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与屈原
第一,塑造了一个为理想而献身的抒情主人 公形象。由于理想的崇高、人格的峻杰、感情的 强烈这个形象远远超出现实之上;《离骚》始终 贯穿着诗人以理想改造现实的顽强斗志和以身殉 理想的不渝精神:讴歌理想是本诗浪漫主义的精 神实质。
第二,采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
表现在诗人驰骋想象,糅合神话传说,历史人物、自然现象 编织成幻想的世界。如关于神游一段的描写,诗人朝发苍梧, 夕至悬圃(神话中的山),他以望舒(传说中为月亮驾车的 神)飞廉(风神之名)鸾凰、凤鸟、飘风、云霓为侍从仪仗, 上叩帝阍(天帝的看门人),下求佚女(帝喾的妃,商人祖 先契的母亲),想象丰富奇特,境界仿佛迷离,场面宏伟壮 丽,有力地表现了诗人追求理想的精神。
如果单就艺术领域而言,楚文化的成就为高。文学是广义的 艺术的一个方面。我们所要论述的楚辞,既是楚文化土壤上开出 的奇葩,又代表了楚文化的辉煌成就。楚文化尤其楚国艺术的一 般特点,如较强的个体意识,激烈动荡的情感,奇幻而华丽的表 现形式等等,也都呈现于楚辞中。
重点2:楚辞与楚文化的关系
地理环境与楚辞关系密切: • 1、首先体现在语言声调与音乐方面,楚地有“南音”系
楚辞的概说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形式,亦作“楚词”。 作品运用楚地(现在湖南,湖北,安徽一带)的文学样式、
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 色。楚辞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变化、辞藻华美、对偶工巧,以 大量“兮”字作衬字。战国楚屈原吸收其营养,创作出《离骚》 等巨制鸿篇,后人仿效,名篇继出,成为一种有特点的文学作品, 通称楚辞。
忧闷忳郁邑余侘失傺意的兮样,子吾独穷引困申乎为此走投时无也路。
通“郁悒”
突然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凶猛的鸟, 作者自喻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通“圆”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合
委屈
责骂
侮辱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忍受
保持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厚。待
第一部分自述受屈遭贬的政治原因, 表示不愿同流合污。
唯 爱慕 束缚 句首语气 谏诤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词申之以揽茝。香草
薰草 佩带 重复 采集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荒唐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神仙,这里指怀王
造谣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淫荡
高尚德行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通“措”措施
本来
善于取巧 背向、违背
墨斗,指准
苟合取
选择道路
久久
返回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伫立
第一人称我
趁着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回原路
迷路
缓行
长着椒树的山冈
步余马于兰皋兮,
未出仕前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服装,指
通“罹”,遭遇
原先志向
荷叶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荷花
不没知有吾人,不吾知其亦已兮,只苟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屈原与楚辞
第一节 楚文化和楚辞的的形成
战国时期楚国在长江、汉水流域,一度领有“地方五千里” 的广袤疆域,这里到处都分布着江湖山峦,物产丰茂。在这片土 地上生活着芈姓楚贵族和一些被芈姓贵族征服的濮、越、巴、蛮 等南方部落集团。
• 羋姓贵族源于中原的祝融部落, 他们在夏商时期往南方迁徙, 一直到周代初年,始定居于“楚蛮”之地,都丹阳。
•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公元前319年,屈原曾任楚怀王 左徒
• “博闻强志, 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 (写宪令) • “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外交使齐,齐楚结盟) • 对内主张举贤任能,对外主张联齐抗秦,深得楚怀王的信任。
• 公元前314年,上官大夫靳尚出于妒忌,趁屈原为楚怀王拟订宪 令之时,在怀王面前诬陷屈原,怀王于是 “怒而疏屈平”,最 终被罢黜左徒之官,任三闾大夫之职。
解题
“离”,通“罹”,“遭遇”之义; “骚”,“忧愁”、“忧患”义。
“离骚”,即“遭遇忧愁或忧患”的 意思。
kuā jiǎn suì
chǎi miǎn
chà chì yuán ɡāo
jí ɡòu
jī huì xiānɡ zhuó
tún kè zhù jì zhì
叹息 语气助词,相当于“啊”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修姱洁以而鞿美羁好 兮,百謇姓朝的谇生活而夕替。废贬弃斥、
• 楚文化始终保持着自身强烈的特征,在习俗和审美趣味上,楚 国则明显地表现出不同于中原文化的特点。
重点1:楚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对比
• 1、原始宗教——巫教的盛行,信巫术,重淫祀。
• 2、经济条件优越
• 《汉书·地理志》说,楚地“有江汉川泽山林之饶;江南地广……食物常 足”。
