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w
心气不足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元气大伤+心气虚证典型症状
心气不足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元气大伤 一、 有关心脏问
题早搏和间歇,实际上都是很严重的心脏病。但是间歇比早
搏更加严重,因为元气已经大伤了,如果早搏、间歇都已经
存在,那就是更加严重的病。 二、 其他,如肾经、心包经、
胆经出问题时,也会影响心脏。比如肾气大虚会造成心梗。
因为肾精不足,所以表现为烦躁、发怒,就是因为敛不住虚
火,肾精已经严重亏失了。肾虚的人,心总是空空荡荡地悬
在那儿,容易受到惊吓,而且比较容易烦躁。肾精不足还会
表现为心痛。 三、心包经是心脏的外围,如果心包经出现
问题,心脏自然也会出现问题,会出现“心大动”的象,比
早搏、间歇都严重。但这个病症在中医看来反而不严重,因
为它是在心的外围,不是在里边。在治疗心脏病时,我们会
看到一种现象:有的人心脏病已经很严重了,但是不间断吃
药的时候,会突然出现“咚咚”跳的现象,其实,这是把心
脏里边的病往外赶的一个象。 四、胆经出现障碍,表现出
来的象是“心胁痛,不可转侧”,即转身都难受。有的病人
躺着的时候,就会觉得心脏特别憋闷,而且不敢翻身,这就
是胆经出现障碍所造成的。 在中医里,“心主神明”这个层
面的病,一般来讲是指精神的疾患。很多人认为,所有的精
神疾患都是心脏的问题,但是中医有不同的看法,中医里有
. .. . .
. .. . .w
一句话,叫做“心之官为思”,实际上心所表现出来的官能,
是用于思索的,如果人们大脑昏沉、思虑不清,就说明心气
不足。如果神明特别清爽,就说明心气特别强大,心的输布
功能也会特别强大。 五、 在“心主神明”这个层面,经常
会涉及另外两条经脉,一条是胃经,一条是肾经。 1、胃经
之脉如果得病,会出现好几个象,一个是“病至则恶人与火”。
“恶”是讨厌,人会有一种心理疾患,就是特别讨厌生人,
所有的人都不愿意见。这个人还会畏于火,火就是光亮,如
果人的胃病严重到影响“心主神明”这个层面,这个人就会
很怕亮的东西,会有“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的象,愿
意自己在屋子里待着,把门关得很严,窗帘也得拉上,让屋
子里保持着昏暗,这样他才觉得安全。还有一个象,叫“闻
木声则惕然而惊”,即听到响动就很恐惧,这是胃经的虚证,
也会造成心理疾患或是精神疾患。它的实证会造成人“甚则
欲登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人肚子里老是“咕噜
咕噜”乱叫,然后腹部胀痛。 那么胃经为什么会和“心主
神明”这个层面产生关联?其实,在《黄帝内经》里有一句
很经典的话,叫做“如环无端”,就是经脉彼此之间都是有
联系的,不是分割的。胃经有一条线,胃经走的时候,自然
就和心经联系上了,它们彼此之间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
胃经的病,也会造成心的疾病。 2、心气不足的根本原因就
在于元气大伤,而元气藏于肾,所以肾经如果出现病变,首
. .. . .
. .. . .w
先会出现“目如无所见”的象,好像什么都看不见了,总是
一种恍惚状态;其次,会出现“心如悬”的象,心老是悬空
的、害怕的;再次,“心如悬若饥状”,就好像饥饿一样,心
里慌慌的,可是“饥又不欲食”,饿了也不太想吃东西,总
是心慌,手脚冰凉,就像人低血糖时的症状。还会“气不足
则善恐”,如果肾气不足,人特别容易恐惧,心里总是慌慌
的,总觉得后面有人想抓自己。这些都是属于肾经的病变。
这两种病变,都涉及一个层面,就是人的精神疾患的问题。
现代人的压力比较大,得精神疾患的人越来越多,这一方面
和社会背景、工作压力有关,另一方面和自己的生活习性有
关。一个人如果不好好养生,老处在一种过度消耗自己元气
的境地,就会对胃和肾造成伤害。 工作压力大,人就会出
现木克土的情形,得胃病的人就会很多;如果胃寒过重,整
个胃经不通,人就会形成抑郁,最后就发展成狂证,会有点
疯狂。这些病症现在一般归属精神病这个层面,但是中医认
为归根结底还在于胃和肾的病。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西方
人遇到这种病,一般会去找心理医生,先通过心理辅导来治
疗。但是中医就认为要先在生理上解决,比如把他的胃寒去
掉,把他的肾寒去掉,有可能经脉通畅以后,这些病自然就
消失了。 这是“心主神明”的层面,人的心气如果特别足,
神明就会昌明;如果心气大伤,肾气大伤,或者胃气衰败,
神明就有可能出现问题。人正常气机的最关键表现就在
. .. . .
