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层改革的出路

基层改革的出路

社科新论 当代社科视野2010年第7—8期 总之.在我国建设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的转轨时期。在政企不分、政企难分的胶着状态 下,“国进民退”或“国退民进”将随着经济演进而 时有起伏,不足为怪。需要我们特别警惕的是,在 “国进”或“民进”的旗号掩护下的“官进”f即新型 官僚资本的形成与发展)。这个由权贵资本凝聚成 的特殊利益集团,也是从个体逐步发展到群体,他 们在改革初期,曾是“改革”的积极推动者,是改革 动力的一部分。因为没有市场便无法进行权钱交 易;一俟市场经济初步确立,政企处于“藕似断,丝 更缠绵”状态,正是进行权钱交易、官商融合的理 想环境,他们就不愿将改革彻底进行下去了,不想 政企分开而打破他们的“炼金”炉。于是,他们现在 便变成了改革前进的严重阻力。 可以讲,能否彻底解决“政企不分”、官商凝聚 的“特殊利益集团”,将是决定能否建成法治的、和 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键所在。 (汤摘自《中国经济时报}2010年6月21日 黄范章/文1 基层改革的出路 近年来。一些地方政治家的基层改革实践引 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这些基层改革的一个 重要特征是:由少数地方党政官员在中央政府没 有明确授权的情况下,利用现有的制度资源进行 有限的制度改革。这些改革要能持久地维持下去 必须要有一些支持条件: 1.空间需要大一些 中央留给地方的制度创新空间有多大?如何 才能把握好这个制度空间的边界?这一直困扰着 积极搞基层改革的地方政治家们。 最早推进乡长“直选”的四川遂宁市步云乡, 在1998年由村民直选出乡长后,被指责为“违 宪”。2001年底期满换届选举时.不得不改为“直 选”乡长候选人,再由人大选举乡镇长。可见,现行 的某些法律法规是地方改革不可逾越的障碍。 这些年推行的“公推直选”也面临同样的问 题。由于“公推直选”与党内基层选举的制度规定 不符合,因为根据当时的党章和现行的《中国共产 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的规定,乡镇党委 书记应该是“由乡镇党的委员会推选产生”。因此, 在2006年上半年,中央有关部门要求大范围的直 选要慎重.一些地方暂停了乡镇党委书记的“直 选”试验。 近年来.一些锐意改革的地方领导人也有意 或无意地回避说全方位改革,地方领导人或以保 守的态度不改革,或者以经济改革代替政治改革, 或以所谓的“改革”达到自身的某种目的。 这说明体制的惯性力量还十分强大。基层改 革要想突破这种惯性力量的束缚,还需高层支持, 要不然改革很难逃脱销声匿迹的宿命。 2.提高基层改革的制度化水平 目前基层改革普遍与地方领导人的个人政治 觉悟和意愿有关,主要领导人的意志。对这些地方 改革影响很大。假如主要领导人改变了,或者是领 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改变了.基层改革可能会转向 或调头。这就是目前中国基层改革最明确的特征。 在多数情况下,基层改革除了浪费众多资源 并使某些个人获得了政治收益外.广大民众并未 从改革中获益,因此,如何将这些改革经验制度 化,上升为党的意志和国家意志,就成为一个值得 关注的问题。 基层改革经验要想摆脱“人走政息”.必须将 改革的成果形成制度,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改革方 向随着地方主政者的调离而发生改变。 3.县政改革还需要中央决策 基层改革宏大而复杂。需要体制和机制变革配 套跟进。从全方位制度发展的角度出发,目前的一 个重要选择应以县级改革为突破口.建立自治性县 政体制,改变目前的权力来源和责任体制;以强化 法治为基础,建立司法制衡,重构民众对国家权威 的认同。而要改革县政,需要中央层面的决策。 (汤摘自《新华月 ̄t}2010年第11期 于建嵘/文) “社会所有制”这个概念更好些 我们长期习惯于使用公有制和私有制概念. 但仔细推敲,这种“公私二分”法存在不少问题。 

第一,褒贬明显。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现实语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