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硅烷化处理在镁合金表面防腐中的应用

硅烷化处理在镁合金表面防腐中的应用

乔丽英等:硅烷化处理在镁合金表面防腐中的应用 文章编号:1001—9731(2013)09—1217—04 

硅烷化处理在镁合金表面防腐中的应用 

乔丽英 ,何 聪 ,谈安强 ,况新亮 ,高家诚 

(1.重庆大学国家镁合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400044;2.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重庆400044) 

摘要: 近年来,提高镁合金这一绿色结构工程材料 

的耐蚀性研究成为焦点,而硅烷化处理作为金属防腐 

领域新型的环保、节能、低排放、低成本的处理技术,已 

逐渐应用于镁合金的表面防腐。综述镁合金表面硅烷 

化处理的机理、硅烷膜的制备方法、硅烷膜性能的影响 

因素及改性方法,分析硅烷化处理在镁合金表面防腐 

应用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展望今后主要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镁合金;表面处理;硅烷化处理;耐蚀性 中图分类号: TG178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issn.1001—9731.2013.09.001 

1 引 言 

具有优越性能的镁合金l1 被认为是21世纪最富 

于开发和应用潜力的绿色结构工程材料,而其较差的 

耐蚀性限制了其在工业中的应用。近年来,国内外学 者提出了诸多表面防腐处理技术和方法,其中包括铬 酸盐转化_2]、磷酸盐转化、阳极氧化[3]、稀土转化膜l4] 

