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脂肪肝:影像表现

脂肪肝:影像表现



肝门脂肪沉着 超声和CT诊断肝门脂肪沉着时,需要的鉴 别诊断比较多,包括水肿、感染、出血、 淋巴管扩张(54,55),水肿、感染和淋巴 管扩张对称地影响肝门;出血对称性地影 响肝门结构,而且常伴有撕裂或其它损伤。 这些病变均不伴有微脂成份,因此,如果 用化学位移方法,血管周围组织在反相位 信号减低可以作出肝脏脂肪沉着的正确诊 断(Figs 20)。

前言 脂肪肝是腹部断层扫描肝脏常见表现,影像 检查常可作出直接诊断,但肝脏脂肪沉着可 有类似肿瘤、感染、血管性病变的表现,这 常导致误诊、不必要进一步检查及侵入性手 段。为了避免类似错误,影像医生应了解肝 脏脂肪沉着的各种表现,本文讲述了肝脏脂 沉着的病理生理学、组织细胞学、流行病学 及影像表现。作者描述了肝脏脂肪沉着超声、 CT、MR的不同表现,同时讨论了诊断陷井 及怎样鉴别肝脏脂肪沉着与其它肝脏危害更 大的疾病。

以上情形均会导致肝细胞内甘油三脂堆积 从而影响肝细胞脂质代谢,特别是影响自 由脂肪酸代谢途径(1-6),肝脏中央(中 心静脉附近)肝细胞最容易代谢疲劳而较 周边的肝细胞易于发生脂肪堆积(1,7), 这种情况下,中心静脉区域易于发生肝细 胞脂肪变性。进而出现整个肝叶弥漫性相 对均匀的脂肪沉着(7


多灶性脂肪沉着 多灶性脂肪沉着是一种不常见表现,病灶散布在 整个肝内,无特定的位置(Fig 10)(50-52)。 病灶可为圆形或卵圆形,类似结节表现。作出正 确诊断困难,特别是已知患有恶性肿瘤的病例。 这时,化学位移梯度回波序列图像就比CT或超声 诊断可靠。其它,如占位效应、病灶大小随时间 变化不大、病灶增强扫描时强化程度与正常肝实 质相似或低于肝实质。一些病例,脂肪沉着灶有 融合(Fig 11)。多灶性脂肪沉着也可见于一些 肝硬化病人的再生结节中,这就是含脂再生结节。 除此之外,肝内多灶性脂肪沉着发病机理尚不明 确。
超声诊断 正常肝脏回声相当或略高于肾皮质及脾脏,肝内血管清楚显示,肝脏后缘清晰勾勒 (Fig 1)。如果肝脏回声超过肾皮质或脾脏,超声波衰减,肝脏轮廓模糊,肝内结构 显示不清,便可诊断脂肪肝(17-21)。为了避免假阳性,须满足上述两个以上条件, 方可脾脏及血液,肝内血管呈 相对低密度(Fig 2)。如果肝脏CT值低于40Hu (24-26)或肝脏CT值低于脾脏10Hu(17,22, 23)以上,可以诊断脂肪肝。在严重的脂肪肝病 例,肝内血管相对于肝实质呈高密度(17)。也 有人支持其它它标准,Ricci等通过测量肝脾密度 比例,认为比值小于1为脂肪肝的诊断标准(27)。 这组试验也通过平扫CT与脂肪校准的模型来测量 肝脏脂肪成份。 CT增强扫描诊断脂肪肝则不太可靠,因为这时肝 脏与脾脏密度差异与扫描时间及扫描技术有关, 而且正常值及异常值范围有重叠(28,29)。增 强扫描时若肝脏密度绝对值低于40Hu时,可以诊 断脂肪肝,但这个标准限制了敏感性。

MR诊断 化学位移梯度回波成像同像位与反像位图像最常用 于诊断脂肪肝,正常肝实质同相位与反像位信号强 度相似(Fig 3)。如果反像位肝脏信号较同相位减低 (30-33),则可能存在脂肪肝,并且根椐信号减低 的程度还可以定量测量肝脏脂肪。 根椐应用化学脂肪饱和序列,观察肝脏信号强度的 丢失,可以诊断肝脏脂肪沉着,但不如化学位移梯 度回波序列诊断脂肪肝敏感。 在同相位梯度回波图像、T1或T2自旋回波图像上, 信号较正常肝脏高也提示肝脏脂肪沉着,但这种表 现既不敏感也不特异(30-32,35,36)除非测量技 术被精确校准。 MR质子波谱是测量脂肪肝最准确非侵入性方法 (37-39)。但这种方法不生成解剖图像,因此不在 本文的讨论范围。

