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基本内涵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内涵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内涵p2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英空想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p13-14 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如何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p19-24 1)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精神实质: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 ②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察和分析问题、指导社会生活实践,防止教条主义、本本主义;防止形式主义和实用主义。 ③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坚持与发展相统一。 2)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①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②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辨别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 ③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青春、智慧和力量,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意义/目的(增加的) 1) 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武器 2)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3) 提高个人马克思主义修养 4) 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哲学的基本问题 1) 是什么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 包括哪两方面的内容p29 ①思维和存在的地位问题:谁是世界的本源(本体论) ②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认识论)在(认识论) 3) 依据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可划分为那两个流派p29 i. 本体论:唯物主义:朴素、形而上、辩证 唯心主义:主观、客观 ii. 认识论:不可知论(休谟)可知论(马克思) 什么是认识(物质的定义及特征P31) 物质的定义: 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就是说,物质这个名词是一种简称,“我们就用这种简称把感官可感知的许多不同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概括起来”。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识的定义及特征p31 精选文库 -- 2 1、定义: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2、特征:内容上的客观性、形式上的主观性 “观念上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存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马克思。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两重性:形式上的主观性与内容上的客观性 列宁对于物质概念的定义P31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时间与空间特征、方法论意义 1、定义: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①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 ②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2、时空的基本特征: 客观性、有限性与无限性、绝对性与相对性 实践的定义、特征、基本形式P35-37 1、定义: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2、实践的特征: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3、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 如何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p37-39(1、2) 1、实践是人与自然分化以及统一的前提与基础 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地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2、只有以实践为基础来确立的唯物主义才是真正彻底的、科学的唯物主义 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实践,首先是物质生产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它内在地包含着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意识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构成了基本的社会关系,即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 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在整个社会生活过程中,物质生产实践具有基础和决定作用。 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规律的内涵及特征p40 1、基本内涵: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根本特征:客观性 意识能动作用的内涵及其具体表现p41 1、基本内涵: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精选文库 -- 3 2、主要表现: ①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④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关系p42 ①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能动性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重 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主特征【联系、发展】三大规律)} 联系的定义、特征、普遍联系的原理、指导意义(重)P44-45 (一)定义: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二)特征: 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1、联系的客观性: 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 2、联系的普遍性: ①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②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③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3、联系的多样性: 直接联系/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外部联系;本质联系/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偶然联系 不同的联系构成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 (三)方法论意义: (1)总体要求: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2)科学发展,统筹兼顾: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坚持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五位一体,美丽中国: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党和国家工作的总体布局,放在重要地位,并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加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4)树立世界眼光,顺应世界潮流,把握世界发展进程中诸方面的相互联系,抓住机遇,努力发展自己。 发展的内涵及实质 定义: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为什么新事物不可战胜p46 新事物在本质上优越于旧事物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产物,它才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 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p47 精选文库 -- 4 1、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2、矛盾的特性:同一性(统一)与斗争性(对立)、普遍性与特殊性 矛盾:P48-49 1) 内涵,矛盾是反应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2) 同一性与斗争性(内涵及辩证关系) 3) 普遍性与特殊性(内涵及辩证关系、原理的内容及指导意义) 1、矛盾的普遍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对矛盾普遍性的简明表述。其含义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2、矛盾的特殊性 ①不同事物和过程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②同一事物或过程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③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3、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1)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2)方法论意义 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掌握该原理,要求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 质、量互变规律p51 1) 质变:事务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间断性。 2) 量变: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3)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关系(重)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②质变是两边的必然结果。③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p51 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内容及指导意义p52 认识的内涵p64 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认识论有哪些重要的内涵p67-68 1、唯物主义认识论: ①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的被动的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 两个缺陷: 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不能把认识看成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问题,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 ②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此能动的反映具有摹写性、创造性两个特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