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贵州新农村建设的困难及对策

贵州新农村建设的困难及对策

缝墨堡 i,I "D X A} 

农村建设的困难tL ̄l"策 莫伟 一、

难点及问题 

1.农业生产条件差,农村经济发展难 贵州省耕地少,质量差,水利设施缺乏,农村 人均基本农田只有0.37亩,占全国平均水平的1/3 左右。全省境内每平方公里承载人口超过220人, 已高于资源适宜承载量,比全国平均水平多80人 以上。石漠化区域已达3.2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 面积的18.44%。农村贫困乡村和贫困人口主要分 布在石山区、深山区、边远山区、高寒山区、地方病 多发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发 展缓慢,成为制约农村全面小康建设进程的重要 因素之一。 2.教育、卫生较落后,人口素质相对低 贵州省近年来文化教育和卫生落后的状况虽 然得到进一步的缓解,但由于基础较差,农村居民 文盲、半文盲比重大,边远贫困地区、少数民族聚 居区缺医少药现象仍普遍存在,导致整体人口素 质低下,是严重制约总体小康进程的重要因素。 3.基础设施薄弱,社会事业发展滞后 由于省内多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小,速 度慢,使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农村居民吃水 难、灌溉难、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用电难、通讯 难等问题仍十分突出。2008年初的雪凝灾害中,全 省各地的农业基础设施因为建设标准不高,抗灾 能力弱,造成较大损坏,有的乡村道路路基被凝冻 后变得非常松软,许多大棚在灾害中垮塌,农民抗 灾自救能力较弱,靠天吃饭的基本情况没有根本 改变。 4.农村居民收入低,提高生活质量难 贵州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排在全国各省(市、 区)最末位置,反映在生活上食品支出比重大,居 住条件差,文化娱乐支出比重小,信息化程度低, 制约着小康建设进程。新阶段有扶贫开发任务的 县(市、区)83个,占全省县级行政县总数的94.3%, 其中,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50个,占县级单位 总数的56.8%;重点贫困乡镇934个,占乡镇总数的 60.9%,其中最贫困的一类乡镇有100个;重点贫困 村13973个,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54.3%,其中最贫 困的一类村5486个。贫困地区基础差、底子薄,经 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是农村小康建设中的最大 难点。 二、对策建议 1.着力抓好农村扶贫开发,加快经济发展 由于受喀斯特地貌特殊的自然条件,开发较 晚的历史原因,先天不足的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影 响,贵州农村无论从经济总量、人均水平、自我发 展能力都在全国处于落后的地位,农村贫困状况 十分突出。如果农村贫困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建 设小康社会就无从谈起。当前,中央提出建设社会 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目标,要抓住机遇,把关心、扶 持贫困群体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基 础性工作来抓,各级党委、政府抓扶贫开发的思想 认识不能淡化,干劲不能放松,领导力量只能加强 不能削弱。各级领导干部也要进一步深化对扶贫 开发重要性的认识,强化扶贫开发在贫困地区社 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切实将扶贫 

(总第309期)■I钉■2OlO年第o8期 .暖 垦 f i f UNnjDANG f)A} 

开发作为全省“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建议各级 党委、政府进一步完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切实 加大扶贫开发工作的目标考核管理力度。 在农民增收突破口的选择上,首先是加大劳 动力非农技能培训力度,使贫困农户家庭成员能 有效转移从业,拓宽增收渠道。自上世纪九十年代 初以来,农民外出从业已逐步成为家庭增收的重 要来源。这一发展势头能否保持下去,关键在于农 村劳动力的技能是否持续得到提高。其次是优先 扶持贫困地区各类经济组织和有条件的农户兴办 食品加工业,疏通农产品流通渠道,实现农产品转 换增值,确保农民增产增收。因此,扶持、引导贫困 地区各类经济组织和有条件的农户进行农产品 精、细、深加工,逐步打出价廉物美、符合大众消费 且具有地方特色的系列粮食、果蔬和肉类制品品 牌进入国内、国际市场,连接好各种产业链,实现 农产品转换升值。再次是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切人 点,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一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和生态环境建设,增强农业生产的防灾、抗灾能 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三是大力发展农村第 二、三产业,快速增加农民非农收入。在增加农村 居民非农收人上,要把鼓励和扶持农民发展家庭 经营中的第二、三产业列为近期抓好农村经济工 作的主要内容;要培育、规范劳务市场,多渠道促 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劳务市场是劳动力供求 双方彼此平等商洽和达成协议的场所,劳动力合 理流动的中转环节。培育、规范劳务市场,对农村 劳动力转移就业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要积 极支持各类经济实体、群众团体和社区组建农村 劳动力输出中介机构。在有条件的地区,重点培育 一批输出人员规模大,集中介、培训、管理、服务、 维权等功能为一体的就业服务中心,为农村劳动 力转移就业提供高效、便捷服务。建立劳务信息网 络,加强输出地与输入地政府间的联系与协作,制 定相关的政策和配套措施,有计划、有重点、有步 骤地向外输出农村劳动力,进一步强化政府的管 理与服务功能。严肃清理、取缔和查处带有欺诈、 拐骗行为的非法中介组织,整顿劳务市场秩序,使 农村外出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不受到侵害。四是 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拓宽农民在省内进城转移 就业空间。城市发展标志着社会的文明与进步,而 农村城镇化,又是实现劳动力转移、有效解决“三 农”问题和农村现代化进程的根本出路。要制定积 极的城镇发展战略,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按照“重 点培育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择优大力发展 小城镇”的发展思路,合理规划全省大中小城市建 设布局,建立合理的市镇体系,最大限度地发挥市 镇功能,强化梯度扩散效应,改变大中城市孤立发 展、缺乏功能城镇产业支撑的状况,强化农村城镇 化产业支撑体系建设。以乡镇企业为主体,农村第 三产业为依托,大力发展小城镇经济,培育主导产 业,扩展小城镇就业机会。从制度上营造有利于乡 镇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合资企业、个体工商 户等非公有经济快速成长的环境,增强城镇经济 发展活力,为农民在省内城镇提供劳务拓展出广 阔的空间。 2.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 取放活方针 许多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都经历过由农业 哺育工业转向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也有一些国 家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一度忽视农业, 造成大量赤贫农民,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这 些国家的经验教训表明,当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 加快、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一定阶段后,如果能够 及时加强农业、支持农业,整个国民经济就会协 调健康持续发展,顺利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反 之,就会造成农业萎缩、农村凋零,城乡和地区差 距扩大,社会矛盾加剧。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 业和农村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但农业基础薄弱、 农村生产力落后、农村社会事业滞后的状况仍未 改变,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农民收 入持续增长、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长效机 制尚未建立。因此,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必 须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摆在重中之重 的位置,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 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 度,逐步缩小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努力消 