高危因素及病理生理特点 脂肪肝是指以甘油三脂在肝细胞胞浆内沉 积的一大类疾病,最常见的两种情型是酒 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脂 肪肝是过量饮酒导致,非酒精性脂肪肝与 胰岛素抵抗及其代谢综合征,其它导致肝 脏脂肪沉着的原因有病毒性肝炎和大量服 用某些药物。少见的情况还有饮食和营养 因素及先天性因素(表)。

准确检测和分级 有报到超声检测脂肪肝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 别为60-100%和77-95%(4,17,19),平扫 CT为43-95%和90%(40),化学位移梯度回 波图像为81%和100%(31)。尽管目前处于 发展阶段的MR看来即使在肝脏脂肪成份较 低时都比较可靠,但肝脏脂肪成份低于活体 肝脏重量的30%时,超声、CT、MR诊断脂 肪肝还是不太可靠(19,23)。 目前一些研究改进了CT和MR技术,有望定 量分级脂肪(27,31,34,37)。

脂肪肝流行病学 脂肪肝谱通人群的发病率是15%,在大量饮 酒(>60g每天)的人群中发病率约45%,在 高脂血症(50%)或肥胖(>30kg/m2)人群 约75%,而在肥胖且大量饮酒的人群达95% (4,11-16)。 脂肪肝的影像诊断 肝脏活检组织学分析是诊断脂肪肝的金标 准,但脂肪肝亦可由断层扫描作出诊断。
诊断陷阱 含脂肪原发性肿瘤 肝腺瘤、肝细胞肝癌,还有比较少见的局灶性结样增生都 可以含有微脂成份(56,57)。因此,如果发现病灶内含脂肪 不能排除以上疾病,这就需要结合临床及影像表现(如:
形态结构、占位效应、强化特征等)(Figs 21)。
低密度病灶 CT扫描密度低于40Hu,不能确定肝脏脂肪沉 着。例如:缺血、粘液瘤转移或脓肿可以显 示低密度(58,59)。但是结合临床表现及实 验室检查以及其它CT表现常可作出正确诊断。 必要时可作化学位移梯度回波技术。

包膜下脂肪沉着 在肾衰及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在肾 透析过程中,胰岛素会被加在透析液中, 在加入胰岛素时,肝包膜下肝细胞比其余 部位肝细胞接触更高浓度的胰岛素。由于 胰岛素促进自由脂肪酸转化为甘油三脂, 腹膜腔给胰岛素导致肝包膜下脂肪沉着, 表现为清楚的脂肪结节或肝脏边缘融合的 脂肪沉着区域(49,53)。结合临床病史 和影像表现将有助于脂肪肝的正确诊断。
乏血供性转移瘤和淋巴瘤 与乏血供性转移移瘤和淋巴瘤鉴别比较困难,但根椐临床表 现,及影像特征(如:病灶形态、位置、脂肪成分)常能作 出正确诊断。化学位移梯度回波图像须用来反映病灶内脂肪 含量。
灌注异常 灌注异常可有类似脂肪沉着表现,但它仅出现在增强扫
描动脉及门脉期。平扫及平衡期无此表现(Figs 17-19)。
脂肪肝:影像表现及诊断 陷阱

