要全面而广泛,有对实验的“观”,有对实物、图表、模型的“观”,还有对自然、生活、生产中化学现象的
“观”。

但只“观”而不“察”,就是只看不想,“观”后必须对具体的表象进行初步加工,形成化学的初步结论,并运用结论解决化学问题,才能提升至能力。

为此,在高考化学试题中常常出现某些特征现象、曲线、图型等,它们都包含着大量的信息,且往往是隐含的,只有对观察结果进行思考加工,才能发现其反映出的规律,提取出有用信息来回答相关的问题。

(2)实验能力。

化学实验能力主要包含两部分,其一是基本操作能力,主要包括常见仪器的识别和使用、重要的基本操作,如加热、分离提纯、浓度配制等。

教师将重要的学生实验进行发展派生,培养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处理实验数据、得出正确结论的基本能力。

其二是实验探究能力,即根据实验目的、要求、设计简单实方案的能力,它包括实验操作程序设计、混合物分组确认及分离、验证化学原理等,这是培养学生敏锐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及创造性素质的重要途径,是综合考查的热点。

(3)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它包括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针对性、适应性),思维的严密性(科学性、精确性、逻辑性和深刻性),思维的整体性(广阔性、综合性)及思维的创造性等,它是各种能力的核心,因此对思维能力的考查在高考中一直处于极为重要的位置。

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能力:①对中学化学基本知识内容能融会贯通,通过整理使之网络化,有序贮存,并能正确复述、再现和辨认。

②能将实际问题(或题设情境)分解,联系所学知识迁
移、转换、重组,使得问题得到解决,并能用恰当的语言、文字、反应式或图表表达出来。

③题目设置一些陷阱,如过程情景复杂化,但回答简单化,注重对过程分析的同时,更强调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考查。

(4)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要求考生敏捷地接受新的信息,联系已学过的知识,通过分析、判断,去伪存真,解决新的化学问题。

信息包括学生通过日常生活获取的已有经验和在课堂上获取的已有知识,也包括试题的题干中提供的新信息。

考查考生将这些信息进行整合、分析、提取有用内容点解答试题的能力。

从试题提供的新信息中准确地提取实质性内容,并经与已有知识块整合,重组为新知识块的能力。

在高考命题中,一般与研究性问题或无机、有机信息题联姻,形成新旧知识相交融来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总之,用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技术改革教学方法是极富发展前景的探索和促进教育现代化的活动,它的宗旨和任务就是促进基础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为国家、为民族培养新时代的高素质人才,为二十一世纪的经济竞争、科技竞争、军事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服务。

探索教育现代化、探索教学改革,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一项责任和使命,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教育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