2010年第08期■咖(总第309期) 除城乡二元结构。经过3O年改革开放,我国综合 国力大为增强,从总体上看已经进入工业化、城 镇化加快推进的时期,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 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础和实力。 3.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农业基础 要建立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走生态 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一是完善资源产品价格机 制;二是建立健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激励约 束机制;三是建立促进节能减排的财税奖惩机 制,加强节能减排的金融服务;四是建立生态补 偿机制,以财政转移支付等形式向生态区提供生 态补偿;五是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的体制机制,从根本上改变依靠高投入、高消耗、 高污染来支持经济增长的发展道路。要按照全面 协调发展的要求,树立全局观念和长远眼光,建 立促进全面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统筹协调各方 面关系,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性和协调性。 在加强农业基础方面,要着力改变农村基本公共 服务严重不足的状况,把支持和保护农业作为公 共财政的重点,把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纳入公共财 政支出范畴,使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同 沐公共财政阳光。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 体化,着力改变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的状况,坚持 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统一布局、 统一规划、协调建设。应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 建设,加大对农田水利、农业机械化、农业科技创 新的支持力度,加快农村道路、饮水、供电、通信 等建设步伐,并与城市相关设施衔接、互补,实现 城乡共建、城乡联网、城乡共享。要按照逐步实现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推进公共财政向农 村倾斜、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社会事业向农村 延伸、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向农村转移,逐步建立 城乡一体化基础教育体系、科技文化体系、公共 医疗卫生体系、社会保障体系,更好地满足农村 居民物质文化需求。 4.增强农村医疗服务能力,提高农民身体素质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省广大农村生活质 量逐步提高,绝大多数农民朋友的基本生活已经 不成问题。但是,疾病是任何人都无法回避的问 焦 j 弧 { i)r j Al 题,大家最为担忧的就是医疗费用问题。基本医疗 卫生服务关系广大农民幸福安康,必须尽快惠及 全体农民。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 高筹资标准和财政补助水平,坚持大病住院保障 为主、兼顾门诊医疗保障。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 度。坚持政府主导,整合城乡卫生资源,建立健全 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重点办好县级医院 并在每个乡镇办好一所卫生院,支持村卫生室建 设,向农民提供安全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加强农 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定向免费培养培训农村卫 生人才,妥善解决乡村医生补贴,完善城市医师支 援农村制度。坚持预防为主,扩大农村免费公共卫 生服务和免费免疫范围,加大地方病、传染病及人 畜共患病防治力度。加强农村药品配送和监管。积 极发展中医药和民族医药服务。广泛开展爱国卫 生运动,重视健康教育。加强农村妇幼保健,逐步 推行住院分娩补助政策。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 策,推进优生优育,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完善和 落实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有效治理出生人口 性别比偏高问题。 5.加强农村社会管理,解决农村社会问题 农村和谐稳定是农村改革发展的前提和基 础。强化农村社会管理,是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 定的现实需要和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社会主 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展开,特别是中央减免农业 税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等一系列强农 惠农政策的深入实施,农村形势总体上是好的, 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民的思想观念有了很大 转变,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村社会大局持续稳 定。但是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随着农村综合改 革不断深入,新旧体制转换,各种利益矛盾冲突, 农村不稳定的因素也越来越多,农村和谐稳定面 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比如,有的地方因建 设征地、水库移民、资源权属纠纷、环境污染等引 发的矛盾纠纷大量增多,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 有的地方黑恶势力活动仍然比较猖獗,暴力犯 罪、侵财犯罪、坑农害农犯罪频发;有的地方侵害 未成年人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人身财产权利的 问题比较突出;有的地方邪教和利用宗教进行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