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基因学新进展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基因学新进展

浸润性导管癌是乳腺癌中最多见的一组肿瘤,在乳腺癌中占

绝大多数,其流行病学特征与乳腺癌总体一致。浸润性导管癌在

40岁以下妇女中少见,但年轻妇女与老年妇女的肿瘤分类比例

是相同的。

1大体病理学

浸润性导管癌肉眼观察无明显特征,肿瘤外形不规则,呈星

状或结节状,边缘尚清楚或边界不清,与周围组织缺乏明显界限。

触之感觉质实或硬,切之有沙砾感。切面通常呈灰白带有黄色

条纹。

2组织病理学

肿瘤形态不一,肿瘤细胞排列呈索状、簇状或小梁状,一些肿

瘤表现为实性或伴有合体细胞浸润,且间质少。部分病例腺样分化明显,在肿瘤细胞团中可见伴有中央腔隙的小管结构。80%以

上的病例可见相关导管癌原位病灶(DCIS),通常为粉刺型,组织

学分级为高级,其他形式也可见。

3组织学分级

目前多采用经Elston和Ellis改良的Bloom-Richardson半定

量组织学分级法,其计量参数包括:(1)腺管数量;(2)核多形性、

异型程度;(3)核分裂象数目。还有以下几种变型:(1)多形性癌;

(2)伴有破骨细胞样巨细胞的癌;(3)伴有绒毛膜癌特征的癌;(4)

伴有黑色素特征的癌;(5)隐匿性乳腺癌,文献报道较少,有研究

得出报道发病率占乳腺癌的0.7%[1]。辅助检查可采用钼靶X射

线,钼靶X射线发现非肿块型病灶的钙化大多为早期乳腺癌[2-3],

所谓临床隐性乳腺癌有50%~60%可根据钙化而作出诊断。因此,

对非肿块型病灶的乳腺钙化灶进行准确活检,能显著提高早期乳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基因学研究新进展

马立平综述,杨成波审校(广河县买家巷中心卫生院,甘肃广河731300)

【关键词】癌,导管,乳腺;基因表达;乳腺肿瘤/病理学;综述

文章编号:1009-5519(2012)18-2801-03中图法分类号:R737.902.2文献标识码:

