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 报告称2015年我国失能老年人将达4000万人
来源:人民网 作者:常红 选稿:唐漪薇 东方网3月3日消息: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近日发布《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研究》报告。报告指出,2010年末全国城乡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约3300万,占总体老年人口的19.0%。其中完全失能老年人1080万,占总体老年人口6.23 %。到2015年,即“十二五”期末,我国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将达4000万人。
失能老人数目不断增加 “十二五”末将达4000万人 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剧,失能老人数目不断增加。报告显示,到即“十二五”期末,我国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将达4000万人,比2010年增加700万人,占总体老年人口的19.5%,失能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其中完全失能老年人达1240万人左右,占总体老年人口的6.05%,比2010年增加160万人。
从城乡来看,我国城乡完全失能老年人占老年人的比例,分别为5.0%和6.9%,农村高于城市。从地区来看,东北地区完全老年人失能的比例最高,为8.8%;其次是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分别为7.4%和6.7%;而东部地区完全失能的比例最小,为4.8%。完全失能老年人规模不断增加,农村高于城市,东北地区完全失能老年人比例最大。
城市完全失能老年人中,有照料需求的占77.1%;农村完全失能老人中,有照料需求的占61.8 %。农村完全失能老年人照料需求从2000年到2006年相对上升了51.0%,显著大于城市完全失能老人照料需求相对增长的15.2%。
在社会及非政府组织支持来看,由于二元结构的性质,城乡失能老年人自身的资源禀赋有很大差异。城市中有便利的交通以及公共产品资源丰富方面的优势,因此城市失能老人在寻求社会支持中还会有更多的选择。居家养老服务已经在各城市社区逐步推广,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在为失能老人提供各种社会服务方面,积累了一定的成功经验。农村地区居住分散,传统家庭照料为失能老年人提供的支持单一而且薄弱。传统伦理、熟人关系以及价值交换是农村失能老年人寻求帮助的主要方式。但大多数农村失能老年人,尤其是西北地区农村的失能老年人经济状况不好,缺乏交换的本钱,如果子女再外出打工处境就更为艰难。
资金紧张护理人员缺乏 近一半机构不愿接收失能老人 《2009年民政事业统计报告》显示,全国老年人的收养机构有将近4万家,总床位数为266.2万左右,实际收养老年人的人数为210.9万,其中收养的失能老年人规模约在24万至35万之间,只占全部收养老年人数的17%。
在养老机构收住对象的定位上,近一半的机构表示只接收自理老人或以接收自理老人为主,不收住失能老人。城市中有将近三分之二的养老机构,特别是民办养老机构,对老人入住不以失能作为限制条件;但在农村养老机构中这个比例则降为30.4%,有超过四成以上的农村养老机构明确表示只接收自理老人。 在养老机构的运营管理方面,接受调查的养老机构表示最大困难是资金紧张,包括争取政府资金投入非常困难;其次就是护理方面的困难,包括熟练护工短缺、护理设施设备缺乏等;同时也有相当数量的民办养老机构反映政府的支持政策不到位或者相关制度和规定难以有效执行。
传统家庭支持功能弱化 失能老年人的长期照护问题严重 计划生育政策使得传统家庭照料的人力资源出现匮乏,随着“独生子女”成为家庭主力的时代到来,我国几千年来家庭养老的传统模式将面临巨大的挑战。由于受多元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受家庭规模小型化的现实和发展趋势的影响,不仅空巢家庭老人身边无子女照料,而且大量和子女生活在一起的老年人由于子女工作、生活压力的增大,也很难得到儿女和其他家庭成员的精心照护。加之完全失能老人对长期照料护理有较高的专业化、规范化要求,更使得子女对于承担家庭长期照料护理力不从心,难以为继。
当前,社区、老年人收养机构,非政府组织以及政府构成了完全失能老年人家庭以外的责任主体,但从完全失能老年人的整个社会支持网络来看,他们从家庭以外能够获得的支持是非常有限的。
失能老年人的长期照护仍然是困扰亿万家庭和养老事业发展的严重社会问题。由于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这一主线的缺失,难以完成对于社区、失能老年人的收养机构以及非政府组织的有效整合,城乡以及区域之间的差距难以弥合,社会基本养老服务的均等化也难以实现。
