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的护理发表时间:2013-04-08T15:25:01.123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4期供稿作者:余嵘谢玉兰廖苏才金凯英陈少群[导读] 总结了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的护理经验。
余嵘谢玉兰廖苏才金凯英陈少群(广东医学院附属深圳市观澜人民医院泌尿外科 518110)【摘要】总结了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的护理经验。
对47例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在盆腔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中实施全程综合护理,针对患者个体化的心理特点,给予积极心理干预,观察排尿日记、尿动力学参数及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表明,配合有效的护理行为干预及心理治疗,盆腔生物反馈与电刺激综合治疗可有效改善自主排尿。
结合适当的护理及心理治疗措施,可提高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膀胱过度活动症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4-0234-02膀胱过度活动症(Overactive Bladder,OAB)是一种以尿急症状为特征的症候群,常伴有尿频和夜尿症状,可伴或不伴有急迫性尿失禁;尿动力学上可表现为逼尿肌过度活动,也可为其它形式的尿道-膀胱功能障碍。
OAB无明确的病因,不包括由急性尿路感染或其它形式的膀胱尿道局部病变所致的症状[1]。
我院采用盆腔生物反馈与电刺激治疗仪,自2011年3月至2013年1月对47例OAB患者进行治疗,辅以有效的护理干预,获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3月至2012年5月我院门诊接诊的47例OAB患者,其中男性14例,女性33例,年龄31-63岁,平均39.2岁,病程1-13年,平均4.7年。
所以纳入患者均有典型尿急症状,平均排尿次数多于8次/天,经尿常规检查均无感染,泌尿系统无结石、畸形、肿瘤等疾病。
在治疗前后7天,护士协助医生指导患者完成排尿日记记录,内容包括每次排尿时间、尿量、尿失禁次数等,以及尿动力学指标进行检测,包括首次排尿感觉容量、最大膀胱压容量、最大尿流量等。
1.2治疗及护理方法治疗采用Myotrac SA9800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仪(加拿大Thought Technology公司),输出电流10~60mA频率60Hz,以患者有刺激感而无痛感为度,刺激时间和间歇时间均为10秒,以零为标准最大限度地收缩及最大限度地放松为标准,护理师陪伴在患者身旁,与患者一起观察生物反馈仪给出的压力梯形波,护理师指导患者快速收缩达到极量,在下一遍刺激开始时完全放松至基线水平,休息10秒后重复上述治疗步骤。
治疗过程中利用显示器显示的波形,护理师不断纠正患者错误的收缩动作,让患者掌握正确的收缩盆底肌功能锻炼方法。
治疗时为患者提供隐蔽的环境,营造舒适的氛围,使患者尽量放松再进行治疗,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
护患双方加强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理师及时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
每次治疗30分钟,每周3次,共6-8周。
每次治疗结束后,护理师叮嘱患者按上述收缩、放松方法,回家加强主动锻炼,每天2-3次,每次10-15分钟。
1.3心理及行为干预康复护理治疗前进行宣教,根据患者年龄、学习能力、生活习惯等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说明OAB的特点、治疗原理、训练方法,针对患者不同心理状态做好心理疏导,解除患者恐惧心理及自卑感,加强沟通使患者建立信心,以最佳心理状态配合治疗。
治疗过程中及结束后指导患者进行膀胱功能训练,鼓励患者白天多饮水,摄水量控制在1500-2000ml左右,尽量忍尿,减少排尿次数,逐步使每次排尿量大于300ml。
入夜后少饮水,叮嘱患者保持心情舒畅以安静入睡,减少焦虑感,同时争取与患者家人沟通,发动其家庭及社会支持系统,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以利于配合治疗。
1.4观察与评价指标根据治疗前后24h排尿日记(详细记录每天排尿的时间、排尿次数、夜尿次数、尿量、排尿时伴随症状)来评价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的病情程度。
治愈:尿急、尿频消失,排尿间隔>2h,24h排尿次数<8次,夜尿<2次,每次尿量>300ml。
改善:尿急、尿频症状缓解,24小时排尿次数较治疗前减少,排尿间隔较前延长,排尿量增加但未达300ml。
无效:尿急、尿频等症状无缓解。
2 结果治疗1-2个疗程后,47例患者均完成回访。
根据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的排尿日记判断效果,结果显示:治愈14例(29.78%),改善21例(44.68%),无效12例(25.53%),总有效率达74.47%。
没有出现症状加重的病例。
47例患者治疗2个月临床症状和尿动力学参数有效改善。
表明经生物反馈与电刺激治疗联合心理行为护理干预,患者日排尿次数减少,单次排尿量增加,最大膀胱压容量增大,说明生物反馈与电刺激治疗综合护理干预可明显提高患者自主控尿水平,缓解症状。
3 讨论3.1对OAB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的必要性随着社会的老龄化,OAB的发病率逐渐增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OAB在北美女性的发病率为16.9%,发病率随年龄增加,年龄在65岁以上的发病率达30.9%[2]。
