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嵬诗和美人意象

马嵬诗和美人意象

马嵬【其一】【唐】李商隐
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自成灰。

君王若道能倾国,玉辇何由过马嵬。

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东平郡王、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从范阳起兵叛乱。

范阳即幽州,在今河北省,古属燕国、冀州。

“冀马燕犀动地来”即是说此事件。

犀,犀利,指刀剑兵器。

逃难路上,六军威迫唐玄宗下令缢死了“红粉”杨玉环。

公元758年初,玄宗也抑郁而死。

所以说他“自埋红粉自成灰”。

杨贵妃佳人绝色,明皇认为她能“倾国倾城”,以至
放心地“从此君王不早朝”。

果真如此,危难来时只要玉环使个媚眼,就不愁安禄山不“倾马倾人”,也就不必路经马嵬仓皇逃难了。

读长恨辞
蜀道如天夜雨淫,乱铃声里倍沾襟。

当时更有军中死,自是君王不动心。

【注释】①长恨辞,白居易的《长恨歌》②淫,过量,久。

马嵬 [清] 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人教必修二)离骚屈原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忳郁邑余佗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
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步余马於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众女子嫉
妒我长得美貌啊,放出谣言说我行为放荡。

(以美人喻美德)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 (以佩香草喻美德)
《赤壁赋》:“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楚辞《九章》《赤壁赋》第二段有明显继承《楚辞》的痕迹,其中引
用的歌词几乎全部化而来,苏轼绝对不只是从形式上继承屈老先生的笔法,而有更深层次的寓意。

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得不到楚怀王的信任而被流放;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有志不能酬,可见他们的经历和命运是何其相似!
曹植《洛神赋》--“美人”(洛神宓妃)具有隐喻色彩:“襛纤得衷,修短合度”“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靨辅承权”“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神光离合,乍阴乍阳”。

郭沫若“五四”时期的诗作就是以《女神》定名以寄
托情思的。

其中有一首《炉中煤——眷念祖国的情绪》,他把“五四”时期祖国的新面貌比作自己的恋人,“啊,我年轻的女郎 / 我自从重见天光 / 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 燃到了这般摸样”,作者当时在日本,诗中通过“女郎”的比喻,抒发了眷恋祖国的激情。

徐志摩《雪花的快乐》:想变成翩翩的雪花去亲近他的爱人,可以和她玩耍,嬉戏,接近她,融入她的身心。

戴望舒《雨巷》,那位“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美人”有丰富的内涵,并且幻化出千姿百态的美好
形象。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