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济慈诗歌生态自然观解读

济慈诗歌生态自然观解读

济慈诗歌生态自然观解读

耿 宁 徐玉凤

内容提要:在济慈短短的一生中,对人生的意义和对美的强烈追求始终是他生命的主旋律。正是由于这

种积极的人生追求和认真的处世态度,济慈才具有了对自然界的强烈责任感,才能够怀着一颗慈善之心

去关爱自然、赞美自然,不断体悟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以形成他的自然观。回归自然是生态文

学永恒的主题,而回归自然的最高境界是人与自然融为一体。济慈的自然观体现了相容共生的观点。

关键词:济慈 自然 生态 诗歌作者简介:耿宁,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徐玉凤,莱阳农学院外国语学院助

教,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Title:AStudyonKeats’ViewofNatureandEcology

Abstract:Throughouthistragicallyshortlife,Keatspursuesthetruemeaningoflifeandbeauty.Owingto

thispositiveandseriouslifeattitude,hedevelopedastrongresponsibilityforthenaturalworldandcherisheda

lovingheartforthecareandadmirationofnature.Keats’viewofnaturewasformedasaresultofhisever

deepeningunderstandingoftherelationshipbetweenmanandnatureandofitslawofdevelopment.Theper2

manentthemeofecologicalliteratureis“returntonature,”theidealstateofwhichistheunionofmanand

natureasanorganicwhole.ThisconceptcanbefoundinKeats’viewofnature.

Keywords:Keats nature ecology poetry

Authors:GengNingisprofessorofEnglishatSchoolofForeignLanguagesofLiaochengUniversity(Li2

aocheng252000,China),engagedmainlyinBritishandAmericanliteraturestudies.Email:gengning288@

yahoo.com.cn.XuYufengisateachingassistantatFacultyofForeignLanguages,LaiyangAgriculturalCol2

lege(Qingdao266109,China).HerresearchareaisBritishliterature.

一、生态学、生态文学和自然观

生态学这一概念自德国科学家恩斯特・海

克尔于1866年首创以来迄今已有一个多世纪了。

但实际上,生态学作为当代自然科学的一个新的

整体性学科是在20世纪六十年代才突显出来的。

从语义和词源学分析上看,生态学一词是从希腊

字“oikos”派生出来的,它是房子和家的意思。这

里的语言隐意是值得我们认真玩味的。生态学的

“家”是指自然界,这里隐藏着的一个事实,也就

是说,我们一直将我们赖以生存的“房子”和“家”

当成了“征服”和“奴役”的对象!我们知道,工业社会特别是现代后工业社会

那种以科学技术为驱动力的生产发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形成了一种迅猛增长的趋势。这一

方面理所当然地开辟了人类主体改造自然的更

深、更广的层面,客观上造成了人对自然界的“为

所欲为”的实践功能,很自然地形成了“人是自然

界的主人,人能主宰一切”的胜利感。但是另一

方面,人们在自己凌驾于自然之上高大身影中却

看到了一个从“潘多拉魔盒”中潜出的阴影,在人

类技术的车轮滚过的地方,自然环境在恶化,地球

在人口的重压下呻吟……更糟糕的是,人类最后

发现在自然受伤流血之后竟是人类自己在现实中

的严重困境:生态危机在本质上是人类自己的生

存危机。此时,人们才像大梦初醒般地觉悟到自

己挥起的科学技术之剑是在炸毁自己赖以生息的

“房子”和“家”,是人在让自己的母亲流血,是人24世界文学评论类自己差一点造成自己无家可归和自掘坟墓的悲

剧!生态学正是在人类自己造成的人与自然激烈

对抗的悲惨处境中诞生的。

很显然,生态学是一种问题学式的理论反思,是人类主体的一种自我抑制,是人对人所造成的

人与自然尖锐矛盾和由此引发的生态危机的批判

性内省。

生态学的主要观点是系统科学的关联原则,而生态系统原则是以生物圈为核心的生态(包括

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功能性整体。

简单地说,生态学的理论内核就是要求保护这个

关系到人类生死存亡的生态平衡。

在当代自然科学众多的学科中,生态学最富

有独特的时代特征和哲学的整体转换意蕴。它代

表着人类在新的实践水平上对自身生存与外部世

界关系的一种新的十分有意义的内省。因此,生

态学的产生,便迅速向环境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渗

透。于是便产生了生态经济学、生态伦理学、生态

哲学、环境科学、环境法学等,从不同的方面和视

角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变化。而生态文学

(或说生态批评)就是生态学思想不断向文学艺术渗透和转移的结果,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及其变