欧洲调查也显示,年龄40岁以上的男女总发病率为16.6%[3]。
由于病因尚不明确,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因此此类患者病程大都较长。
长期的疾病影响和药物疗效的不佳,使患者常伴随有焦虑、抑郁等,对疾病的治疗无信心,有研究表明OAB患者伴有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4。
5]。
因此,对OAB患者的心理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护理人员首先应通过耐心、细致地与患者沟通,取得患者的信任,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详细了解患者的主要病情及心理状态,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进行个体化的护理疏导,消除患者焦虑、抑郁等心理。
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治疗室有必要的设施,确保了治疗过程中的私密性。
护理人员根据患者对治疗的反应,及时将情况汇报给医师,对患者的治疗方案进行调整,建立了其治疗的信心,增加了患者的依从性。
3.2护理要点生物反馈治疗是一种主动的盆底康复方法,用以指导患者争取的收缩盆底肌肉以及自主性地抑制膀胱逼尿肌的不正常收缩,达到恢复盆底肌松弛的目的,有利于控制排尿。
正确的盆底肌锻炼是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的关键,护理人员的引导是治疗成功的必要条件,由于患者认知水平不同,因此医护人员应耐心、细致,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讲解,使患者能正确掌握训练方法。
有研究显示,正确规律锻炼需持续6周以上,才会出现较理想的效果[6]。
通过护患双方的积极配合及有效沟通,本组患者正确掌握训练方法,从而保证顺利完成治疗。
3.3指导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肥胖是OAB的危险因素,因此肥胖患者需控制体重,随机控制研究表明,体重减轻5-10%可明显减轻尿频、尿失禁症状[7]。
护理人员叮嘱患者加强饮食控制,避免食用膀胱刺激性食物,如咖啡因、酒精及其他辛辣食物,多食用纤维素性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护理人员叮嘱患者科学饮水,患者控制日摄水量在大约1500ml或30ml/kg/24h,逐渐训练其膀胱容量。
责任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记录生物反馈治疗前后的排尿日记,指导患者做基本的排尿动作,培养患者定时排尿、延迟排尿的习惯。
通过护患双方的积极配合,本组患者取得良好的疗效。
综上所述,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综合行为心理康复护理简单、安全、有效。
通过护患双方的主动沟通及积极配合,使患者OAB症状得到明显缓解,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1] 那彦群、叶章群、孙光,等,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2011版),北京,人们卫生出版社,2011.[2] Stewart WF, Corey R, Herzog AR, et al. Prevalence of overactive bladder in women: results from the NOBLE program. Int Urogynecol J. 2001;12(3):S66.[3] Milsom I, Abrams P, Cardozo L, et al. How widespread are the symptoms of an overactive bladder and how are they managed? A population-based prevalence study. BJU Int. 2001 Jun;87(9):760-6.[4] Moon SJ, Kim YT, Lee TY, et al. The influence of an overactive bladder on falling: a study of females aged 40 and older in the community. Int Neurourol J. 2011 Mar;15(1):41-7. Epub 2011 Mar 30.[5] Ikeda Y, Nakagawa H, Ohmori-Matsuda K, et al. Risk factors for overactive bladder in the elderly population: a community-based study with face-to-face interview. Int J Urol. 2011 Mar;18(3):212-8.[6] Sung MS, Hong JY, Choi YH, et al. FES-biofeedback versus intensive pelvic floor muscle exercise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genuine stress incontinence. J Korean Med Sci. 2000 Jun;15(3):303-8.[7] Wing RR, Creasman JM, West DS, et al. Improving urinary incontinence in overweight and obese women through modest weight loss. Obstet Gynecol. 2010 Aug;116(2 Pt 1):28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