等,由于铬酸盐中含有有毒的六价铬离子,磷酸盐和阳 极氧化对环境污染较为严重,已不能适应现代工业对 

环境保护的要求。金属表面硅烷化处理作为一种新型 

环保表面处理方法,具有无毒、无污染、成本低、操作简 

单等特点,极具发展潜力。硅烷既可以作为过渡层,改 

善涂层在金属表面的附着力;也可以作为防腐层,提高 合金表面的耐蚀性[5]。硅烷化处理已在铝合金及钢铁 

材料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l6 ],并已逐渐应用于镁合 

金的表面处理,虽然目前相关报道不多,但其研究已 

引起学者的极大关注。本文着重综述硅烷化处理在镁 合金表面的成膜机理、膜层制备方法、成膜的影响因素 

及改性方法,分析在镁合金应用中存在的不足,并展望 今后主要的研究方向,以期为提高镁合金表面耐蚀性 

能提供借鉴。 

2 金属硅烷化处理的基本原理 

硅烷化处理是基于硅烷分子水解后的硅羟基能与 

金属氧化物反应以及硅烷分子自身缩合形成无机/有 

机膜层。目前,对硅烷在金属表面的成膜机制其中影 响最大的是B.Arkles提出的化学键理论 ,该理论被 认为最接近实际情况。根据硅烷的化学结构,可以分 

为单硅烷和双硅烷。单硅烷的通式为X。Si(CH ) Y, Y是非水解性有机基团,如烷基、苯基等,X是水解性 

基团;双硅烷的通式为X。Si(CH ) SiX。或)(3 Si 

(CH ) Y (CH。) SiX。,Y多为氨基或硫原子链。通 

常认为双硅烷比单硅烷性能好,双硅烷间相互交联形 

成立体结构,密度较大。单硅烷膜更易渗水或透过其 它溶剂[1 。根据化学键理论[1 ,硅烷化处理过程可以 

分为以下步骤:(1)硅烷的水解,与硅相连的一Si—OR 

基水解成一Si—OH;(2)硅醇在基体上吸附,一si—OH 之间脱水缩合形成一Si—O—Si一、一Si一0H与基体 

表面的一OH形成氢键;(3)加热固化过程中伴随脱 

水反应而与基材形成共价键一Si—O—Mg连接。在 

界面上硅烷的硅羟基与基材表面只有一个键合,剩下 两个一si—OH或者与其它硅烷中的一si—OH缩合, 

或者呈游离状态。根据此理论,镁合金表面硅烷膜成 

膜机制示意如图1所示。 该理论是一种理想状态,实际情况硅烷在金属表 

面形成的并不是单分子层,而具有一定的厚度,在实验 

中一般可超过50nm。硅烷不管在固相或液相中,都不 

容易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对金属表面起到了很好的防 护作用。 

3镁合金表面硅烷膜的制备方法 

镁合金表面硅烷膜的制备方法主要有完全浸渍 法口。 和电化学沉积法l1 两种。 

3.1 完全浸渍制备法 

该方法是较为传统的一种制备方法,其工艺过程 

大致为:将试样打磨、除油、水洗、吹干,将硅烷溶液在 乙醇环境中水解一定时问,再用其对试样进行表面处 

理,最后取出吹干与烘干。基体在硅烷溶液中浸渍一 

定时间后,表面膜层厚度不再增加,硅烷膜的性能与浸 渍时间无关。但Arkles等 发现该方法制备的硅 

烷膜存在一定缺点,一般所用到的硅烷处理剂,尽管有 

一部分不带官能团,即有着相当的疏水能力,能够在水 

或电解质溶液中连续浸泡很长时间,但随着时间的推 

移,疏水能力逐渐下降,最终水分能达到硅烷与试样的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10l174);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项目(20100191120014);中央高校 基本科研业务费面上资助项目(CDJZR10130014) 收到初稿日期:2012—09—26 收到修改稿日期:2012 12—30 通讯作者:乔丽英 作者简介:乔丽英(1977一),女,吉林白城人,讲师,博士,从事镁合金材料和生物材料等研究。

 助 材 料 2013年第9期(44)卷 

结合部位,从而腐蚀试样。 

CH30— 卜勺cH3 CH3O—si—ocH3 cH3o_ 卜ocH3 O。CH3 O’CH3 OCH3 水解作用 Ho H _s 卜o.s卜oH H/H ̄O 6H oI H 6H 氢键键合 

季 季 季 

、 、r,, o /o、/0、/o、 } 

H n H A ,、 H HMoJ—— o o,一J——— — [,,含I氧化物I的镁基 l H 

图1 硅烷在镁合金表面成膜过程示意图 

Fig 1 Sketch map of silane film forming process on the magnesium alloys surface 

3.2 电化学沉积制备法 于镁合金与疏水性膜之间的附着力不是很好,虽然前 

该方法是指在电场作用下,在一定的电解质溶液 期的耐蚀性很好,但是由于附着力问题,随时间的推 中由阴极和阳极构成回路,通过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使 移,结合处逐渐开裂,使得防腐失效;虽然亲水基硅烷 

溶液中的离子沉积到阴极或阳极表面而得到所需的镀 与基体结合紧密,但又由于它的亲水性使得电解质溶 

层。其中,镀层可以是薄膜,也可以是涂层。该技术克 液能够进入膜层而与机体接触,导致腐蚀金属 。研 服了传统浸涂工艺对硅烷膜微观结构可控性弱的缺 究表明,成膜前对镁合金试样进行碱处理增加镁基体 

点,通过对电化学参数的调节实现可控,从而在材料表 表面的碱性羟基,能有效解决结合处附着力问题。 

面获得多种功能的膜层。相比于传统的浸渍法,电化4.2 硅烷偶联剂的影响 学沉积法制得的硅烷膜更加致密、均匀,同时硅烷膜与 硅烷偶联剂(简称“硅烷”)的选择是镁合金表面硅 

试样基体的附着力更强,可以更有效提高抗腐蚀性。 烷化处理面临的首要问题,不同类型的硅烷处理效果 

随着电化学沉积技术工艺的逐步成熟而受到学者们的 会有很大差别,从而影响镁合金表面成膜质量及防腐 青睐。Weimin Zhang等 用该方法在铝合金表面沉 效果。硅烷偶联剂可分为亲水性和疏水性两种,其中 

积了两种防护性硅烷膜,结果表明处理后合金的耐蚀 亲水性硅烷水解速度快,易形成大量的硅醇,硅醇交联 

性能得到大幅度提高;通过阻抗谱测试表明,电沉积膜 聚合迅速浑浊,不能在金属表面形成良好的硅烷膜;而 

比传统的浸渍法制得的硅烷膜的欧姆电阻高了3倍 疏水性硅烷溶解时需要大量的有机溶剂(如乙醇、甲醇 多,有效地延长膜寿命。目前电沉积法在铝合金和钢 等)加以辅助溶解,在使用前需要熟化一段时间,如果 

