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4卷第
1期Vol.24No.1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ofJingmenTechnicalCollege2009年
1月
Jan.2009
[收稿日期
]2008-12-20
[作者简介
]孙晓蕾(
1980-)
,女
,江苏南京人
,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2007级中国古典文献学硕士研究生。
※本文为第
8届国际诗经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诗经》鸟兽虫鱼意象的文化意蕴※
孙晓蕾
,张 群
(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江苏徐州
221116)
[摘 要
]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诗经》中有类别众多的文学意象
,鸟兽虫鱼意象就是其中的重要类别。
探讨鸟兽虫鱼意象的文化意蕴
,对于了解《诗经》丰富的文化内涵
,具有重要的意义。故试从昆虫鱼鸟意象与
多子及丰收观念
,鸟意象与爱情婚姻观念
,凤凰意象与吉祥观念
,昆虫意象与时间意识
,鸟兽昆虫意象与君子
小人意识等方面阐述之。
[关键词
] 《诗经》
;鸟兽虫鱼
;意象
;文化意蕴
;意义
[中图分类号
]
I206.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8-4657(
2009)
01-0058-04
《诗经》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
,在流逝的时光
里依然经久不衰。它的独特魅力
,一方面在于它
将情感、意象、音韵糅合成了一个不确定、不静止、
不单一却又悠悠无尽、旷远深邃的诗境。另一方
面
,它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
,众多流传久远的
文化观念
,如爱情忠贞
,多子多福
,祈望丰收
,渴求
吉祥如意
,感叹时光流逝
,敬君子恶小人等
,都在
这些动人的诗篇中得到了鲜明体现
,并在文化上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拙文试从分类归纳并分
析鸟兽虫鱼这些文学意象入手
,来探讨《诗经》深
厚的文化意蕴
,以窥斑识豹
,抛砖引玉
,并就教于
大方之家。①
深于比兴、深于取象是《诗经》乃至先秦文学
的一大特质。面对“书不尽言
,言不尽意”的言意
矛盾
,《周易・系辞上》总结并提出了“圣人立象
以尽意”的命题。究其思维方式
,就在于先民们
将人与自然看作息息相通的整体。他们认为心物
是相通的
,其间并无判隔
,故而人和与之息息相关
的宇宙万物共有一份生命。这种天人合一的观
念
,导致了先民们善于将鸟兽虫鱼草木诸自然现
象
,作为沟通人伦世界、理性世界的媒介
,有意识
地把它们作为喻意说理的工具
,并形之于歌咏。
诗的创作需要言志达情
,就更需要“立象以尽
意”。打开《诗经》
,琳琅满目的鸟兽虫鱼草木等物象
,都是诗人注目、思考、发现的能够表达“意
念”而选择的相应的自然事物
,都是“立象以尽
意”的明证。《诗经》作者歌咏鸟兽虫鱼
,很多时
候就是在进行喻意说理
,以表现人伦观念与理性
精神
,这其中融入了丰富的文化意蕴。对此
,拙文
试从分类研究鸟兽虫鱼意象入手
,以在此基础上
揭示《诗经》丰富的文化意蕴。
一、昆虫鱼鸟意象与多子及丰收观念
受以农业为邦国根本而畜牧业为辅助的周文
化熏染的西周春秋先民
,对于人口增殖和丰收的
祈望更强于夏商时代。当时的情况是地多人少
,
周和各诸侯国都有不少有待于垦殖的土地
,而生
产力比前代又有了显著的发展。人口的增殖利于
土地的开发
,劳动力的增长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
进农业的丰收和畜牧业的兴旺。故而
,先民们在
天人合一观念的自觉或不自觉的作用下
,将他们
对于人丁兴旺和期望丰收的愿望投射到某些繁衍
能力强的动物身上
,于是就有了《诗经》中借歌咏
昆虫鱼鸟来表达祈望多子与丰收的诗篇。请看
《周南・螽斯》
:
螽斯羽
,诜诜兮。宜尔子孙
,振振兮。
螽斯羽
,薨薨兮。宜尔子孙
,绳绳兮。
螽斯羽
,揖揖兮。宜尔子孙
,蛰蛰兮。
85螽斯
,今人称之为蝗虫
,繁衍能力很强。这里
用螽斯成群振翅鸣响飞行比喻并祝愿子孙众多、
人丁兴旺
,故曰
:“宜尔子孙
,振振兮“”
;“宜尔子
孙
