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绍兴市纺织业发展现状与前景分析
内容提要:
绍兴是全国重要的纺织品生产基地和集散中心,已具备较明显的集聚优势、设备优势、信息优势、市场优势。但是,近几年纺织业内忧外患并存,内有要素、资源、环境等制约,外有国际贸易冲突、市场竞争等压力,使得绍兴纺织界开始真正认识到粗放型扩张、低水平重复建设之后的众多现实问题。绍兴纺织既要做大做专,又要做精做强。
本课题借助于经济普查的完整资料,结合调查走访,对绍兴纺织工业进行一次较系统的盘点,摸清家底,把明脉搏,在此基础上对绍兴纺织业的发展前景进行预测分析,以为绍兴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提供情况、理论、政策等方面的参考。
-2-
绍兴市纺织工业发展现状与前景分析
纺织业[注]是绍兴的传统产业,也是优势产业。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上游的PTA、聚酯、化纤,中游的织造、染整,下游的服装组成的完整产业链。这些内在紧密联系并频繁互动的行业及其所属的企业构成了一个纺织产业集群,成就了绍兴经济二十多年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但进入新世纪以来,日益频繁的贸易摩擦、错纵复杂的要素制约引起了各界人士对绍兴纺织优、劣势的思考和探讨,对绍兴纺织前景的焦虑和研究。在当前,重新审视我市的纺织产业结构布局并实施有效的措施,对继续发挥纺织产业优势,巩固提高其对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贡献份额,构筑绍兴制造业高地,促进全市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绍兴市纺织工业发展的现状
绍兴素有“纺织之乡”的历史传统,自古柯桥一带便有“时闻机杼声,日出万丈绸”的美誉。现代绍兴纺织产业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发展于80年代,崛起于90年代,成熟于21世纪。在二十多年的产业发展中,历经“化纤”革命(上世纪80年代初期)、“市场”革命(1988年)、“体制”革命(1993年)、“无梭化”革命(1995年前后)、“外贸”革命(1998年之后),
[注] 本文中的纺织工业,泛指纺织、服装、化纤及相关产业,具体包括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三大行业。 -3- 五大革命,创造了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的发展奇迹,记载了绍兴纺织不断创新与超越的发展历程。当前,面对纺织产业发展的新形势,绍兴纺织界又悄然掀起一场以创新为特色的产业革命,探寻着一条纺织产业的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之路。绍兴纺织工业发展至今,已具备“六大优势”,但也存在“六大不足”,并逐步向“四大趋势”发展。
(一)六大优势
1.总量规模优势。据第一次经济普查资料表明,2004年底全市共有纺织工业法人单位5397家,从业人员44.70万人,实收资本332.36亿元,资产总额1229亿元;纺织工业个体户共有5.33万户,从业人员18.74万人。纺织工业全年实现增加值299.40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46%,年平均从业人员63.44万人,占全部工业从业人员的53%(详见表一)。我市纺织工业增加值已占全省的四分之一强(26.5%),其中规模以上纺织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近三分之一。
表一 2004年绍兴纺织工业基本情况
总 量 占纺织工业比重(%)
单位数
(个) 从业人员
(万人) 增加值
(亿元) 单位数 从业人员 增加值
纺织工业合计 58698 63.44 299.40 100.0 100.0 100.0
1.企业法人单位 5397 44.71 237.19 9.2 70.5 79.2
#规模以上 1822 37.97 219.17 3.1 59.8 73.2
2.个体经营单位 53301 18.74 62.21 90.8 29.5 20.8
