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亚界定研究概述_魏长洪

中亚界定研究概述_魏长洪

1999年12月 第27卷 第4期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Xinjia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Dec.,1999Vol.27,No.4中亚界定研究概述魏长洪 陈香苓(新疆大学历史系 乌鲁木齐 830046)[摘 要] 本文概述百年来国际学术界中亚界定之诸说,认为内涵可分历史与当代两个概念。

Abstract The paper gives a survey of the different outlooks about the Central Asian boundary in the in-ternational academic circles,maintaining that the studies may fall into two concepts—contem-porary and historical..[关键词] 中亚界定;概述 一百多年来,国际学术界在中亚研究中,对中亚的界定众说纷纭。

本文仅就所见各家对中亚界定的代表观点予以概述。

中亚名称系指里海之东,西伯利亚之南,波斯、阿富汗之北,中国西北地区。

这一辽阔地区,在19世纪前,西人或称“高原鞑靼利亚”,或称“周边亚洲”,或称“边缘亚洲”,或称“内陆亚洲”,或称“亚洲心脏”。

1829年,德国著名地质地理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或译洪博特、亨博特),沿西伯利亚赴里海旅行,撰写出版了《中央亚细亚—比拟气候学和山脉研究》一书,1843年出版法文本,1844年出版德文本。

洪堡自称他赴西伯利亚旅行之前,克拉普罗特交给他《中央亚细亚山脉概观》的两页手稿,说明在洪堡之前,已经使用“中央亚细亚”(z entralas ien)之名称了。

由于洪堡以最新研究成果为基础提出了“中央亚细亚”这一术语,又因他在学术上的声望而被广为采用。

1830年,洪堡在柏林还出版《关于内陆亚洲的山脉与火山》一书,是记载1829年他旅游西伯利亚至里海的著作,使用了“内陆亚洲”的概念。

20世纪前期,中国学者据洪堡著作的内容,将书名译作《中亚细亚旅行》。

洪堡虽未探讨划分中央亚细亚界线的标准,而他从地质地理特征出发划出了中央亚细亚的地理范围。

广义的中亚:西起里海,东达兴安岭,南自喜马拉雅山,北至阿尔泰山①;狭义的范围:仅指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的两河流域地区,中亚研究从而步入现代科学的视野。

同时德国人也使用“中亚细亚”(Mitelasien)术语。

继洪堡之后的费迪南·冯·李希霍芬,曾七次来中国考察,1877年将其研究成果撰写成三卷本《中国》出版,作为其巨著《地理》一书中的组成部分。

李希霍芬在《中国》第一卷称,“中央亚细亚是古老的不复再有外流水系的几个流域所组成的一整片大陆地区;在这个地区里,这些古老的流域的长期存在使缺乏外流水系所造成的独特的现象得到了极为充分的发展。

大体而言,这个地区南起西藏高原,北迄阿尔泰山,西起帕米尔分水岭,东达中国黄河、长江的分水岭和兴安岭”②。

并称中央亚细亚边缘地区为“过渡性区域”,因为这里形成外流水系是晚近的事,仍保留着大陆中心地区的特征。

据此李希霍芬将“中央亚细亚”的地理范围界定在今中国与蒙古国境内。

由于洪堡、李希[收稿日期]1999-04-03霍芬等人治学的突出成就,使德国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走在世界前列,政府为表彰洪堡、李希霍芬两人在地理学上的贡献,皆赐男爵。

卡尔·里特尔是德国另一位大地理学家,与洪堡为同代人,著有多卷本《亚洲地理》。

1832年开始陆续出版,在第5卷论述中央亚细亚西部地区,即今中国新疆地区。

里特尔书中材料采自中国地理图籍和欧洲旅行者提供的资料。

俄国学者在十月革命前后对洪堡对中央亚细亚名称的创建有不同的评议。

在19世纪80年代,俄国地理学家伊·弗·穆什克托夫在《土尔克斯坦》一书中指出:“洪堡的功劳在于他赋予它(中央亚细亚)比以前更确切的含义,过去中央亚细亚这一名称在使用时,其含义是有伸缩余地和不确切的”③。