铁上已取得较好效果,对镁合金上的相关研究报道较 熟化不充分,则不能生成硅醇或者生成少量的硅醇,此 少,但基于该工艺的优点,在镁合金上有很好的应用前 时硅烷在合金基材上主要是物理吸附,不能形成化学 

景。 键,硅烷膜与基材结合不牢,不能对合金表面进行有效 4镁合金表面硅烷膜性能的 因素 2o] 

时W 鬈 

4.1 镁合金基体预处理的影响 间对表面成膜质量的影响明显大于硅烷溶液浓度的影 

硅烷膜整个沉积过程中,镁合金的预处理十分重 响。Wang Nan等 胡研究表明,硅烷偶联剂分子结构 要,直接影响硅烷膜的质量。李美等 ]得出以下工艺 的Si一0键数目越多,与合金基材结合的机会就越多, 

基体适于预处理:首先对金属进行有机溶剂清洗,以去 所形成的网状结构覆盖硅烷膜层愈致密,对合金基材 

除在打磨过程中可能沾染的油污和杂质;其次用稀释 的防腐蚀效果越好。Zhang Wei等 副选用BTSPS型 

的工业碱液清洗经过除油的基体,再用纯水浸洗,风干 与H一550型硅烷溶液对AZ31镁合金进行浸渍制得硅 即可。工业碱洗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环,Correal1胡认 烷膜层,结果表明前者对提高镁合金耐蚀性的效果更 

为,采用碱性清洗剂主要是因为镁合金表面有大量碱 加明显。 

性羟基,要保留这些羟基以便与酸性的硅烷羟基反应。4.3硅烷溶液pH值的影响 可见基体表面的羟基为硅烷膜在基体表面的沉积提供 硅烷膜在与镁基体结合之前,需要将硅烷进行水 