脂肪沉着是断层扫描肝脏最常见的异常表现。 常见表现包括弥漫性脂肪沉着、弥漫性脂肪 沉着伴部分正常肝、局灶性脂肪沉着,不典 型表现(如:多结节样、血管周围脂肪沉着) 会导致与肿瘤、感染及血管性病变鉴别诊断 困难,特别是在肝脏混杂或不均匀脂肪沉着 时。为了避免误诊以及正确建议进一步检查, 影像医生应熟悉肝脏脂肪沉着的各种表现, 特别是在超声、CT、MRI上的不同表现。另 外,了解其高危因素以及病理生理学、组织 细胞学、流行病学特征有助于避免误诊及制 定进一步检查计划
在很多情况下,脂肪肝可发展到脂肪肝肝炎(伴有炎变、细 胞损害、或纤维化伴脂肪变性)然后发展到肝硬化(7-10)。 然而,由于脂肪肝发展到脂肪肝肝炎不常见,有人提出“两 击”理论,“第一击”是肝细胞内甘油三脂堆积,它使肝细 胞易于遭受“第二击”,但在不发生“第二击”时,病情不 会进行性加重。虽然“第二击”具体情况还不太明确,但它 被认为是进一步加重的细胞损害事件,它促进炎变和细胞损 害,并推进肝脏纤维化及肝硬化的发生。有资料表明,肝细 胞变性与其它疾病,如:病毒性肝炎并存会促进病情进展, 这就支持“两击”理论。 在放射学文献中,肝脏脂肪浸润常用于描述脂肪沉着,尽管 常用,但这个述语是一个误导,因为脂肪浸润的细胞学特点 是肝细胞内游离的甘油三脂滴聚积,而在其它类型细胞中少 见。肝实质脂肪浸润并不发生,而脂肪肝更准确,因此本文 采用了脂肪肝这个述语。 为了分级需要,病理学家视觉估计肝细胞内包含脂滴的部分, 常采用五级分法(0%,1%-5%,6%-33%,34%-66%, ≧67%),没有考虑脂滴的大小。

血管周围脂肪沉着 肝内血管周围脂肪沉着以前已有过描述 (24)。其特征是围绕肝静脉、门静脉、 或两者周围的脂肪晕圈(Fig 12,13)。在扫描 平面与血管平行时,呈轨道状或管状表现, 在扫描平面与血管垂直时,呈环形或圆形。 可靠的诊断依据是反相位病变信号较同相 位明显减低,而且对其围绕的血管无占位 效应。肝内血管周围脂肪沉着的发病机理 尚不清楚。
肝脏脂肪浸润表现 弥漫性脂肪浸润 弥漫性脂肪浸润是肝脏脂肪浸润最常见的类型,肝脏均匀受累,根椐标 准可直接作出诊断(Figs 4-6)

局灶性脂肪浸润和弥漫性脂肪浸润伴局灶性正常肝 局灶性脂肪沉着和弥漫性脂肪沉着伴局灶性正常肝是 比较少见的类型,这时局灶性脂肪沉着灶和局灶性正 常肝有特定的发生部位(例如,镰状韧带或静脉韧带 附近,肝门及胆囊窝)(41-46);机理尚不完全清 楚,但被认为与这些区域有异常静脉引流有关,例如: 异常胃静脉引流(41,44)。有报到肝脏胰岛素瘤转 移灶附近肝脏脂肪沉着,据认为这与局部胰岛素影响 肝细胞甘油三脂合成及循环有关(47-49)。 由于局灶性脂肪沉着和弥漫性脂肪沉着伴局灶性正常 肝可呈类似肿块表现,影像上考虑脂肪浸润灶而不考 虑肿块,理由如下:肝脏局陷性脂肪沉着弥漫性脂肪 沉着伴局灶性正常肝有特征性发生部位,对肝血管和 肝内其它结构没有占位效应,呈地图形而不是圆形或 卵圆形,边界不清楚,增强扫描强化类似或弱于正常 肝实质。受累区域常相对较小,但有时病灶与正常肝 实质可融合成一大片不均质区域(Figs 7-9)。


相关疾病: 肿瘤 血管肿瘤 局灶性正常肝类似强化的肿瘤 如果未作平扫,弥漫性脂肪沉着伴局灶性 正常肝在增强CT扫描图像上类似一富血管 肿瘤。根椐病灶的形态及位置可以作出正 确诊断,诊断仍然困难时用化学位移梯度 回波技术(Figs 16)。

总结 脂肪肝为常见的影像表现,发病率因不同人群而异, 约15-95%。诊断的金标准是组织学活检,但是肝 脏脂肪沉着的诊断可由无创性检查超声、CT或MR 根椐各自标准作出。最常见的类型是弥漫性、相对 均匀的脂肪沉着。少见的表现有局灶性脂肪沉着、 弥漫性脂肪沉着伴局灶性正常肝、多灶性沉着、血 管周围脂肪沉着和包膜下脂肪沉着。这些表现可类 似肿瘤、感染、或血管性病变,导致诊断困难以致 作不必要的进一步检查及侵入性手段。根椐病灶内 脂肪成份、病灶位置、形态、强化情况及占位效应 可以作出正确诊断。化学位移梯度回波图像对发现 病灶内脂肪成份较超声和CT可靠,当诊断困难时 须作MR检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