亟需推进养老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 不难看出,完全失能老年人的长期照护问题不仅是老年人个人和家庭的迫切需要,也是一个严峻的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报告认为,积极推进养老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改变单纯依靠国家投入来发展养老事业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借鉴国际社会经验,按照“社会福利社会化”、“养老事业社会办”的发展思路和经办方式,借鉴公有制企业改制、改组的做法和经验,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彻底消除公办养老机构人浮于事、高耗低效的弊端。
但就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而言,单独依靠政府是无法满足失能老年人照料需求的,我们要继续发扬中华民族传统孝道传统,强调家庭对失能老年人照料的重要作用的同时,积极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建立社会化的服务机构和机制,培养专业化的养老服务员、病患护理员,配置必要的设备和器具,明确补贴标准和评估标准,通过社区照顾和家庭病床的开设,解决大多数失能老年人一般性的照护需求。
同时,报告认为,要加快养老服务机构对失能老年人护理服务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各地要通过专门院校培养、在职培训、岗位训练等多种途径,把养老服务人员训练成掌握专业社会工作知识和养护服务技能的专门人才。
文二: 拱墅区城市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料现况调查总结报告 长期照料(Long-term Care,LTC)一般是指为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必须依赖他人照料的失能老年人群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社会交往和临终关怀等综合性服务。在发达国家,长期照料服务体系是其公共服务的重要制度安排。目前我们国家大力推进的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是以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卫生需求为目的,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生服务为一体的,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基层卫生服务。而长期照料中,牵涉到最多的就是医疗保障、康复护理方面的内容,也正是上述两方面服务资源的相对匮乏,制约了长期照料事业的发展。因此研究社区卫生服务在失能老人长期照料服务中的作用,探索社区卫生服务介入城市失能老人长期照料的模式,是非常紧迫和必要的!
目前针对需长期照料服务的失能老人人群的普查尚无,因此非常有必要进行此类调查。本次调查研究是全国首次对市辖区区域内的长期照料失能老人人群进行普查,以掌握该人群的基本情况,对于研究、加强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料服务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研究结果: 1、长期照料失能老人生存现状 年龄以80~89岁年龄段最多,其次为70~79岁年龄段;失能老人的离婚率为2.63%;失能老人文化程度不高;独居比例较高,达33.97%,且随年龄增长,长期照料失能老人独居比例增高;72.63%的失能老人心理倾诉对象是配偶和子女;70.69%的失能老人由自己供养;66.31%的失能老人认为医疗费用是除日常生活以外的主要经济支出。 2、长期照料失能老人的生活和健康满意度 失能老人生活满意度不高,“满意”和“很满意”的仅占12.90%,“一般”的占50.54%;对健康的满意度比对生活的满意度更低,满意和很满意的仅占1.09%,不满意的有52.17%;95.93%的失能老人患有各种慢性病,其中患病率较高的依次有高血压(59.09%)、冠心病(31.10%)、糖尿病(19.50%)、骨关节疾病(19.50%)。 3、长期照料失能老人的服务需求 不能自理生活时首先的求助对象为子女,其次为配偶和保姆;失能的原因主要是疾病、损伤、年老;86.32%的失能老人希望住在家里;长期住院时57.61%的失能老人希望由家人照料;58.95%的失能老人表示能承受的长期照料费用为每月500元以下;94.74%的失能老人有各类医疗保障;失能老人希望提供的社区服务需求主要有家庭康复(65.16%)、定期探访(61.05%)、帮助配药(60.00%)、家庭护理(52.68%)、健康咨询(50.53%),但对社区提供服务的满意度仅为23.16%。