化的文学式理论反思。

生态文学从20世纪70年代发端并迅速地在

90年代成为文学研究的显学。它是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思想基础、以生态系统整体利益为最高价

值的考察和表现自然与人之关系和寻求生态和社

会根源的文学。

生态文学的基本观点是:1、自然界是一个有

机统一整体,有自己的运动规律和演替方向,自然

万物之间存在普遍的相互联系,都有其存在的价

值和权力,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又不能离开自

然界;2、生态文学研究的是思想内容,是对文学蕴

含的生态思想的发掘、分析和评论;3、回归自然是

生态文学永恒的主题,而回归自然的最高境界是

人与自然融为一体;4、关心自然界,它是一个弥足

可贵,失不再来的所有生命的家园。①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问题,是一个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体展开和不断丰富的

过程,其中人对自然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和对自

然界的改造是基本的方面,它深刻影响人类把握

自然界的方式与水平。

什么是自然(自然界)?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笔者所讲的自然是狭义的自然。指人类社会周围以地球为主体的有限空间及其发展过程。对自然(自然界)的理解和界定,是基于20世纪人类自然科学和社会实践所达到的对自然界的深刻把

握,也是我们分析前人的自然观理论所坚持的基

本立场。所谓自然观,就是人在一定社会历史条

件下对自然界存在状态及变化趋势的自觉意识,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和表述。这种理性表现

包括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一是对人类生存生活

其中的自然界存在状态内部结构及发展动因、规

律的表述,即自然界客观图景的描绘;二是对人与

自然关系的内容和把握方式的自然反思,即如何

从变化中的自然界中理解人和从人出发来理解自

然界。任何一个时代的自然观,都可以从那个时

代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得到解释。

生态学、生态文学、自然观,是三个不同层次、

不同类型的概念。但三者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关

注和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变化。这就使得用

生态批评解读济慈的自然观具有了现实的可能

性。

二、济慈生态自然观的诗性内涵与精神形态

1、自然的美的真谛———“想象中的美即是真”。济慈才华出众,才思敏捷,他在诗歌创作中

高于同时代其他诗人的地方,就是他特别强调

“真美统一”的思想。“美即是真,真即是美———

在这世界这就是你们所知和需知的一切。”②“想

象中的美即真”(144),在济慈看来,诗歌创作必

须尊重客观实际,通过“想象”创造出更好的诗

篇。“想象”是诗歌创作中重要的思维方式,它可

以把空间放大或缩小,把时间延长或缩短,“笼天

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它不同于胡乱的假

想,“想象”发展到极致便是美。“让生翅的幻想,在不断伸展的思想中徜徉”(153)。但“想象”的

翅膀不管放飞多高,在济慈那里手中终有一

线———它是真的,即不能凭空乱想。

济慈在诗歌创作中有三条信念,“我对诗歌

有几条信念,你可从中看出我与他们的立足点距

离有多远。第一,我认为诗的惊人在于一种美妙

的充溢,而不在于稀奇少有———读者被打动是由

于他自己崇高的理想被一语道出,恍如回忆般似

曾相识———第二,诗之妙触切勿止于中途,而应推

向极致,务求令读者心满意足而不仅是敛息屏神

地等待:诗之形象要像读者眼中的太阳那样自然

地升起、运行与下落———先是照耀于中天,后来庄34耿 宁 徐玉凤:济慈诗歌生态自然观解读静肃然而又雍容华贵地降落下去,使读者融入黄

昏时绚烂的霞光之中———不过做诗比议论诗应如

何要难得多———这又把我带到了第三条信念:如

果诗之产生不像枝头生叶那样自然,那它还是不

写出来为妙。不管我能把这些实践到什么地步,当新的景物落入眼帘时,我总禁不住要说出:‘啊,愿缪斯赐予我如火诗情!’”(济慈97-98)

