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继承鲁迅传统的杂文

继承鲁迅传统的杂文

二、继承鲁迅传统的杂文
主讲:吴升
鲁迅传统的杂文:
1927年以后,杂文成为鲁迅创作的主要内容,也是他最主要的战斗武器。 意义: 1.鲁迅的杂文,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不仅是现代中国社会、政治、 历史,乃至经济、军事等的百科全书,而且以其对中国现代国民的文 化心理、行为准则、价值取向,以及民性、民情等的真实、生动、深 刻的描绘、成为一部活的现代中国人的“人史”,可以说,要了解中 国的国情,了解中国人,鲁迅的杂文不可不读。 2.杂文是一个未经规范化的文体,在这个意义上,它是一种无体之文。 正是杂文这种“无体的自由体式”使鲁迅天马行空的思想艺术,得到 淋漓尽致的发挥。这是最适合鲁迅的文体,具有某种不可重复性,鲁 迅杂文的这种“个人性”其实体现了“文学的现代性”的基本特征, 从而具有某种典范意义。
《我若为王》
•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解放前夕,中国
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洪流汹涌澎湃,蒋 家王朝的独裁专制已临近末日,然而 还有一些人(尤其是国民党内部的官 员)身上,还残留着封建奴才的愚忠 思想。作者写此文意在唤醒人们,抛 弃奴性,共同推翻专制统治,为建设 一个民主、平等、自由的新社会而奋 斗
• 我若为王,自然我的妻就是王后了。我的妻的德性,我不怀疑,为王后只会 有 • 余的。但纵然没有任何德性,纵然不过是个娼妓,那时候,她也仍旧是 王后。一个 • 王后是如何地尊贵呀,会如何地被人们像捧着天上的星星一样捧来捧去 呀,假如我 • 能够想像,那一定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 我若为王,我的儿子,假如我有儿子,就是太子或王子了。我并不以为 我的儿 • 子会是一无所知,一无所能的白痴,但纵然是一无所知一无所能的白痴, 也仍旧是 • 太子或王子。—个太子或王子是如何地尊重呀,会如何地被人们像捧天 上的星星一 • 样地捧来捧去呀。假如我能够想像,倒是件不是没有趣味的事。 • 我若为王,我的女儿就是公主;我的亲眷都是皇亲国戚。无论他们怎样 丑陋, • 怎样顽劣,怎样„„也会被人们像捧天上的星星一样地捧来捧去,因为 她们是贵人。 • 我若为王,我的姓名就会改作:“万岁”,我的每一句话都成为:“圣 旨”。
• •
冯雪峰
• 冯雪峰(1903-1976年),原名福春,笔 名雪峰、画室、洛阳等,浙江义乌人赤 岸乡神坛村人。现代著名诗人、文艺理 论家。 • 主要杂文集:《乡风与市风》《有进无 退》《跨的日子》等。 • 特点:文笔曲折、深透,而且亲切,充 分的展示了杂文的新机能。 • 他善于绵密地说理,偶用比喻,也很新 鲜,有历史的脉络和哲理的渗透,表现 出语言的浑厚和思想锋利的风格,但有 时他的文字不够明快。