,绳绳兮”
;“宜尔子孙
,蛰蛰兮”。
《小雅・无羊》中有这样一段关于鱼鸟与多
子多孙和丰年牛羊繁盛的诗句
:
牧人乃梦
,众维鱼矣
,旐维旟矣。大人占之
:
众维鱼矣
,实维丰年
;旐维旟矣
,室家溱溱。
众
,《说文解字》认为是螽之或体
;“众维鱼
矣”据此可解释为“梦见蝗虫变为鱼”。《周礼・
周官》
:“龟蛇为旐(旗)
,鸟隼为旟(旗)”
,“旐维
旟矣”即“龟蛇之旗变为鸟隼之旗”。这首诗中的
牧人占梦的结果是将要遇到丰年
,又会子孙众多。
那么
,为什么鱼鸟预示着丰年和人丁兴旺呢
?这
是因为分布地域广泛的鱼类和鸟类因繁衍能力强
因而产量巨大、数量众多
,自上古时代起就成为先
民们的重要而稳定的食物来源
,也成为了先民生
殖崇拜的重要对象。原始先民们从身边所见的鱼
鸟物象出发
,自然会产生人丁兴旺和丰年好收成
的联想
,久而久之
,到了《诗经》时代鱼鸟自然凝
固为一种文学意象与文化符号。[1](P24-36)
因为
“鱼”又与“余”谐音
,到了后世
,“鱼”又成为了生
活富足、年年有余、美满幸福的象征。
二、鸟意象与爱情婚姻观念
鸟意象中的雎鸠、鸳鸯最为典型地体现了至
今扎根于国人心底的真挚、忠贞、和谐等爱情婚姻
方面的传统观念。
《国风・周南》从首篇《关雎》到尾篇《麟之
趾》
,无一不以具象或意象名篇
,而《关雎》中的雎
鸠
,则是作者精心构建的意象。《毛传》注“雎鸠
,
王雎也。鸟挚而有别。”朱熹《诗集传》说雎鸠“生
有定偶而不相乱
,偶常并游而不相狎。”[2](
P1)
今人
高亨《诗经今注》“雎鸠
,一种水鸟名
,即鱼鹰
,雌
雄有固定的配偶
,古人称为贞鸟。”根据古今注家
对“雎鸠”之“挚”与人类男女情爱之“挚”的相关
叙述
,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在雎鸠身上渗入的男女
情挚之意。情感往往通过意象的媒介来传达
,情
感的美
,自然离不开意象的美。《关雎》正是要通
过雎鸠的美好意象
,来歌颂爱情婚姻的真挚纯洁
和忠贞美好的面貌。可以说
,有了雎鸠的意象
,诗
歌抒发的就不仅是人性中的爱欲冲动
,《关雎》才
呈现出纯洁而美好的面貌。“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翩翩少年动情
,在经过“辗转反侧”的刻骨相
思之后
,开始了他的文明的追求
,“琴瑟友之”
,
“钟鼓乐之”
,浪漫又多情。而怀春的豆蔻少女
,
也有意无意地常到河边采摘荇菜来回应
,诗中描
写的爱情朦胧含蓄而又动人心魄。《关雎》没有
言语对白
,没有容貌衣饰
,只有内心描摹
,只有细
微的行动
,写出来如此简单
,却极含蓄深远
,言有
尽而意无穷
,具备了独特幽微的情意与美感
,呈现
出含蓄隽永的审美特质
,给读者以回味和想象的
无穷空间。这一切
,除了《诗经》的情感审美倾向
于中和内敛、细腻婉约的共同特质外
,更多的还是
得益于雎鸠意象的营造和意象背后深厚的文化意
蕴的渗透。
只羡鸳鸯不羡仙
,鸳鸯大约从上古时代起就
已经成为美满爱情婚姻的象征。《小雅・鸳鸯》
和《小雅・白华》均出现了鸳鸯意象。《鸳鸯》为
亲迎婚娶之诗
,头两章以鸳鸯起兴并设喻
,祝愿
“君子”即新郎新娘幸福长寿
:
鸳鸯于飞
,毕之罗之。君子万年
,福禄宜之。
鸳鸯在梁
,戢其左翼。君子万年
,宜其遐福。
网罗到鸳鸯喻指捕捉到了幸福
;鸳鸯并栖时
一正一倒
,戢其左翼以相依于内
,舒其右翼以防患
于外
,喻夫妇相依共患难之意。其后两章紧承此
义
,则以“乘马”暗咏亲迎之事并致祈祷祝颂。
《白华》中也有“鸳鸯在梁
,戢其左翼”之句
,然而
后面的诗句却是“之子无良
,二三其德”。究其原
因
,这首诗是弃妇诗
,这里是回忆当年的柔情蜜
意
,并斥责负心男子的三心二意。
三、凤凰意象与吉祥观念
中国上古时即以凤凰为吉祥的征兆。凤凰
,
传说中的鸟王。雄的叫“凤”
,雌的叫“凰”
,通称
为“凤”或“凤凰”。其形据《尔雅・释鸟》
:“鶠
,
凤。其雌皇。”郭璞注
:“鸡头
,蛇颈
,燕颔
,龟背
,
鱼尾
,五彩色
,高六尺许”。《说文》云
:“凤
,神鸟
也。天老曰
:凤象麟前、鹿后、蛇颈、鱼尾、龙文、龟
背、燕颔
,鸡喙
,五色备举
,出於东方君子之国
,翱
翔四海之外
,过昆仑
,饮砥柱
,濯羽弱水
,暮宿风
穴
,见则天下大安宁。字从鸟
,凡声。凤飞
,则群
鸟从以万数
,故凤古作朋字。”《山海经》曰
:“丹穴
之山有鸟焉
,其状如鹤
,五采而文
,名曰凤。首文
曰德
,翼文曰顺
,背文曰义
,膺文曰仁
,腹文曰信。
是鸟也饮食自然
,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大安宁。”
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