第一条信念表明济慈诗歌反映的内容不是诗人主

观的幻想,而必须是现在存在着或曾经存在过,“恍如回忆般似曾相识”;第二条信念表明,“诗的

形象”不是强加于人,它就在你身边,像“太阳那

样自然地运行”;第三条信念表明“诗的产生”不

是突发奇想或故意造作,而是像“枝头生叶那样

自然”。这三条信念充分体现了济慈诗歌创作的

根本原则:寻求自然中美的真谛,而不是矫揉造

作,为写诗而写诗。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一切美

好的事物都是济慈诗歌创作的源泉。“……所有

这一切都是美好的事物:/从天的边崖源源不断

地涌向人间,/是我们取之不尽的琼浆的源泉”

(济慈186)。济慈曾在信中这样写道:“任何一门艺术的卓越之处都在于具有那种动人的强

劲———它能让一切不尽如人意的东西因贴近美与

真而烟消云散”(济慈58)。济慈诗歌创作中的这

种求真的立场,也就内在地肯定了自然界的客观

性,从而构成了济慈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

诗歌是济慈生命的核心,自然界是他生命的

外壳,他的人生观也对其自然观的形成和确立产

生了重大影响。“我的抱负是为世界做些好事,倘若天假以年,那将体现在我更为成熟的年华中

的作品上———在那之前,我将尽上天赋予我之神

经所能承受的力量,去试攀尽可能高的诗歌峰巅。

对于未来诗歌的朦胧憧憬常令我前额充血———我

仅仅希望自己不要失去对人类事情的全部兴

趣———希望我的那种对来自极高明者的赞扬也不

例外的漠然无动,不要弄糊了我本来可以很清晰

的视野。我想不会———我确信应当怀着对美的渴

求和喜爱来写作,哪怕我每晚的劳作到第二天早

晨便付之一炬,没有任何人看过一眼”(济慈

215)。在济慈短短的一生中,孤苦的身世、傲世的心

灵形成尖锐的矛盾。但他对人生的意义和对美的

强烈追求始终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正是由于这

种积极的人生追求和认真的处世态度,济慈才具

有了对自然界的强烈责任感,才能够怀着一颗慈善之心去关爱自然、赞美自然,不断体悟人与自然

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以形成他的自然观。

2、生于自然,归于自然———“一个名字用水写成的人”。遵照济慈的遗嘱,墓碑上写着:“这

里长眠着一个名字用水写成的人”(144)。济慈

遗言的本意不在于表现他诗人的独特风格,其深

刻的寓意在于他要告诉后人:人是自然界的一个

部分。地球上最多的是水,水是生命之母,生于水

又复归于水。正如弗・卡普拉所说,“我们是自

然界的一部分,而不是在自然界之上”(卡普拉斯

普雷纳克57)。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生存又离不开自

然界,自然界是人和所有生命失不再来的家园。

这是济慈自然观中不可或缺的结论。

在济慈笔下,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小

镇、墓地和夕阳,/浮云、树林和圆山”(160)互相

映衬形成天人一体的生态图画。

沉静无声的大地

覆盖着一层平整的白雪,农夫的靴子正把它踩乱;这时黑夜与中午秘密相见

在黑暗中窃窃私语,……

———会听到

远处唱颂丰收的歌谣;听到收割的谷穗瑟瑟作响,听到可爱的鸟儿在清晨鸣唱(154)

无声的大地、平整的白雪、农夫的靴子、黑夜

和中午私语、丰收的歌谣、瑟瑟作响的谷穗、可爱

鸟儿的鸣唱,相得益彰构成一组优美的交响乐曲。

在济慈的长诗《恩底弥翁》③中有这样一段描

述:

太阳、月亮和天真的羊群

长出披着绿荫的老树和新林;自由自在地生活在绿色王国里的水仙;为自己备好凉荫用以御夏的淙淙清泉;那密密的到处生长着的矮小的树林,在它们中间麝香玫瑰开得多么喜人

(186)

太阳、月亮和羊群,绿荫、老树和新林,水仙、44世界文学评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