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卷第6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11月 Vol. 32 No. 6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Nov. 2010
────────── 收稿日期:2010-06-18 作者简介:梅宗奇(1955-),男,江苏南京人,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科技哲学。 -129-
教育教学研究
当前素质教育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梅宗奇
(南京林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7)
摘 要:我国当前素质教育实践中存在轰轰烈烈素质教育和扎扎实实的应试教育的矛盾、自然科学和人文社
会科学教育、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相脱离的矛盾、素质教育与社会环境不配套等一系列矛盾。素质教育是一个社
会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各方的关心和参与才能正确开展。解决这些矛盾需要教育理论创新、制度和政策创
新与人事制度改革等一系列的创新和改革。
关键词:素质教育;创新素质教育;矛盾;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0)06-0129-04
The Reflections on some Issues about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MEI Zong-qi
(School of Liberal Arts and social sciences,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njing 210037, China)
Abstract: At present, in China's practical education exist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and the
test-centered education, and the disengagement of the natural science out of the social science; there exist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knowledge education and moral education. The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is social systematic education, which can be carried out
by means of the concerns and involvement from all walks of life in today's society. The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s lie in the change in
the theory of education, a series of reforms in the educational system and personnel system.
Key words: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innovation in education; strategy of getting over contradictions
1999年6月13日我国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
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素质教育是
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以学生德、智、体、美、劳
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活动。素质教育的重点
是创新教育或者创新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1]。创新
素质教育是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进行以创新精神、创新能
力和创新人格等创新素质培养为主要内容的素质教育,它
是突出受教育者主体地位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和核心,培养人的创新能力是其重要任务,培养创新精神
是其核心内容。相对于过去的应试教育,素质教育特别是
创新素质教育既是一种新的教育实践活动,同时也是一种
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
一、当前素质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自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决定》发布以来,素质教育在我国的各级各类学校中已经全面开展了十一年,广大教
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对素质教育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
了艰苦的探索,在一定程度扭转了长期以来应试教育主导
一切的局面,取得了许多成绩和经验。但是由于长期的应
试教育的影响和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我们的素质教育所
取得的成效离预期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还存在许多不足
与问题。当前我国的素质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
为三大矛盾:轰轰烈烈的素质教育和扎扎实实的应试教育
的矛盾;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知识教育和道德
教育相脱离的矛盾;素质教育与社会环境不配套的矛盾。
这些矛盾在各级各类学校中普遍存在,但在中学和大学尤
其突出。
1. 轰轰烈烈的素质教育和扎扎实实的应试教育的矛盾