同时,绍兴纺织业还具有较明显的单体规模优势。纺织工业法人单位平均资产达到2277万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全省平均水平的1.7倍。其中以纺织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最具优势,其平均资产规模为全国的1.8和2.2倍,服装制造业平 -4- 均资产规模为全国的1.2倍,但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表二 2004年户均资产规模对比
单位:万元
全国 浙江省 绍兴
纺织工业法人单位 1160 1336 2277
# 纺织业 1239 1276 2226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684 847 796
化学纤维制造业 5636 7874 12489
资料来源:全国、浙江省、绍兴市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2.产业集聚优势。绍兴纺织业的产业集聚具有明显的区块特色,已形成了全国闻名的三个生产基地:一是以绍兴县和绍兴市区为主的全国最大的化纤布生产和销售基地,二是以嵊州为主的全国最大的领带生产基地,三是以诸暨为主的全国最大的袜子生产基地。从区域产品角度上讲,绍兴纺织业已形成“化纤布生产量、领带生产量、袜子生产量、纺织品(布)市场交易量”四个全国第一。在每一区块中,都有与之依托的配图一: 绍兴市纺织工业地域分布情况市区15%绍兴县47%上虞6%嵊州7%新昌2%诸暨23%市区21%绍兴县58%诸暨13%上虞8%市区13%绍兴县50%嵊州8%新昌3%诸暨21%上虞5%市区19%绍兴县17%嵊州8%新昌1%诸暨45%上虞10%①纺织业②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③化学纤维制造业 -5- 套专业市场,尤其是绍兴县,拥有亚洲最大的纺织品专业市场——中国轻纺城,中国轻纺城钱清原料市场则是全国化纤原料交易中心。围绕专业市场形成的区域特色经济,既有规模优势和分工优势,又有趋于成熟的技术优势和销售网络优势。与发达国家和周边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具有低成本优势,与国内中西部地区相比,具有技术、质量和销售渠道的优势。
3.同业竞争优势。产业集聚较大程度地节省了企业交易成本,提高了资金周转速度,加上区域内较严密的深度分工,使得绍兴纺织工业以较高的资金回报率和劳动生产率而屹立市场潮头。服装、化纤业每百元资金实现利税分别达15.34元和7.36元,均高于全省平均的12.50元和6.96元,纺织业接近于全省平均,也达到8.98元。每百元固定资产原值实现利税也普遍高于全省平均,流动资金周转次数与全省平均基本接近。除服装业外,成本费用利润率、劳动生产率处于全省领先(详见表三)。
4.产业体系优势。绍兴纺织业从织造起步,通过向前向后延伸,至今已形成了上游的PTA、聚酯、化纤,中游的织造、染整,下游的服装组成的完整产业链,并向纺织机械、印染原表三 2004年全省、绍兴规模以上纺织工业效益指标
指 标 纺 织 服 装 化 纤
绍兴 全省 绍兴 全省 绍兴 全省
每百元资金实现利税(元) 8.98 8.85 15.34 12.50 7.36 6.96
每百元固定资产原值实现利税(元) 15.25 15.11 35.46 29.26 10.01 10.02
每百元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元) 7.22 6.93 7.68 8.42 5.93 4.87
成本费用利润率(%) 3.96 3.86 4.66 5.41 3.28 2.63
流动资金周转次数(次) 2.13 2.16 2.87 2.14 2.58 2.91
全员劳动生产率(元/人) 57656 46130 32583 34017 175993 118453 -6- 料、绣花等产业延伸,并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市场产销体系。与全国其他地方相比,绍兴纺织业的产业链最完整,并已经表现出明显的竞争优势,区域品牌也远扬在外。但总体上,目前绍兴纺织产业网络“橄榄型”特征明显,强势环节主要集中在中间阶段,前端的石油冶炼和后端的服装服饰相对较弱,纺织机械与技术服务等配套领域则仍需加强。
图二: 绍兴纺织产业链示意图
技术服务 织造机械制造 市场
石油冶炼 聚酯切片抽丝
织造
印染 后整理 化纤
面料 服装
服饰