同时,穆什克托夫也指出洪堡研究“中亚”界定的不完整性。

1947年1月,前苏联科学院院士、地质地理学家弗·阿·奥勃鲁切夫将军,受全苏地理学会理事会的委托,在全苏地理学第二次代表大会宣读了《俄国科学家对中央亚细亚考察的贡献》一文,在“中央亚细亚”定义上,推崇李希霍芬的中亚定义精确,指责洪堡与卡尔·里特尔提出的中亚定义含糊不清。

同时还指出李希霍芬将帕米尔、天山山脉与咸海、里海之间的地区排除在中央亚细亚之外,并批评了李希霍芬以无外流水系界定中央亚细亚区域的定义不够完整,其界线变得极其曲折,很不方便。

奥勃鲁切夫根据当时的政治需要,“把中央亚细亚的西部和北部以苏联国界为界,东部以大兴安岭分水岭为界,南部界线沿中国长城到兰州再循昆仑山麓西延”④。

奥勃鲁切夫对中央亚细亚的界定,在苏联影响很深。

1856年后,由格里戈里耶夫将《亚洲地理》译为俄文本出版,俄国地理学会副主席谢苗诺夫等人作了补充性的注释,说明当时俄国人很重视此书,并接受了里特尔提出的“中亚细亚”(CpeдняяAзия)与“中央亚细亚”(ЦентралbнаяAзия)这两个名称。

这里我们可将中央亚细亚视为广义中亚,指俄国国外部分;中亚细亚视为狭义中亚,指俄国征服中亚诸汗国以后的境内部分。

奥勃鲁切夫是陆军大臣德·阿·米留金(又译作米柳京)将军的继承人,他们以研究军事地理学和军事统计学著称,善于将史地学为政治和军事服务。

19世纪末,俄国作家的著作中,在地理含义上有限定的“中央亚细亚”使用越来越多。

后来随着年代的特点的变迁,在俄国“中亚”和“中央亚细亚”这两个名称互相代替,或同时并用,其概念的含义是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俄国研究东方学的主要是军人、传教士和民间人士三部分人组成,而军人占据主导作用。