唐弢
• 唐弢(1913—1992)原名唐端毅,曾用 笔名风子、晦庵、韦长、仇如山、桑天 等,我国著名作家、文学理论家、鲁迅 研究家和文学史家,也是中国社会科学 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主要杂文集:《劳薪集》《识小录》 《长短书》等。 特点:作品尖锐泼辣富余批判性,一切 社会病毒都在其扫荡之列,尤其侧重从 历史角度发掘社会病的根源。《从奴隶 到奴隶》《略论吃饭与打屁股》等。 善于勾画世相,注重形象性,并不总是 拔剑弩张,能读出其中流露的感情与诗 意。 他的杂文简明而有文采,是政论与艺术 散文笔调的结合。但达不到鲁迅的深刻 与广博。
《论女人的“虚荣心”》
• 所谓“虚荣心”,历来便被看作女人的一种“天性”似的东西,但这一种 “天性”,不但在人类离开动物的地位的时候没有,即在女人当作完全的奴 隶的时候也还没有的。只是,即使在男女共同用两手劳动的时候,除了“母 性”之外,女人还没有其他的怎样特殊的“天性”,但在成为完全的奴隶, 或者说,成为道地的占有物的时候,女人于是就有“奴隶的嫉妬心”,则在 从占有物升为买卖物,也就是从奴隶降为半奴隶的时候,女人便不能不有 “竞争心”了。然而要从这个“竞争心”发展成为所谓“虚荣心”,还须在 女人不仅是奴隶,而且是玩具,而且是完全的消费者的条件之下才行;就是 说,必须在这样的一种社会,——即私有财产制度已经发展到不但直接生产 者陷于广泛的悲惨辛苦的状况,并且消费者也已扩展为广泛的阶层,社会上 不仅以奢侈和消费为幸福,而且还有使人徒用智巧也可获得这样的地位的可 能和机会,——在这样的社会,“虚荣心”这才和商人的“投机心”,市侩 的“势利热”,士子的“趋炎”、“投靠”和“升官发财欲”等等一起,成 为女人的“天性”似的东西了。在这样的社会,女人的阶级身份便因买主和 属主而定,所以她虽然并没有选择屑主的自由,却非有患得患失的恐惧不可: 女人命运的荣辱和生活的劳逸,也因属主身份的高下而定,所以她虽然没有 自拔于深重劫运的社会可能,却必须要有获得安逸和奢侈的消费者生活的幻 想和努力。加以在这种情势下,女人又不得不成为除了天生的生殖本能和作 为性的玩具的条件之外,她就没有更适用的和重要的战斗武器了。这样,她 又怎能不“天性”的地群趋于“虚荣”?而“虚荣心”又怎能不以提拔自己的 地位为动机,以衣饰的阔绰和一切增加性的刺激力的方法手段之获得为现实 的目标,以对于安逸的奢侈的消费生活的希望为根本的精神呢?
著》、《横眉集》(与人合著)、
《消长集》等多种。 • 特点:多写思辨性的杂文,在
对社会现象的评论中,发微知
著,深入浅出。
其他代表作家作品:
• 柯灵:《市楼独唱》
• 阿英:《月剑腥集》 • 孔另境:《秋窗集》《横眉集》
三、沦陷区杂文
• 周作人—杂文的小品文化 • 周作人:《秉烛谈》《药堂语录》《药味集》《药堂杂文》《书房一 角》《秉烛后谈》《苦口甘心》和《立春前后》等。
• •
妻子(无德)
王后

