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卷一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册上。
每小题1分,共20分)1、世界观是A.人们对社会历史问题的总的看法B.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C.人们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总的看法D.人们对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2、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A.个人积极性的发挥B.集体智慧的调动C.解放思想D.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3、《荀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这表明A.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B.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C.质变优于量变D.质变和量变相互渗透4、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A.经验论B.先验论C.消极的反映论D.能动的反映论5、人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在于A.它是否有用B.是否符合客观实际C.是否能被大多数人接受D.是否具有不证自明性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A.社会存在B.社会基本矛盾C.社会实践D.社会发展规律7、社会存在中起决定性的因素是A.生产方式 B. 地理环境 C.人口数量 D.人口素质8、经济基础是A.一般的生产关系B.一个社会不同种类的生产关系的总和C.一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D.核心生产力9、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A.社会基本矛盾B.革命C.改革D.科学技术10、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表现的是商品的A.使用价值B.交换价值C.价值D.价格11、货币的本质是A.商品交换的媒介物B.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C.商品的等价物D.商品相对价值形成12、一本书售价18元5角,这里的“元、角”是A.价格标准B.价值尺度C.观念货币D.货币价值13、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生产该种商品的A.必要劳动时间B.社会必要劳动时间C.劳动生产率D.个别劳动时间14、商品生产者要获得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的收益必须使其生产商品的A.个别劳动时间等于剩余劳动时间B.个别劳动时间低于剩余劳动时间C.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D.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15、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主要凭借A.改进生产技术获得的B.垄断地位获得的C.扩大企业规模获得的D.增加产品数量获得的16、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是A.工业资本B.农业资本C.银行资本D.金融资本17、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新型国家是A.法国B.俄国C.南斯拉夫D.越南18、最早把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称之为社会主义的是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毛泽东19、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宗旨是A.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B.为了人民大众的利益C.集体主义D.爱国主义20、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最终目标是A.实现个人自由B.实现无产阶级专政C.实现无产阶级的自由D.实现共产主义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意的。
少选、多选、错选,该题不得分。
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册上。
每题2分,共10分)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A.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真理B.是真理发展中的两个阶段C.是真理的两种不同的属性D.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2、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是A.唯物史观 B. 唯心史观 C.形而上学 D.不可知论3、下列关于劳动二重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B.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C.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是统一的D.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是两个劳动过程4、垄断阶段,在垄断基础上产生的竞争有A.垄断组织内部的竞争B.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C.非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D.垄断组织与局外企业之间的竞争5、19世纪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是A.傅立叶B.欧文C.圣西门D.莫尔三、辨析题(对下列命题进行辨别分析,仅作判断且正确、不说明理由者得1分,每题5分,共20分)1、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2、真理的客观性也叫客观真理。
3、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本质上是为民众服务的。
4、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是一帆风顺、短时间内即可实现的。
四、简答题(简要回答下列各题,每题5分,共30分)1、马克思的物质观及其意义。
2、什么是实践?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3、简述资本的本质及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
4、什么是经济全球化?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哪些?5、怎样理解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6、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五、论述题(既要写出要点,又要作出阐述。
每题10分,共20分)1、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2、论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20分)三、辨析题(每题5分,共20分)1、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正确。
始终保持实践性和科学性为其基本特征的马克思主义,必然具有与时俱进的根本理论品质,因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就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做到与时代和社会实践的发展相一致,即做到与时俱进。
而要做到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之所以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精髓,就是因为它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集中体现。
2、真理的客观性也叫客观真理。
正确。
一切真理都是客观的,这叫真理的客观性,也叫客观真理。
这是因为:真理都包含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内容。
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不依主观的意愿而定。
社会实践及其所揭示的客观事物本身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客观标准。
3、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本质上是为民众服务的。
不正确。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是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相适应并为其服务的政治上层建筑,是为实现资产阶级专政而推行的种种统治方式的总和。
他们的政党制度是一种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制度;资本主义民主是资产阶级精英民主,是金钱操纵的民主;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了事实上的平等。
4、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是一帆风顺、短时间内即可实现的。
不正确。
这是因为:任何社会形态的存在都具有相对稳定性,从生产到衰亡都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跨度。
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决定了过度的长期性。
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显示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容纳的空间,说明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代替尚需要长期的过程。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30分)【评分标准】(1)回答准确完整,可得5分。
(2)回答比较准确完整,可得3—4分。
(3)回答不完整,可得1—2分。
(4)政治观点有严重错误,不得分。
【答案要点】1、马克思的物质观及其意义是什么?“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第一,它指出了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的世界观,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线。
第二,它指出了物质是通过感觉感知的,揭示了物质的可知性,同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它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强调“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同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划清了界限。
第四,它具有高度抽象性,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物质观问题上完成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科学地说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奠定了基础。
2、什么是实践?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实践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和改造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实践具有的基本特征是:客观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3、简述资本的本质及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
资本不是物,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即资本家剥削工人的一种剥削关系。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说明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产生的,而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同时,为考察资本主义的剥削程度——剩余价值率,提供了科学依据。
4、什么是经济全球化?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哪些?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主要有生产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和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5、怎样理解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第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
第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制约。
第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第四,无产阶级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6、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第一,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生产资料实行公有制,消费资料按需分配;第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消灭了国家、阶级和三大差别,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第三,每个人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
消灭了旧式分工造成的人的片面性,劳动成为第一需要,人类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五、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1、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1)矛盾普遍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世界万事万物的矛盾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是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特殊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体,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结果。
2、论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是: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首先,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当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合时,它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它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重要意义: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为我们提供了一把探究社会发展根源的钥匙。
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客观依据。
三、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