民间人士包括学者、商人和旅游探险者,他们往往多与政府军方合作。

俄国军人穆·阿·捷连季耶夫的著名三卷本《征服中亚史》,其“中亚细亚”名称的含指是中亚三汗国和中国西北地区。

此书对俄国在中亚的侵略活动持一些批评态度,违犯了沙皇政府的一些禁忌。

1869年开始动笔,1879年脱稿,1906年出版。

1864年,俄国外交大臣《戈尔恰科夫亲王致列强的通告》中,也使用“中亚细亚”名称,为俄国侵略中亚地区辨解⑤。

1914年,俄国土地建设局移民处编写的《亚洲俄罗斯》一书,记载帝俄征服哈萨克和中亚三汗国的侵略活动⑥。

这里又出现了以“亚洲俄罗斯”代替中亚。

1900年,俄国出版了勃罗克加乌兹的《百科辞典》,在卷31中对“中亚(中央亚细亚)”词目的解释为:“亚洲大陆所有内部闭塞的地区通常被称作为内陆亚洲。

其中这一辽阔区域的东部,自帕米尔向东,以前称作`中央亚细亚';而西部,包括土尔克斯坦、咸海至里海间的低地部分和伊朗,则称作`中亚细亚'。

较狭义的中亚是指土尔克斯坦”⑦。

1903年出版的这部辞典的第38卷,在“中央亚细亚”词条下释为“见中亚”,可知俄国又将“中亚”与“中央亚细亚”作为同义词使用。

《百科辞典》对中亚和中央亚细亚的解释,可视为帝俄时期这两个术语的演变与定义。

俄国十月革命后,社会的重大变革也使中亚一词含义发生了变化。

随着一批中亚苏维埃政权国家的建立,1924~1925年进行国家边界划界,并法定以“中亚”代替一些有争议的旧称。

这时巴尔托里德在著作中已不使用“中央亚细亚”这一词组,甚至讲到洪堡的著作时,也称其为“关于中亚的著作”⑧。

《苏联大百科全书》解释,“中亚是苏联亚洲领土的一部分,西起里海,东到苏中边境,南自国境线,北抵咸海—额尔齐斯河分水岭,包括巴尔喀什湖地区。

……中央亚细亚……通常理解为帕米尔以东地区。

在19世纪,所有无通往海洋的河流的亚洲大陆内部地区,其中包括土尔克斯坦,都被视为中央亚细亚”⑨。

并说政治行政方面“中亚”的概念要略为缩小些,是指中亚乌兹别克、土库曼、塔吉克、吉尔吉斯和哈萨克斯坦的中部与南部。

对这两个术语的自然地理内容的解释,接近革命前的《百科辞典》,仅少了伊朗。

第三版《苏联大百科全书》称“中央亚细亚……东以大兴安岭南段和太行山为界,南到印度河上游与布拉马普德拉河(雅鲁藏布江)沿河构造盆地。

西、北界线与哈萨克斯坦东部诸山脉、阿尔泰山、东西萨彦岭一致,大体与苏联、蒙古人民共和国与中国的大部分位于中央亚细亚之内”⑩。

两版《苏联大百科全书》的狭义中亚定义相同,广义中亚差异较多,三版较二版的“帕米尔以东地区”不定式,移至大兴安岭南段和太行山,南从苏联国境线扩大到西藏高原。

苏联对广义中亚含义的改变,不能不使人想到当时中苏两党在意识形态的严重分歧与中苏两国激烈的边界争端。

20世纪40年代,苏联学者还承认,在俄国地理文献中,“中央亚细亚”是根据李希霍芬的精确定义,在19世纪最后25年起就在俄国牢固地确立了。

20世纪70年代,却宣称“中亚”一词在俄国文献中较德国文献出现早得多。

并引证俄国译员菲力普·纳扎罗夫于1813~1814年从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到浩罕旅行记—《亚洲中部若干民族和国家见闻录》1。

苏联学者认为,“亚洲中部”就是“中亚”,以此佐证“中亚”一词是俄国人最先使用的,这是很勉强的。

实际上,在俄国对中亚名称的使用是较紊乱的。

穆什克托夫就认为“中亚这一名称作为地理术语使用,其含义也是极不确切的”12。

并说使用内陆亚洲这一名称比中亚更为正确,因考虑中亚这一名称已被普遍采用,不易改变,可将中亚作为内陆亚洲的同义词使用。

穆什克托夫将内陆亚洲或中亚解释为,亚洲大陆所有闭塞的、无通往外海河流的地区。

他还强调李希霍芬所说中央亚细亚只是内陆亚洲的一部分,故内陆亚洲包括三大地区:一是中央亚细亚和西藏,二是伊朗和小亚细亚,三是土尔克斯坦和咸海—里海地区13。

“内陆亚洲”名称,在俄国虽未确定为通用地理术语,仍然有些人继续采用。

受穆什克托夫观点影响除巴尔托里德外,埃·穆尔扎耶夫于1956年出版《在遥远的亚洲—19至20世纪中亚和中央亚细亚研究史纲》一书中,广泛地使用“内陆亚洲”这一术语,认为它是中亚与中央细亚的综合表示。

尽管俄语中较早地使用中亚这一区域地理的专业术语,日常生活中人们仍乐于使用布哈拉、浩罕、希瓦、花拉子模、土尔克斯坦等相应的名称。

这里由于中亚内涵地域辽阔,不宜确指某地。

如俄国东方学和中国学奠基人亚金甫·比丘林,于1851年出版的多卷本的《古代中亚各民族历史资料集》中,“中亚”的概念就很广阔,不仅包括中央亚细亚,包括西伯利亚及其毗连地区与现代中亚地区,还包括中国东北地区、黑龙江沿岸及俄国远东沿海地区。

比丘林学术的继承人弗·波·瓦西里耶夫院士更是在极其广阔的地理范围内使用中亚这一术语,使中亚这一术语的含义更为混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