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态美学

生态美学

文史艺术 器器:器::
・_
:朋 in _ 

生态美学 
刘 惠 
(南京师范大学 江苏 南京210000) 

作者简介:刘惠(1992.7一),女,汉族,江苏徐州人,南京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摘要:2O世纪中期以来,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生态问题日益严重,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遭到巨大破坏,“人类中心主义”思潮已 
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而生态美学则应运而生。生态美学关注入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一种新人文主义精神的体现。 
关键词:人类中心主义;实践美学;生态美学;人与自然 
中图分类号:FU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832(2017)08—0181-01 

1 “人类中心主义”思潮及其所带来的问题 
什么是人类中心主义呢?《韦伯斯特第三次新编国际词典》指 
出,人类中心主义指“第一,人是宇宙的中心;第二,人是一切 事物的尺度;第三,根据人类价值和经验解释或认知世界”。这种 思想在工业革命时期得到快速发展。由于蒸汽机的发明,科技的 进步,大工业的出现,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人类充满了从未有过 的自信,认为完全能够改造、控制并战胜自然。人们为了眼前的 利益,大肆砍伐森林,开发自然资源,杀害动物,毫无忌惮的污 染河流,湖泊,导致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这种人类中心主义 在美学中得到体现。在作为西方古典美学高峰的德国古典美学, 以理性主义作哲学根基,使人类中心主义得到集中的表现。康德 明确地将美归结为“形式”的“合目的性”与“道德的象征”。 自然在审美中几乎消失殆尽,只剩下人的“目的性”与“道德”。 而黑格尔更是完全否定了自然美,将之放到“前美学阶段”,并将 其内涵界定为对人的“朦胧预感”。中国当代的“实践美学”继承 德国古典美学,成为我国当代美学领域人类中心主义的突出代表。 这种美学观以“自然的人化”与“工具本体”作为核心美学观念, 力主人在审美中对于自然的“控制”,从而成为过分张扬人类改造 自然的力量、一味贬低自然地位的典型的人类中心主义的美学理 论形态。 当今社会,在金钱的诱惑下,人类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 伤害,也受到了环境对人类的惩罚。1930年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 区由于二氧化硫和粉尘污染,一周内有近60人死亡,数千人患呼 吸系统疾病;1943年美国洛杉矶市汽车排放的大量尾气在紫外线 照射下产生化学烟雾,使大量居民出现眼睛红肿、流泪、喉痛等, 死亡率大大增加;1952年英国伦敦由于冬季燃煤排放的烟尘和二 氧化硫在浓雾中积聚不散,头两个星期死亡4000人,以后的两个 月内又有8000多人死亡。人们肆意破坏环境,碧水蓝天、山清水 秀的自然变得满目疮痍。 2生态美学的内涵 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环境,大自然理所当然地构成了人 类极其重要的审美对象,人们因此对大自然的美怀有一种特殊的 深厚感情,在文学艺术中反复地加以表达,形成了一个久远的传 统。在蔡仪主编的《美学原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中, 明确地把美的基本形态分为艺术美和现实美,又把现实美分为社 会美和自然美,并且认为,自然美是自然事物的美或自然界的美, 生态美学,是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生态学和美学有机结合而 成的一门新型学科,是把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的生态审美关 系作为研究对象,即从生态学的方向研究美学问题,将生态学的 重要观点吸收到美学之中,从而形成一种崭新的美学理论形态。 生态美学产生于后现代经济与文化背景之下。迄今为止,人 类社会经历了原始部落时代、早期文明的农耕时代、科技理性主 导的现代工业时代,信息产业主导的后现代。所谓后现代在经济 上以信息产业、知识集成为标志。在文化上又分解构与建构两种。 建构的后现代是一种对现代性反思基础之上的超越和建设。对现 代社会的反思是利弊同在。生态美学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主张人 与万物的“平等”。莱切尔・卡逊和阿伦・奈斯认为人与万物都处 于“生物环链”中,都有生存和发展的权利。这就确认了自然的 
主体地位,片面的主体性在这里被交互主体性即主体间性取代。 
3生态美学的影响 
人类社会尤其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对于自然界的 
不合理“改造”、“征服”,使得20世纪以来的人类生存环境遭到 
严重摧残和破坏,自然生态和人类生存环境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 
展的不可回避、迫在眉睫的重大问题,几乎可以说是关系到整个 
人类生死存亡的大问题。生态美学扎根于生态美学和美学研究的 
丰厚土壤中,真正按照美的规律来帮助人们认识和解决生态环境 
问题,减少和克服社会发展带来的矛盾和弊端,指导人们更好地 
去亲近大自然、保护环境、美化生活、净化心灵,促进社会和人 
的全面、健康、持续的发展。在生态美的理论指导下,人们的生 
活品位和文化境界将得以提升,这将从根本上提高人们的生活质 
量和精神境界,达到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高度和谐统一。 
生态美学让我们引发了我们对美的重新思考。美不是人们光 
鲜外表的皮衣,不是砍掉森林后建起的别墅,也不是引发环境污 
染的高科技产品。真正的美是源于自然的最本真的生态美,是彭 
斯在《亚顿河水》中对于苏格兰高原亚顿河流域美好风光的描绘, 
是华兹华斯在《早春抒怀》中对树花丛中洋溢的春天气息的抒写, 
是迪伦・托马斯的《羊齿山》展示的伊甸园般的迷人风情,是 
“天人合一,物我不分”的和谐景象。人与地球、与自然的关系不 
是敌对的、改造与被改造的、役使与被役使的关系,而是一个统 

生命体中须臾不可分离的关系。基于生态的观点,我们相信, 
审美的快乐绝对不仅仅是属于精神的,而是身心整体的贯通和融 
合。如法国人居约所讲:“深深地呼吸,感觉血液怎样通过与空气 
的接触得到净化和整个循环系统怎样呈现出新的活力,这差不多 
是一种真正令人陶醉的快乐,其审美价值是绝不能否定的”。作为 
世界的未来。我们应当承担起保护生态环境的伟大重任。我们应 
当继续发展完善生态美学的理论,并把生态美学应用到实践中, 
倡导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薄景昕.“生态关怀”与“生命关照”——试论当代中国 
生态美学研究的价值及其局限.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2008(6):208—214. 
[2] 蒋孔阳,朱立元.《西方美学通史》第四卷.上海:上海文 
艺出版社,1999年. 
[3] 李泽厚.《美学四讲》.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 
[4] 聂振斌.关于生态美学的思考,2004(1):92—95. 
[5] 瑞狄・卡森.寂静的春天[M].北京:科学出版 
社,1979. 
[6] 朱光潜.《中国现代美学名家文丛・朱光潜卷》.杭州:浙 
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