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第七章种内与种间关系

(完整版)第七章种内与种间关系


(3)性选择(sexual selection)
• 性选择是由于配偶竞争中生殖成效区别所引起的。在两性 问对于后代投入的差别越大,为接近高投入性别(一般是 雌性)者,低投入性别(一般是雄性)者之间的竞争也就越激 烈;高投入性别者的更加挑剔,必然可从低投入性别者那 里获得更好的出价。简言之,雄性应该是有进攻性的,雌 性应该是挑剔性的。
• 美国生态学家Wilson根据雌雄两性在婚配中这种投入不平 衡性提出:高等动物最常见的婚配制度是一雄多雌制,而一 雄一雌的单配偶制则是由原始的一雄多雌的多配偶制进化 而来的。
• 婚配制度的类型 单配制 多配制 一雄多雌制:海狗 一雌多雄制:矩翅水雉
• 决定动物婚配制度的主要生态因素可能是资源的分布,主 要是食物和营巢地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情况。
植物的最后产量差不多总是一样的。
在高密度情况下,植株之间对光、水、营养物等资源的 竞争十分激烈。在资源有限时,植株的生长率降低,个体变 小。
(2)-3/2自疏法则
随着播种密度的提高,种内竞争不仅影响到植株生长发 育的速度,也影响到植株的存活率。同样在年龄相等的固 着性动物群体中,竞争个体不能逃避,竞争结果典型的也 是使较少量的较大个体存活下来。这一过程叫做自疏(selfthinning)。
• Fisher氏私奔模型(Fisher’s runaway model)认为,雄 性这种诱惑性(epigamic)特征开始被恣意的雌性所选择, 并将继续进化,如果雌性基因对挑选特征(如选大尾的)编 码,雄性也会对该特征(如尾的大小)编码。
极乐鸟(天堂鸟)
(4)植物的性别系统 • 雌雄同花: • 雌雄两类花:玉米,南瓜 • 雌雄异株:银杏
• 美国生态学家T.H.Hamilton(1980)提出了一种假说:营 有性繁殖的物种之间的竞争和捕食者—猎物间相互作用是 使有性繁殖持续保持的重要因素。
• 红皇后效应(Red Queen Effect):病原生物在生存竞争过 程中不断进攻遗传上一致的宿主种群并将其淘汰,而只有 那些具不断交化的、进行有性繁殖的基因型的宿主能存活 下来;宿主的多型又进而使病原体生物同样也进行有性繁 殖、这样才能使病原体生物保持有进攻多变型宿主的能力。
第七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
一、种内关系
• 种内关系(intraspecific relationship) 种间竞争(intraspecific competition) 有些种内关系对某一特定个体来说是不利的, 而对整个种群来说是有利的。
1、密度效应(植物)
(1)最后产量恒值法则(law of constant final yield): 不管初始播种密度如何,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
2、性别生态学(ecology of sex)
(1)两性细胞结合与有性繁殖
• 自体受精和异体受精
• 无性繁殖优越性:①可迅速增殖,占领暂时性新栖息地;
②母体所产的后代都带有母本的整个基因组,因此给下代 复制的基因组是有性繁殖的两倍。
• 有性生殖混合或重组了双亲的基因组,导致产生遗传上易 变的配子,并转而产生遗传上易变的后代。遗传新物质的 产生,使受自然选择作用的种群的遗传变异保持高水平, 使种群在不良环境下至少能保证少数个体生存下来,并获 得繁殖后代的机会。
(2)性比
• 性比通常以种群中雄体对雌体的相对数来表示,如雌雄个 体数相等,性比即为1:1。性比也可以用雄体占种群总数 的比例来表示,如雌雄数相等,其比例为0.5。
• Fisher氏性比理论(Fisher’s sex ratio theory):大多数生 物种群的性比倾向于1:1。这种倾向的进化原因叫做 Fisher性比理论。
• 如果一个性别的个体对母体要求的花费比另一性别更高, 那么雌雄两性的相等投入将导致便宜的性别有更多的后代 数。
• 哺乳类出生时的性比一般雄性偏高,与之相匹配的是雄性 的幼体死亡率高于雌性的。出生时资源分配偏雄,并不意 味着雄性必然获得更多的资源。雄性提高了的死亡率水平, 降低了雄性在出生后所获得母体投入的机会,例如乳汁和 保护,因而减少了母体对雄仔的平均投入水平。
• 性内选择(intrasexual selection)
• 性间选择(intersexual selection)
• 雌体对于这类特征的喜好又是怎样产生的呢?
• 让步赛理论(handicap theory)认为,拥有质量好的大尾 (或其他奢侈的特征),表明拥有者必须有好的基因,而弱 个体不可能忍受这种能量消耗,也加大了奢侈特征者婚配制度是指种群内婚配的种种类型,包括配偶的数目、
配偶持续时间以及对后代的抚育等。
• 雌配子大、雄配子小,所以每次婚配中雌性的投资大于雄 性,加上后代抚育的亲代投入(通常由雌性负担),雌雄繁 殖投资的不平衡性就更明显。
• 雄性通常可多次与雌性交配,每次投资较小,所以雌性较 雄性更加关心交配的成功率,对于交配的选择也较雄性精 细。
• 假如雄比雌少,每个雄体将与多个雌体交配并产出许多后 代,因此雄性适合度将比雌性的高;如果是相反的情况, 雌体数少,那么雌性适合度将超过雄性。由此我们可以预 期,任何性比上的偏离都会被进化所纠正。
• 如果母体偏向于生产性别较少的后代,母体的适合度就比 较高。这就是稀少型有利的例子。Fisher氏性比理论认为, 雌雄两性应该有相等投人,这是稀少型有利的结果。
• 在拥挤的条件下,雌体间的局域资 源竞争很紧张,因而产出雄仔并离 开家区是很有利的,这样可使生殖 成效有更高的提高机遇。
• 在同胞姊妹间存在交配竞争的情况 下,母体如果产同样数量雄仔和雌 仔就会形成浪费,因而性比偏于雌, 这叫做局域交配竞争,该现象在许 多无脊椎动物中出现。
• Hamilton(1967)提出局域交配竞 争理论:即当局域环境母代雌体仅 有1只时,那么局域环境内交配的 就为兄弟和姐妹,在这种情况下母 代雌体倾向于产生更多的雌体,雄 体的数量仅够与雌体交配,近亲繁 殖和局域交配竞争造成子代偏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