5.设备技术优势。尤其是1995年前后发起的“无梭化”革命,是绍兴纺织历史上一次脱胎换骨的变革。3年中共淘汰4万多台有梭织机,引进了2万多台无梭织机,使无梭化率达到50%以上,走过了国外需要二三十年才能完成的织机无梭化历程,绍兴的纺织技术装备水平一下子达到90年代中期世界发达国家水平。目前全市已拥有无梭织机3万多台,形成了无梭织机占全国1/6的绝对优势,织造设备的先进性国内外首屈一指。与之相配套的化纤、印染、服装也引进了大量先进设备,进口设备比例接近60%,形成了织造为核心的一条龙专业化生产格局。在产品开发能力上,绍兴纺织业从应用CAD技术入手,广泛采用信息化技术,产品开发从原来“三天出小样,五天上批量,七天进市场”,进一步提升为“三分钟出小样,三天上市场”,大大缩短了产品开发时间。质量档次上,积极 -7- 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原料,开发新产品。从原来的低档次的涤纶布到现在的仿毛、仿丝、仿麻等仿天然织物,逼真度和服用性能大大改观,极大地提高了绍兴纺织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中的竞争力。
6.机制体制优势。1993年,绍兴在全省率先拉开了以股份合作制为主要内容的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序幕,1998年,再次推动以股份制改造为主的乡镇企业“二次改制”,到1999年,全市乡镇企业改制面超过99%,纺织企业基本实现民营化。据经济普查资料显示,2004年纺织工业法人单位实收资本中,国有和集体成份已降到7%以下(详见表四)。据测算,全市纺织工业增加值中,个私经济占到62.4%、外商和港澳台经济占30.1%,而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分别仅占0.7%、6.8%。时间证明,在风云变幻的市场竞争中,这批企业因权责分明,较出色地显示了高效决策和快速应变能力,开始在大浪淘沙中站稳脚跟,甚至傲立行业之巅。
表四: 2004年绍兴市纺织工业实收资本构成情况
总量(亿元) 比重(%)
法人单位实收资本 332.36 100.0
#国家资本 1.56 0.5
集体资本 20.54 6.2
法人资本 89.93 27.1
个人资本 114.48 34.4
港澳台资本 70.48 21.2
外商资本 35.37 10.6
(二)六大不足
1.结构性矛盾突出。从总体上看,纺织产业结构中织造 -8- 部分相对庞大,而服装部分占的比重很小,化纤、印染生产能力相对过剩。织造产品中显示以化纤类为主的单一结构。产业链各环节中,化纤常规产品产能增长较快,而功能性、差别化纤维供应不足,配套原料发展滞后;在衣着、家用和产业用三大纺织产品中,劳动密集的服装加工竞争激烈,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用纺织品仅占3%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30%的水平。近几年,面对原材料成本的大幅上升,绍兴纺织上游受制于化纤原料,下游受制于终端产业,企业微利恶性竞争日益加剧。
2.产业链整合度不高。纺织产业群中,整个生产链缺乏有机的协作,印染产品与服装面料脱节,面料与纺织坯布脱节,纺织坯布与化纤原料脱节,并且化纤、织造、染整等相关行业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新型原料开发不足和印染后整理技术低已成为制约绍兴纺织工业的两大瓶颈。同样的坯布,可能就因为后整理这道工序的差距而相差几个档次。同时绍兴纺织工业还表现出与周边区域的对接不力,与杭州、宁波、温州等庞大的面料需求相脱节。大量企业因在绍兴找不到合适的面料,不无遗憾地舍近求远。不仅如此,本地的服装面料自给率也相当低,名牌服装企业基本上都从外地引进高档面料。
3.产品竞争同质化。绍兴纺织工业拥有一支众多中小企业组成的生产队伍,这些企业自身开发能力和意识弱,加上面料可复制性强,他们对中低档次面料津津乐道,乐此不疲,已形成“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纺织”俨然成为“仿织”,以致产业结构趋同,产品主要以化纤类布料为主,大众产品信息流活跃,尖端产品、前沿产品信息匮乏,精加工、深加工产品少,产品的市场周期越来越短,附加值超低运行。可以说,目前绍兴纺织业的产业集聚还停留在横向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