了更多的附着点,进而使si—O—Mg结合力更强。由 

解得到硅醇,由于水解产物之间也会发生缩合反应,进 乔丽英等:硅烷化处理在镁合金表面防腐中的应用 而影响沉积,降低成膜质量。影响硅烷缩聚和水解的 

因素中pH值的影响最大。对于不同的硅烷,其水解 

PH值也会有略微差异,主要由硅烷的结构和极性决 

定。图2所示为一种典型硅烷水解和缩聚速率随pH 值的变化图。由图2可知,不论是在酸性条件下还是 

在碱性条件下,硅烷的水解和缩聚速率都很高,而在 

pH值为7左右时则较低。可见,酸性和碱性条件都促 进硅烷水解与缩聚口 。适宜的pH值选取应考虑抑制 

硅烷溶液自身发生缩聚反应,同时使硅烷溶液有合适 

的水解速率。为了调控硅烷的水解与缩聚,使得产物 

中含有更多的硅醇基团,同时又尽量使缩聚保持在较 

低水平,PH值适宜为4~7。 

图2 典型硅烷随pH值变化的水解和缩聚速率曲线 

Fig 2 Hydrolysis and condensation rate curve of typi— 

cal silane with the change of pH value 

4.4 固化温度和固化时间的影响 

固化是金属表面硅烷处理工艺的重要环节,未经 固化处理的硅烷膜几乎没有耐蚀性_2 。硅烷在镁基 

体的表面沉积速度很快,一般沉积0.5~2min就可获 

取厚度适当的膜层,刚经过水解制成的硅烷膜结构疏 

松且含有大量的水分致使耐蚀性极差;研究发现膜层 

在适当的温度下可以加速其内部分子之间的脱水缩 合,使得膜层趋于稳定状态。但处理温度过于高,则可 

能导致膜层内部本身发生交联,影响膜的耐蚀性。通 

常选择固化温度为50~250℃,固化时间为0~ 180min。不同的硅烷,由于结构不同。固化时间与固化 

温度也会有差异。D.Zhul2 则通常选择100。C、2O~ 

30rain作为硅烷膜的固化条件,如对于7一氨丙基三乙 氧基硅烷,一般选择100℃烘烤20min进行固化处理。 

5镁合金表面硅烷化处理改性研究 

硅烷化处理膜已显示了优良的耐蚀性和与基体较 

好的结合能力,但是其膜层厚度较薄,仅有200~ 

300nm,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防腐性能、服役寿命和机械 

性能的提高;与铬酸盐转化膜相比,单纯的硅烷膜也不 具有良好的自我修复能力。为了克服这些问题,有必 

要对硅烷化处理膜进行改性,通过纳米颗粒的掺杂,来 

提高膜层的防腐及机械性能;添加可自动浸出的有机 和无机缓蚀剂来改善其自愈能力;利用转化膜对金属 

防护的协同作用,通过杂化手段,制备复合膜使得膜层 

质量得到提高。 5.1 纳米颗粒的掺杂 

在不损害膜层结构、性能前提下,进一步提高膜层 

的致密度、厚度,以求达到增强膜层耐蚀性目的。同 

时,有些纳米颗粒的掺杂,还可以提高膜层的机械性能 (硬度、强度等)。Vignesh_2 通过在硅烷膜中掺杂5.0 

×1O ~1.5× 的二氧化硅和氧化铝纳米颗粒,提 

高了膜层的硬度和耐蚀性,超过1.5×10 ,硬度虽有 所提高,但是膜孔隙更多,耐蚀性显著下降。 

5.2缓蚀剂的掺杂 

缓蚀剂可分为有机和无机两种,其掺杂是提高耐 蚀性的重要方法。无机缓蚀剂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稀土 元素,Zanotto[2 、Correa等E183在AZ系镁合金试样上 

对硝酸铈改性硅烷膜进行了探索,发现添加铈离子改 变了膜层的形态,引起了硅烷膜厚度和组分的变化;认 

为膜层耐蚀性的增加是由于溶于硅烷中的铈离子使更 

多的硅烷分子交联,致使膜层更致密,阻碍了外界电解 质溶液渗透进入膜层。有机缓蚀剂方面,徐以兵等 

发现,在电解质溶液中加入添加剂(含氨类官能团的化 合物),使硅烷在固化过程中形成抗水解能力很强的化 

学键结构,改善了膜层结构,膜层更加致密,抗腐蚀能 

力得到增强。 5.3硅烷膜与其它膜层杂化处理 

虽然硅烷膜前期的耐蚀性很好,但是由于附着力 和膜厚等问题,随时间推移,结合处逐渐开裂,使得防 

腐失效。学者们对硅烷膜与基体附着力进行研究,H. Wool3。。和Ooij口l_等用微弧氧化工艺处理镁合金试样, 

获得多孔陶瓷质的过渡层,外层用有机功能硅烷密封 

气孔和裂纹;同时发现在含氧化锆和氧化铝纳米粒子 

的电解液中制得的过渡层硬度更高且能增强镁基体与 硅烷膜的附着力。与此同时,学者们还研究了硅烷膜 

与另外有机物的配合使用,无机钝化层(主要为致密氧 化层 。 、钼酸盐层 、稀土盐层[3 )与硅烷膜叠加 

使用。综合双层膜的特点,使制得膜层的耐蚀性能得 

到明显改善。 

6 结 语 

硅烷化处理对于镁合金表面的防腐应用,较之其 

它表面处理技术,体现出了绿色环保等方面的优势,具 有极大的应用和发展潜力。但在实际生产中也存在一 

些问题,如生物活性、自愈能力、膜寿命等,值得业界积 

极探索和深入研究。尤其是对硅烷溶液中加入缓蚀 

剂、纳米掺杂、硅烷膜和其它转化膜结合而成的复合膜 及其自愈性的研究将是硅烷化处理研究的新方向;应 

加强硅烷水解与失效问题、不同硅烷对不同镁合金的 

适用性研究及硅烷化处理技术中添加剂的开发,不断 

完善硅烷化处理技术,实现该技术不断走向工业化。 

此外,镁合金表面的硅烷化处理在医学上的应用尚没 有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前景可观。相信随着硅烷处理 

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镁合金的性能将会得到不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