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藏族雕塑艺术

藏族雕塑艺术

浅谈藏族雕塑艺术
摘 要:藏传佛教雕塑历史的起源、品类、发展和题材,并阐
明撰写本文的目的和意义:用审美和人性的眼光纵观藏族宗教雕塑
文化的发展脉络,再现宗教雕塑的艺术魅力及历史地位。
关键词:雕塑艺术;发展;藏族;藏传佛教
中图分类号:j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5312(2012)02-0183-01
西藏的雕塑艺术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文化遗址时代,藏族祖
先们就已经能够制作质朴、浑厚、富有力度、造型优美的陶器,并
且纹饰刻画优美、朴素别致、线条粗犷;石器和骨饰磨制细润、造
型精巧。这些早期的艺术品已经凝结了先民们的审美意识,开辟了
藏族雕塑艺术的先河。
由于西藏处于青藏高原独特的地理位置,幅员辽阔、气候多变,
加之其特有的历史因素造就了它强烈而又丰富的民族区域文化,也
可以称之为民族文化,是西部高原地区藏族文化艺术的代表。
自然环境的恶劣和对新事物认识的局限性加之交通的不便利等
因素,使藏族地区很少与外界有所联系,于是,藏族祖先们开始孕
育了自己特有的文化风采,他们相信万物有灵,各种自然物都有魂
灵,崇拜自然神灵、祖先图腾和神灵鬼怪,其次他们为了寻求精神
上的解脱,借助于这种雕塑艺术形式的表达,为自己营造了一个寄
托精神负担的心灵家园,他们用心灵创造,把自己观念中的形象表
现出来,以供养和进行膜拜、祈祷,希望以此感动神灵,得到佑护,
不受伤害,虔诚地寄托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于是藏族
人民的心灵创造促使了最初的造型艺术,雕塑的产生与发展。
藏族的雕塑品类繁多,主要有圆雕和浮雕两种,其雕塑艺术奇
幻、夸张、充满幻想的浪漫主义色彩的表现技法多样,数量浩大,
题材广泛。其中尤以宗教题材类作品更为盛行,公元7世纪初,佛
教艺术随着佛教向西藏大规模传入,对西藏雕塑艺术的发展产生了
深远而又持久的重要影响。佛教寺院的建立为佛像雕塑创作提供了
巨大的需求和创作空间。内容形式也不再简单化一,佛像分为铜佛
像,藏族佛像等。铜佛像是指用铜或青铜铸造,可移动的较小佛造
像。藏族佛像主要多采用金、银、铜、合金、石、泥、玉、木、酥
油花等材料。其中,泥塑、金属雕塑和石刻最为常见,作品数量也
最多,为藏传佛教雕塑的主体。藏族宗教雕塑在技法上除了一般的
铸、雕、提、包、镀、嵌等外,还采用了敲击方法,使做工独特精
细。铸雕技术和民族性格在艺术创造中居主导地位。
早期的雕塑艺术线条粗犷、浑厚,富有力度,这是由于当时生
产力和铸雕技术不高的因素所形成的。在雕塑艺术工艺不繁荣的情
况下,没有精雕细刻,线条就明显粗放有力;藏族的纯朴、粗犷和
不拘小节的性格也十分鲜明的反映在他们的雕塑艺术作品上。随着
藏族宗教雕塑艺术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其艺术风格趋向了细
腻、世俗和绚丽。后期的作品线条流畅清晰,精巧别致,在工艺和
风格上达到了很高境界。
藏传佛教雕塑艺术的形成、发展和繁荣大致经历了4个重要的
历史阶段:
吐蕃时期各种艺术流派并存阶段(公元7世纪初~8世纪中后叶)。
藏传佛教雕塑艺术逐步形成阶段(8世纪中后叶~13世纪)。
藏传佛教雕塑全面成熟阶段(13世纪~15世纪末)。
藏传佛教雕塑的逐渐繁褥和华丽阶段(16世纪以后)。
从松赞干布实行的文化开放政策开始,藏族宗教雕塑经历了一
个吸收中原和印度雕塑艺术精华,与本土艺术相融合的过程,印度
佛教和汉传佛教在吐蕃同吐蕃传统的苯教文化进行不断的交流接
触和碰撞,由于兴佛和兴本势力的均衡,形成了这一阶段佛教和苯
教文化艺术共生并存、各放异彩的局面。在赤松德赞后半期逐步取
得“国教”的地位后,佛教文化在西藏逐步得到弘扬。虽然在朗达
玛时期佛教受到遏制,但经过一个世纪,佛教再一次进入西藏。西
藏传统雕塑与印度佛教雕塑开始出现相互融合的局面。藏传佛教雕
塑艺术逐步形成。随着时间的推移,汉藏艺术双向交流,成为西藏
佛教艺术发展的主流。藏传佛教趋于全面的成熟。尤其是这一时期
的人物造型刻画上,表情刚毅自持,端庄、稳健,注意传达内心情
感,以形写神,神形兼备,充分展示出藏族雕塑家杰出的艺术才华
和固有的民族雕塑传统。随着工艺水平的提高和生产力的不断发
展,藏传佛教雕塑更加精细,注重装饰,精雕细琢工艺和风格达到
了此时的繁褥和华丽阶段。
藏族教雕塑不完全是单纯的雕和塑,它还包括了各种装饰和色
彩的运用。随着藏族雕塑工艺的全面发展,装饰物也纷繁多样,贵
重的玛瑙、翡翠、绿松石等宝物镶嵌在造像上,令其色彩绚烂,雍
容华贵。
藏族艺术家们在塑造这些优美的雕塑时,并没有只把它们当作
抽象的神灵来对待,而是全身心地注入了自己的情感和精神,他们
本民族那种生于广阔天地、天性舒展飞扬的气息也融入了宗教雕塑
之中。藏族人民用心灵创造了宗教雕塑的外象和内蕴的美,用心灵
点燃希望的灯,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参考文献:
[1]新美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