研究结论: 1、中国现阶段长期照料服务严重缺失 全社会防范老年期失能的风险意识淡薄,长期照料服务设施和服务机构发展严重滞后,长期照料服务费用缺乏制度性保障。 2、失能老人长期照料问题非常紧迫 从2030年开始,中国将进入人口老龄化各种矛盾的全面爆发期,失能老年人的迅速增长是其中最难解决的一个问题。 3、城市社区长期照料失能老人慢性病医疗需求巨大,社区卫生服务需尽快介入 本次调查研究中,城市社区长期照料失能老人慢性病患病率高达95.93%,慢性病医疗需求非常大,急切需要系统、连续、综合、便捷、价廉的医疗服务,而社区卫生服务恰好能满足长期照料失能老人的这些医疗需求,因此社区卫生服务作为老百姓家门口的基本医疗服务提供者,应尽快介入城市社区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料服务。 初步建议: 1、加快适合中国国情长期照料服务体系的构建 由于长期照料服务严重缺失、长期照料问题非常紧迫等原因,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长期照料服务体系已迫在眉睫。主要应包括:建立相应的服务、管理和监督机构,负责统筹规划和指导长期照料服务事业的发展;尽快开展政府扶持下的长期照料商业保险;探索建立长期照料社会保险;鼓励社会力量大力兴办为老社会服务机构,为失能老年人提供专业化、规范化的长期照料服务。 2、长期照料服务体系应建立在社区照顾体系之上 应探索社区化家庭养老照料的新模式,即社区照料和居家照料相结合的政策,该模式最先在法国、英国、新西兰等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随后就被许多国家所效仿。这也是联合国《维也纳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联合国老年人原则》和联合国《老龄问题宣言》等所强调和支持的一种老年服务方式。从老年人的角度看, 社区长期照料服务使得老年人可以在自己家中接受服务, 避免了适应新环境的麻烦;从政府的角度看, 这种形式可以提高效率,并且与机构型服务比较, 社区老年服务多由社区内成员参与服务, 不需要很复杂的机构和设施,所需投资较少,成本相对较低, 更重要的是可以促使服务资源配置更合理, 保证资源的投入更具灵活性和针对性,提高服务质量。 3、政府应出台政策,推动与社区卫生服务相结合的长期照料服务体系基本框架的建立 长期照料服务的完善有助于提高整个医疗服务特别是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效率和效果,而长期照料体系的发展也离不开医疗服务尤其是社区卫生服务的有力支持,两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但是,长久以来,医疗服务和社会服务,急性期治疗和医疗康复,住院治疗和院外健康服务似乎被严格分离开来,很难整合到一起。老年人的生理和病理特征往往决定了其需要的不是短暂的急性期住院治疗服务,他们需要的是包含长期照料服务和医疗服务在内,健康与社会服务共存的持续照顾(Continuum of Care)。这种持续照顾模式要求各个服务提供方在提供服务时更趋综合化和灵活性,各类健康服务机构特别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社会机构彼此之间要更紧密协作,为老年人群提供跨专业的服务,建立一个无缝的长期照料系统。 ⑴ 明确长期照料的目标 我们必须明确,长期照料不仅是纯粹的福利体系,它更是一种融非正规照护(Informal Care)和正规照护(Formal Care)为一体,包含健康和社会服务的综合化、全方位的服务体系。这套服务体系不是为了治愈疾病和残障,恢复健康,而是为了增强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生命质量,真正地实现健康老龄化;这套服务体系不是为了解决一部分贫困人群的长期照料问题,而是为了解决整个社会人群的问题;这套服务体系不是为了一时之需,而是为了解决长期需求,甚至是整个生命延续期。 ⑵ 大力发展与社区卫生服务紧密结合的社区长期照料服务体系 社区长期照料服务将成为长期照料服务体系中最核心的内容。长期照料中,牵涉到最多的就是医疗保障、康复护理方面的内容,也正是上述两方面服务资源的相对匮乏,制约了长期照料事业的发展。因此社区卫生服务介入城市失能老人长期照料,是可行和必要的。社区卫生服务介入失能老人长期照料的优势在于:①社区卫生服务秉承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特点是以社区为平台,提供系统、连续、综合的卫生服务,社区居民与医生之间形成近似于熟悉的邻里关系。②由于社区卫生服务除公共卫生服务外,针对的都是常见病、多发病、普通病的治疗和日常健康维护。因此,社区卫生组织使消费者具有一定的选择能力,可以很好的克服医疗市场垄断性以及医生的诱导需求所带来的医疗高消费问题。③社区卫生组织的服务是在服务对象的“家门口”为其提供医疗服务,这对于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具有强大的吸引力。④社区卫生组织通过逐户逐人地建立家庭健康档案和开展定期的诊察,可以基本摸清辖区内居民患病频率以及主要疾病,并可以通过了解个人和家庭特征,分析患病原因,针对性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