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失地农民再就业情况的调查报告
时间:2011年 01 月28 日
地点:江苏省阜宁县阜益村
正文:
一、调查情况介绍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农村日趋城市化,城市化的发展占用了大量的农
村土地,导致很多农民失去土地。很多农民除了种地,没有其他技能,使得他们
当中很大一部分人失业。调查发现目前阜益村失地农民在失去土地后无所适从,
不能准确地自我定位,对以后的生活一片空白。本次调查,针对他们目前的状况,
政府给予的帮助,再就业培训情况展开调查。
二、总结成就、存在问题表现,分析原因,揭示规律
一部分失地农民在政府的帮助下,采取自营、联营、作价入股及租赁等方式
先后建成了农贸市场、小百货批发市场、休闲娱乐区等实体,这项措施解决了部
分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但是据了解,大部分被征地农民收入相对较低,土地被
征后,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生活受到了很大的威胁,征地补偿款便成了
他们的希望。但目前,在征地补偿款的发放上,存在很多问题和漏洞。同时,一
部分失地农民想靠着土地补偿款进行自主创业来为以后的生活做好准备,而一些
地方政府不能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落实好被征地农民的补偿款,常出现土地
补偿款漏发、少发的现象,这不仅使想创业的失地农民失去了创业资金,丧失了
创业机会,大大减弱了他们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造成了多方利益受损的局
面,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政府还建立了培训机构,帮助失地农民培养技能,使得一些农民学好技能后,
出去打工。但是社会上很多技能培训学校都把培训放在了课堂上,培训内容较为
笼统,没有根据失地农民的实际情况有层次、有区别的开展培训,缺乏对农民实
践操作能力的锻炼,导致专业程度不够,针对性和实效性都很差,无法满足社会
的需求,使接受培训的失地农民与企业的用工需求对接不上,企业招不到合适的
工人,失地人员就业变得很困难。
随着失地农民的日趋增多,国家相继出台了诸多保障措施,使得部分失地农
民解决了生活困难。但是这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社会保障体系仍然很不完善,
存在覆盖范围窄、保障水平低、法律不够健全、监察执法不严等一系列亟待解决
的问题,且我国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针对城镇人口设计实施的,农民基
本上没有,导致农民在市场竞争中失败时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在我们的调查中,
大部分农民对政府的征地补偿相当不满。
失地农民就业观念陈旧、就业能力较弱,导致再就业难度大。失地农民在失
地以前靠种植农作物生存,采取“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生存模式,与社会的
接触较少,信息闭塞,思想陈旧保守,很多观念都不能及时更新,造成了大部分
农民在失去土地后无所适从,不能准确地自我定位,对以后的生活一片空白。再
加上很多失地农民文化素质较差,文化程度不高,没有一技之长,普遍缺乏应对
市场竞争的能力,导致再就业难度不断加大。甚至存在“死要面子活受罪”的观
念,认为“低工资、重劳力、苦脏活”是外来民工的职业,自己从事这些工作会
丢面子,就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这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失地农民能
够再就业。
三、总结
我认为解决失地农民问题是一项长久的任务,我们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
制定合理的方案。
对失地农民进行培训。提高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就
业能力培训。要根据失地农民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求职意愿等,开展多层
次培训。政府通过制定评价标准、对培训单位进行考核、并向社会公布等方式加
强对培训单位的监管,促使培训单位提高培训质量。
培训费用要遵循政府补贴与农民合理分担的原则,明确各级政府对农村职业
教育的投入比例和法律责任。在具体的培训中,不能仅仅局限于在教室里听课,
培训机构可以联系一些企业,与他们进行合作,让接受培训的失地农民在实际的
岗位中一边工作一边接受培训,工资可以低点,政府也可以将把补贴给农民工的
培训资金补贴给企业,减少企业的损失,关键是要让受培训的失地农民真正掌握
技能,可以被企业所吸纳。
建立完善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机制,鼓励和支持失地农民自谋职业和自主创
业。积极开展“送政策、送岗位、送技能、送服务”和再就业援助活动,不断加
大失地农民择业观念教育,引导和支持失地农民充分利用手中的闲散资金,发展
第三产业。将低收入失地农民纳入城市“低保”。为切实保障低收入失地农民的
基本生活,通过认真摸底调查,将散失劳动能力的失地农民纳入低保范围,享受
低保政策。
我认为治病治根最为重要,如果不彻底地解决可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仅仅
靠政府拨款保障,那对政府的财政将是一个大负担,社会矛盾也会继续尖锐,产
生更多的社会问题。失地农民应该更加努力,为自己的美好明天奋斗,创造出一
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虽然目前失地农民再就业情况比较差,但随着政府的大力支持,失地农民自
己的奋斗,以及党中央制定完善的政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失地农民再就业问
题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