儿子(无能)
王子

• 女儿(丑陋) 公主


亲戚(顽劣)
皇亲国戚
总结文章主题
作者通过对”我若为 王”的种种情形的虚拟 设想,批判了皇权意识 和奴才思想,尤其是对 皇权的基础----奴才,表 示了强烈的愤慨,呼唤 要铲除一切奴种.表达 了对人类尊严和独立 思想的崇高和追求.
《野百合花》

• • • •
• •



我曾不止十次二十次地从李芬同志底影子汲取力量,生活的力量和战斗的力量。这次偶然想到 她,使我决心要写一些杂文。野百合花就是它们的总标题。这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这种花 是延安山野间最美丽的野花,用以献给那圣洁的影子;其次,据说这花与一般百合花同样有着 鳞状球茎,吃起来味虽略带苦涩,不似一般百合花那样香甜可口,但却有更大的药用价值—— 未知确否。 一 我们生活里缺少什么? 延安青年近来似乎生活得有些不起劲,而且似乎肚子里装得有不舒服。 为什么呢?我们生活里缺少什么呢?有人会回答说:我们营养不良,我们缺少维他命, 所以„„。另有人会回答说:延安男女的比例是“十八比一”,许多青年找不到爱人,所 以„„。还有人会回答说:延安生活太单调,太枯燥,缺少娱乐,所以„„。 这些回答都不是没有道理的。要吃得好一点,要有异性配偶,要生活得有趣,这些都是天 经地义。但谁也不能不承认:延安的青年,都是抱定牺牲精神来从事革命,并不是来追求食色 的满足和生活的快乐。说他们不起劲,甚至肚子里装着不舒服,就是为了这些问题不能圆满解 决,我不敢轻于同意。 那么,我们生活里到底缺些什么呢?下面一段谈话可能透露一些消息。 新年假期中,一天晚上从友人处归来,昏黑里,前面有两个青年女同志在低声而兴奋地谈 着话。我们相距丈多远,我放轻脚步凝神谛听着: “„„动不动,就说人家小资产阶级平均主义;其实,他自己倒真有点特殊主义。事事都 只顾自己特殊化,对下面同志,身体好也罢坏也罢,病也罢,死也罢,差不多漠不关心!” “哼,到处乌鸦一般黑,我们底××同志还不也是这样!” “说得好听!阶级友爱呀,什么呀——屁!好像连人对人的同情心都没有!平常见人装得 笑嘻嘻,其实是皮笑肉不笑,肉笑心不笑。稍不如意,就瞪起眼睛,搭出首长架子来训人。”
秦似
• 秦似(1917-1986),原名王缉 和。作家、语言学家。广西博白人。 1940年在桂林任《野草》月刊主编。 后任香港《文汇报》副刊编辑、 《野草》丛刊主编。 主要杂文集有:《感觉的音响》 《时恋集》《在岗位上》等。 特点:他的杂文用广博的生活与历 史知识做基础,厚积薄发,舒缓有 致,文化气息浓厚。行文就如同拉 家常,说闲话,但又诙谐精到,充 满智慧。他更多的文字是对抗战中 的官僚统治的积弊,予以揭露。
聂绀弩
• 聂绀弩(1903-1986年)原名聂 国棪,诗人、作家、编辑家、 古典文学研究家,他是中国现 代杂文史上继鲁迅、瞿秋白之 后,在杂文创作上成绩卓著、 影响很大的战斗杂文大家。 • 主要杂文集:《历史的奥秘》 《蛇与塔》《早醒记》《血书》 • 特点:在杂文写作上,细纹恣 肆、用笔酣畅、剖析驳难、寓 庄于谐,在雄辩中时时呈现出 俏皮的风格。 • 基本主题:在抨击腐朽事物与 黑暗现实之外,批判旧的伦理 道德,力求改变中国人的精神 面貌。
• •

•பைடு நூலகம்
《劳薪集》的《两个脸谱》里,痛快淋漓的勾画出伪政权出版物 的两种不同的嘴脸。一种是带着“纯文艺”的假面具其实曾经官 调颇有点政治的味道的。另一种主张把文学当做花瓶,实际上是 反动派的御用工具。 《识小录》的《丑》,此文从艺术舞台上的丑角谈起,患处当代 “丑角大王”叶盛章来,然后引经据典,解释政治舞台上的丑角, 暗地里受着主子的眼色,具有身受拳养,却并不全听驱使;虽是 打浑,也还得装作十分正经两点特色。他们恬不知耻的把自己乔 装改扮成“英雄”和“才子”。 《识小录》中的《“雀吃饼”》从军阀张宗昌的所谓“雀吃饼” 谈起,用麻将规则的 “吃”、“碰”、“和”来比喻人生处世 哲学。“吃”是按部就班的做人法。“碰”是高窜暴发的做人法, 如果说“吃”是顺序的爬,“碰”就该是踏着人家脊梁的跨了, 能“吃”能“碰”,边爬边跨,“和”的希望就浓起来。说白了, “雀吃饼”就是以权压人的霸道。文章从现实的理性层次深入到 文化心理层面,从心理层次上回归到现实的批判精神,揭示了在 专制主义的政治心态中,“吃”仿佛循规蹈矩,其其实是早已磨 尖牙齿〃〃〃〃〃〃“碰”则富于政治的冒险性,“和”也为的 是要“装饱钱袋”。唐弢从人们熟悉的生活起笔,通过形象的比 喻,巧妙地将文章的议论和批判的问题具体化和生动化,读之回 味无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