A现代医药卫生2012年9月30日第28卷第18期JModMedHealth,September30,2012,Vol.28,No.18

腺癌发现率[4]。

4基因学研究与预后

乳腺癌总体遗传学变异同样也在非特殊性导管癌中反映,最

近证实,对此进行分析或解释是困难的。随着肿瘤组织学分级的

级别升高(分化程度降低),其遗传学改变也逐渐累积增加。这一

现象支持非特殊性导管癌和浸润性乳腺癌总体的线性演变模式

假说。最近几组有关与肿瘤组织学类型或非特殊性导管癌分级相

关的特异性遗传变异的研究结果并不支持上述观点,提示乳腺浸

润性导管癌的发生包括一些与遗传因素无关的肿瘤演变途径,与

特殊的乳腺癌包括小叶癌和小管癌相比显示了根本的不同。而

且,最近cDNA微阵列分析证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可依据基因表

达方式分成亚型。

4.1brca1和brca2基因brca1和brca2属于肿瘤抑制基因,

与乳腺癌发病的关系较为密切,brca1突变者40岁以前发生乳

腺癌的概率高达19%。brca1和brca2与同源重组、DNA损伤修

复、胚胎生长、转录调控等均有关。brca1是调控G/M期关键点的

调控因子,是激活Chkl激酶所必需的,而后者对DNA损伤时诱

导G/M期阻滞起重要作用。同时,brca1还间接对细胞周期过程

中G/M期的顺利进行起重要作用。野生型的brca1还能调节前

列腺素的活性、诱导凋亡并且抑制雌激素依赖性转录通路,该通

路与乳腺上皮细胞增生有关,基因突变后抑制作用减弱而致病。

brca2基因正常时位于细胞核内,参与DNA的修复。在细胞

周期扩增期的表达方式与brca1相似。在快速增殖的细胞中,brca

2mRNA的表达明显增多,且表现出细胞周期依赖性,在G0期和

G1早期是低的,在G1/S期分界时达到高峰。brca2对于细胞生长的

调节有着重要作用。与brca1基因突变相关的家族性乳腺癌通常

为浸润性导管癌,但具有髓样癌的特征,核分裂数高,大多数具有

连续的向周围压排性边缘,与散发性乳腺癌相比淋巴细胞浸润明

显。与brca2基因突变相关的家族性乳腺癌也常为浸润性导管癌,

但在其组织学分级中小管结构评分高(小管极少数),大部分肿瘤

有一连续的向周围压排性边缘,与散发性乳腺癌相比核分裂数较

低。brca2蛋白与遗传性乳腺癌的发生具有密切关系,猜测其与双

链DNA损伤修复有关,但具体作用模式与机制仍不清楚。乳腺上

皮中brca1和brca2基因对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作用,

检测此两种基因的表达可协助筛查出乳腺癌高危患者及早期发

现乳腺癌。brca1和brca2基因亦可作为评价乳腺癌生物学特性

和预后的潜在指标[5]。

4.2癌症干细胞(cancerstemcell,CSC)CD44+/CD24与耐药靶标

ABCG2CSC又称癌干细胞、肿瘤干细胞,是指具有干细胞(stem-

cell)性质的癌细胞,具有“自我复制(self-renewal)”以及“多细胞

分化(differentiation)”等能力,有成瘤性、分化潜能及耐药性等特

性。癌干细胞比非癌干细胞具有更高的成瘤潜能。乳腺癌干细胞

具有很强的成瘤性,200个ESA+/CD44+/CD24-/low乳腺癌干细胞

可在非肥胖糖尿病/重症联合免疫缺陷(NOD/SCID)小鼠体内形

成肿瘤;而10000个ESA-/CD44+/CD24-/low乳腺癌非干细胞在相

同时间内未形成肿瘤,同样数量的5000个ESA+/CD44+/CD24-/low

干细胞形成肿瘤的时间要比ESA-/CD44+/CD24-/low非干细胞早

2~3周。Bcrp1/ABCG2是目前研究常用的癌干细胞耐药靶标。研

究发现,CD44+/CD24-细胞表达并非乳腺癌组织特异性,其与CD44

表达呈正相关,ABCG2阴性患者无瘤生存期长,CD24高表达易

复发[6]。

4.3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与乳腺病变细胞核形态定量从细胞形态结构来说,乳腺癌细胞一般比相应的正常乳腺

细胞大,形态不一,有时出现体积很大的“瘤巨细胞”,细胞核体积

增大,形态不一,并可出现巨核、双核、多核或异形核,胞质的质和

量也与正常乳腺细胞有所差别,癌细胞蛋白质、核酸等的合成代

谢异常旺盛,相反其分解代谢则显著降低,用自动图像分析仪形

态可研究癌细胞定量和细胞核DNA含量。ER为乳腺癌组织雌激

素受体,PR为乳腺癌组织孕激素受体。ER、PR均阳性的乳腺癌,

一般肿瘤分化较好,病情发展较慢,恶性程度低,治疗有效率高,

复发少;而ER、PR均阴性的乳腺癌,一般肿瘤分化较差,侵袭性

强,病情发展较快,恶性程度高,通常易伴有淋巴结转移。即使

ER、PR中只有一项阳性的患者,其预后也好于ER、PR均阴性的

患者。良、恶性乳腺病变细胞核形态定量差异显著,对鉴别诊断有

实用价值。ER和PR的表达结合细胞核形态学测量结果对治疗

和预后的评估有意义[7]。

4.4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抗转移癌基因(nm23)MMP-2

属于MMPs家族,几乎能降解细胞外基质(ECM)中的各种蛋白成

分,破坏肿瘤细胞侵袭的组织学屏障,在肿瘤侵袭转移中起关键

性作用,从而在肿瘤浸润转移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被认为是

该过程中主要的蛋白水解酶。Ⅳ型胶原酶为其中重要的一类,它

包含一种非糖化,相对分子质量为72kD,被称为MMP-2。当前对

MMP-2、MMP-9的研究较深入。活化的MMP-2定位于细胞穿透

基质的突出部位,估计其在酶解细胞间基质成分及基底膜的主要

成分Ⅳ型胶原中有“钻头”的作用。nm23又称为抗转移癌基因,是

一种抑癌基因,有2个亚型:nm23H1和nm23H2,二者有88%同

源性,nm23H1与乳腺癌的预后关系更密切。nm23蛋白通过影响

G蛋白的信号传递而发挥负向调节作用,从而抑制肿瘤转移,与

转移潜能有关的是nm23二磷酸核苷激酶(NDPK)的表达水平而

不是NDPK的活性。

nm23是独立预后指标,其表达与年龄、肿瘤大小、ER、PR和

C-erbB-2(HER-2)无关,与淋巴结转移状况、组织学分型、分级及

临床分期均有显著关系,nm23高表达者的预后明显好于低表达

者。通过检测nm23可以把腋淋巴结阳性患者中可能发生远处转

移和腋淋巴结阴性患者中有潜在高转移倾向的病例筛选出来,进

行相应的预防性治疗,从而提高治疗效果。MMP-2过表达及nm23

表达缺失可能是乳腺组织恶性转变以及乳腺癌发生浸润转移的

重要生物学标志,联合检测MMP-2和nm23对预测乳腺癌的浸

润转移有重要意义[8]。

4.5HER-2基因HER-2位于人类第17号染色体长臂

(17q21),编码细胞膜磷酸糖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185×103,也是

一类原癌基因。多种恶性肿瘤细胞表达HER-2癌基因蛋白,可调

节细胞生长、生存、分化等过程,其表达对肿瘤侵袭、转移有促进

作用[9]。胞质HER-2的高表达与患者的临床指标大多无关,而仅

与浸润层次有关;随着浸润层次的加深其表达逐渐上调,提示细

胞膜的HER-2是HER-2传递细胞增殖信号的主要功能形式。这

与Essapen等[10]及Half等[11]的报道一致。在乳腺癌治疗中,单克隆

抗体帕妥珠单抗,即HER-2二聚体作用抑制剂有明显抗肿瘤作

用。Pohl等[12]发现,在体内或体外的人类癌细胞中,帕妥珠单抗有

一定抗肿瘤效应,特别是合用厄洛替尼时效应加强。靶向HER-2

启动子的治疗策略,现已发现某些病毒相关蛋白能够抑制HER-2

启动子的活性,如多瘤病毒增强子激活因子3(PEA3)、5型腺病

毒早期区1A(E1A)等。Ⅰ期临床试验显示,基因前药物激活治疗

(GPAT)策略是安全有效的。已经有针对第三者的分子靶向治疗

药物进入临床验证。单克隆抗体曲妥珠单抗已在HER-2过表达·280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