. .. . .w
“节”,人体有节,天地之间也有节,那就是二十四节气。
天地之气正常,二十四节气就可以正常,人的肺气是否正常,
也要通过节来表现。心气、心阳失调 心气、心阳失调主要
表现为阳气偏衰和阳气偏盛两个方面。 ①心的阳气偏
衰:主要表现为心气虚和心阳虚。 心气不足:心气不足
多由久病体虚,或年高脏气衰弱,或汗下太过耗气,或禀赋
不足等因素所引起。因心气是推动血液循行的动力,心气不
足,其基本病理变化是心脏本身主血脉功能减退。由于血液
为神志的物质基础,心气虚衰,鼓动力弱,血脉不充,则心
神失养,所以既有心神不足之病,又有全身气虚之变。临床
上以心悸气短,动辄益甚,神疲乏力等为重要特征。 心
阳不足:心阳不足多系心气不足病情严重发展而来;亦可由
于寒湿、痰饮之邪阻抑心阳;或素体阳虚,心阳不振;或思
虑伤神,心气受损;或久病失养等所致。阳虚则寒自内生医
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气虚则血运无力,心神失养。故心阳
虚的基本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心神不足、阳虚阴盛和血运障
碍等几个方面。 其一,心神不足。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
失去阳气的鼓动和振奋,则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减弱,易
抑制而不易兴奋。临床可见精神萎靡、神思衰弱、反应迟钝、
迷蒙多睡、懒言声低等病理表现。 其二,阳虚阴盛。阳
虚则寒,心阳不足,温煦功能减退,故临床可见畏寒喜暖、
四肢逆冷等虚寒之象。心气虚与心阳虚相比较,心气虚为虚
. .. . .
. .. . .w
而无寒象,而心阳虚则是虚而有寒象。 其三,血运障碍。
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心阳不足,心主血脉的功能减退,
血行不畅而致血瘀,甚则凝聚而阻滞心脉,形成心脉瘀阻之
证。可见形寒肢冷,面色苍白或青紫,心胸憋闷、刺痛,脉
涩或结代等。 若心阳虚极,或寒邪暴伤阳气,或瘀痰闭
阻心窍,均可导致心阳衰败而暴脱,从而出现大汗淋漓、四
肢厥逆、神识模糊、脉微欲绝等宗气大泄,,阳气将亡之危
候。 ②心的阳气偏盛:主要表现为心火亢盛和痰火扰心。
心火亢盛:心火亢盛又称心火,即心的阳气偏盛。;火热之
邪内侵,或情志之火内发,或过食辛热、温补之晶,久而化
热生火,或脏腑功能失调而生内火等,均可导致心火亢盛。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心火亢盛的主要病理变化是: 其
一,火扰心神。火气通于心,心火内炽,扰于心神,则心神
失守,每见心烦失眠,甚则狂躁谵语、神志不清等病理表现。
其二,血运逆常。心主血脉,热迫血升,心火阳盛,气盛动
速,则脉流薄疾,可见心悸、面赤、舌红绛、脉洪数等,甚
至血热妄行而导致各种出血。 其三,心火上炎与下移。
火性炎上,心开窍于舌,心火循经上炎,故可见舌尖红赤疼
痛、口舌生疮等。心与小肠相表里,若心火下移于小肠,可
现小便黄赤,或尿血、尿道灼热疼痛等小便赤、灼、痛的病
理现象。 其四,热象显著。阳盛则热,心火亢盛,则多
见实热征象,如身热、口渴饮冷、溲赤、便结等。 痰火
. .. . .
. .. . .w
扰心: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肝火引动心火,心肝火旺,煎
熬津液为痰。痰与火结,上扰心神,则心神失守,清窍闭塞;
或外感温热之邪,挟痰内陷心包,而成痰火扰心之候,以神
志错乱为主要临床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