• 战国时代楚国的青铜器,足以代表先秦青铜器冶铸的最高水平。
• 3、个人受集体的压抑较少,个体意识相应就比较强烈。
在南方谋生比较容易,途径也多,不需要组成强大的集体力量以克 服自然,维护生存,所以楚国也没有形成像北方国家那样的严密的宗法 政治制度。
• 4、楚国艺术的高度发展
曾侯编钟
综上所述,应该说:以春秋战国时代而论,楚文化与中原文 化,实是各有特点,各有所长。
背则绳墨以追曲兮,竞容周容以为度。准则
原指(路)
忧闷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阻塞不通,
通“郁悒”失意的样
引申为走
宁溘死以流子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投无路
突然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通
合
屈心“而圆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侮辱
责骂 忍受
保持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 《楚辞》是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及浪漫主义文学源头。 作为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由于诗歌的形式是在楚 国民歌的基础上加工形成,篇中又大量引用楚地的风土物产 和方言词汇,所以叫“楚辞”。
第三节 离骚
《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是我国 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长篇抒情诗。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带有自传性质的 一首长篇抒情诗。
2、深刻揭露了楚国混浊的社会现实。诗人批评了楚王的反复 无常、听信谗言,更以激愤的心情揭露了楚国朝廷中的一批小人的 丑恶嘴脸。
3、表现了诗人的高尚品格。炽热的爱国激情、对美好情操的 执着追求、不与小人同流合污的坚强意志、为理想至死不渝的斗争 精神等等。
《离骚》的浪漫主义
《离骚》的浪漫主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三,诗人常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事物特征。
如,诗人以花草冠佩象征品格已富有优美想象,而集 中的夸张描写,则把诗人品格的高洁表现到极至,具有了 浪漫主义特质。
楚辞体的主要特点与影响
(1)多用语气词“兮”字。 《离骚》模式:上下两句字数增多,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2)散文化倾向,参差不齐的句子格式。 突破了《诗经》四言的定格,五言、六言、七言句式参
• 周公制礼作乐、变革中原文化时,由于地处偏远,楚国受到影 响比中原诸侯国小, 所以一直被中原诸国以蛮夷视之。
• 至春秋时代,楚国迅速发展壮大,兼并了长江中游许多大小邦国, 成为足以与整个中原相抗衡的力量。楚庄王为春秋五霸之一,一度 有北取中原之志。
• 战国时期,楚进而吞灭吴越,其势力西抵汉中,东临大海,在战国 诸雄中,版图最大,人口最多。一度有“横则秦帝,纵则楚王”的 说法,意谓秦、楚二国,最具统一全国的可能。
第二节 屈原
• 名平,字原 • 又自云名正则 ,字灵均。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如丧考妣bǐ:好像死了父母一样地伤心。 •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屈原以上古帝王颛顼氏为先祖,(身份地位)属楚国公族。 已去世的父亲字伯庸。
开始 正月
•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屈原出生于楚威王元年(前339)正月
统,即后来通称的“楚声”;(语言载体)
2、其次体现在南北文化差异方面,北人重史,南人重 巫——重史则重人事,务实际;重巫则多虚幻,充满 神秘的氛围(艺术特色)
楚辞的概说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形式,亦作“楚词”。 作品运用楚地(现在湖南,湖北,安徽一带)的文学样式、
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 色。楚辞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变化、辞藻华美、对偶工巧,以 大量“兮”字作衬字。战国楚屈原吸收其营养,创作出《离骚》 等巨制鸿篇,后人仿效,名篇继出,成为一种有特点的文学作品, 通称楚辞。
了解我
完
确实
形容词用做动
词,加高
形容词用做动词,加长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高耸的样子
修长的样子
光泽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芳香
光明纯洁的本质
回头看
指辽阔大地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放眼四望
更加明显。
繁多
章,通“彰”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芳香浓烈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 屈原免去三闾大夫之职,放逐江南。 第二次被流放到南方的荒僻地区。
• 顷襄王六年,秦白起攻楚
• 屈原投汨(mì)罗江自尽, 时年62岁左右
从史料记载中可以看出,屈原出自宗族感情,站在维护楚 国的立场,主张联合齐国对抗秦国。这不仅符合楚国的利益, 同时也是符合中原传统文化精神。因此,屈原对自己的理想和 行为充满了信心和希望,而对自己遭到的不公正待遇充满了哀 怨、愤激之情,不得已而借诗歌倾泻出来。
差错落,自由灵活而富于变化。诗的结构篇幅扩大了。
(3)多用楚地方言,地方色彩较浓。 宋黄伯思《校定楚辞序》云:“盖屈宋诸骚,皆书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