这是目前不少中学和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一个突出问题。第32卷第6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11月
-130- 有的学校满足于形式的轰轰烈烈和热热闹闹,把长期以来一
直开展的各种课外科技活动、文体活动,或者开设一些人文
类艺术类的选修课程统统装进素质教育的“筐”,贴上素质
教育的“签”来加以宣传介绍,但在其它基础知识的课程中
却进行着扎扎实实的“应试教育”。有的扛着“素质教育”
的招牌,走着“应试教育”的路,明明是应试教育的做法,
却说成是素质教育的探索活动,有的升学考试的必考课程用
“应试教育”的模式,其他课程用“素质教育”的模式。有
的偏重于业务、技能等“显性”素质的提高,忽略思想、心
理、个性发展和学习方法等“隐性”素质的培养[2]。在课程
的考核上凡是考试都要笔试,凡是笔试都要背,考试成了对
学生死记硬背能力的考核。对于素质教育不论怎么做,最终
都要用教育质量来衡量教育效果,而衡量教育效果的一个最
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学成绩,考试是获取教学成绩最直接最有
效的途径,所以应试教育是始终存在、不可避免的[3]。
出现这种矛盾的主要原因在于:(1)许多教育工作者
在观念上,没有认识到素质教育是一场由教育思想、教育
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等一系列变革所组
成的教育革命,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把素质教育看作是部
分课程的任务而不是所有课程的任务。(2)由于我国的素
质教育还处在探索阶段,长期的应试教育及其管理模式已
经形成了很强的惯性,难以摆脱,与应试教育相比,素质
教育的许多成果短期内难以显现并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难以全面量化考核,很难得出符合当前工作效果的结论,
而应试教育的成果短期内则具体明显、立竿见影,因此常
常倍受重视,也易于在各种考核中被从各方面加以放大,
特别是政府的教育管理部门还没有制定出一套可操作的实
施素质教育的政策方案,以及对素质教育工作成效进行评
估考核的标准,一些地方政府仍然以学生考试成绩和升学
率的高低为主要指标来评价学校和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成
果,就使得学校很难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情况下,
考试就成了评价的唯一标准和手段。(3)许多教师多年来
长期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从事教学工作,受到应试教育评
价标准的制约和利益的驱使,已经习惯了应试教育的一整
套做法,一时难以摆脱旧的习惯和方法的影响,不愿意也
不知道如何正确开展素质教育和创新素质教育,往往以应
试教育的方式来进行素质教育。(4)现在不少课程使用的
大部分教材仍是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下的教材,在这种模式
的框架内进行素质教育和创新素质教育也是困难的。
2. 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知识教育和道德教
育相脱离的矛盾
受社会上的功利导向作用以及传统教育中重理工、轻
人文的影响,许多中学功利教育非常突出,高考考什么就
教什么,有的把学生分为理科班和文科班,把自然科学教
育和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割裂开来,不少学校重视对学生的知识灌输,却忽视道德品行、情感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培养。
受这种功利教育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只为谋生而学习,把
学习知识局限于过窄的专业知识之上,以获取专业知识、
拿到毕业文凭为目的,鄙视人文科学知识和艺术的学习,
逃避或拒绝政治理论、道德和法律等知识的学习,即使选
学了一些课程也是为了混学分,结果使得一些大学生在社
会生活中社会责任意识和道德法制观念淡薄,行为粗俗、
肤浅,过分追求个人价值,把追求物质财富和生活享受作
为人生主要目标或唯一目标,为达目的不择手段,造成了
人际关系紧张,道德危机加重。有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
思维狭隘,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能很好地调整心态,甚
至遇到一点小困难和挫折就走向极端——悲观失望、精神
失常、自杀等。
3. 素质教育与社会环境不配套的矛盾
(1)素质教育与人才培养方式和衡量标准的矛盾
我国的人才培养方式主要是由教师向学生进行单向的
大量的知识传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
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衡量人才则以占有知识量的
多少为主要标准。而创新素质教育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
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习惯、创新能力为宗
旨的教育。
(2)素质教育与人才选拔方式的矛盾
虽然现行的考试制度在近几年有了较大的改革,但在
人才选拔中起决定性的因素还是以知识的积累以及靠长期
机械训练所形成的熟练技工般的应试“能力”为主,这种
重积累、重技巧、轻能力、轻潜力的选拔方式目前仍然是
我国许多地方、部门和企业选拔人才的最主要途径。而素
质教育是以人的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作为衡量选拔人才的
标准。
(3)素质教育与社会用人和分配制度的矛盾
现行的人事工资制度是:招工招干与学历挂钩,工资
待遇与学历相连,按职业分配社会资源,大多数用人单位
在选择人才、聘任职务、提升工资、授予职称、分配住房、
颁发奖金等一系列问题上以各学校的地位和文凭的档次为
主要标准。这种用人与分配制度使人们形成了一种观念:
“升学不仅是个人谋生的手段,还是获取一定社会地位和
经济待遇的必由之路”,同时也导致了重应试成绩而轻视素
质状况的社会评价标准,成了“唯文凭论”、“唯名校论”
泛滥的一个重要根源,成了社会舆论和学生家长对学生和
学校施加升学压力的最主要原因。许多用人单位考察学生
的唯一手段就是看其各科考试成绩,虽然近几年来有的用
人单位增加了对毕业生的能力和素质的考查,但在考查中
的比重很小,这就使得学校为了生存和发展,学生为了生
存和就业,只得开展以升学为目的的各种教学活动,素质
教育只好放到一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