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语言阅读过程中词汇附带习得认知机制探析

第二语言阅读过程中词汇附带习得认知机制探析

2010年3月 第3l卷第2期 外语教学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Mar.2010 

Vo1.3l No.2 

第二语言阅读过程中词汇附带习得认知机制探析 王改燕 (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陕西西安710128) 摘要:附带学习(incidentallearning)与有意学习(intentionallearning),隐性学习(implicitlearning)与显性学习(explic- itlearning)是研究第二语言学习过程的文献中常用的两组概念。本文作者发现在有关二语词汇习得的文献中,附带 学习往往被看作是隐性学习,有意学习则被看作显性学习,因而“附带学习”和“隐性学习”、“有意学习”和“显性学 习”常常会不被区分地加以运用。这两组概念使用上的混乱反映了我们对第二语言阅读中词jr-习得过程认识的不足。 本文的目的旨在通过回答“第二语言阅读过程中词;r-附带学习是否就是隐性学习”这一问题,对这两组概念进行梳 理、区分,以解析第二语言阅读中词;r-附带习得过程的认知机制。 关键词:二语阅读;词汇习得;附带/有意学习;隐性/显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544(2010)02-0049-05 Abstract:Incidental learning intentional learning and implicit acquisition explicit acquisition ale two sets of concepts.fre— quently appearing in literature concerning L2 learning process.It is f0und that many authors in their writings do not distinguish “incidental learning”from“implicit learning”and“intentional learning’’from“explicit learning”.The confusion has caused misunderstandings among researchers and readers and influenced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2 learning process.The purpose of the present paper is to clarify the confusing concepts through explmning the cognitive mechanism of vocabulary acquisition in L2 reading process. Key words:L2 reading;vocabulary acquisition;incidental/intentional learning;implicit/explicit learning 

引言 人们普遍认为学习第二语言词汇有两种方法:有意学 习(intentional learning)和附带学习(incidental learning)。 词汇的“有意学习”,顾名思义,就是以词汇学习为主要目的 而进行的学习活动,如通过背记词汇表或做词汇练习等方 法有计划、有目的地掌握词汇知识;关于词汇“附带习得”, 学界争议很大,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笼统地讲指“在听、 说、读、写的过程中获得一些词汇知识”(Schimdt 1994),但 是“在二语/夕 语教学领域,“词汇附带学习”主要指作为阅 读过程副产品的词汇学习(Laufer&Hulstijn 2001)。因为阅 读是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最常见的获得词汇输入的途径, 大部分学者认为除了最初的几千个常用词语需要刻意学习 外,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词汇量中有相当大的比例是作为阅 读过程的附带产品获得的(Nagy,Anderson&Hermann 1985;Nation 2001)。词汇知识和阅读理解相互影响、相互 制约,词汇知识被认为是影响第二语言阅读理解的主要因 素,而对文章的理解有助于词汇知识的增长(Hulstijn 2O03: 349-360)。 由于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词汇知识的重要性和阅读的 普遍眭,阅读过程中“附带习得词汇”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的中心课题之一。然而我们发现在有关文献中,两组概 念一“附带学习与有意学习(incidental VS intentional learn- ing)”与“隐性学习与显性学习(implicit VS explicit)”一使用 时常不被区分,很多人把词汇的“附带学习”等同于“隐性学 习”,而“有意学习”被认为就是“显性学习”。这混淆影响 了人们对第二语言阅读过程中词汇附带学习过程的正确认 识,因此区分这两组概念有助于我们认识阅读过程中词汇 附带习得的认知机制、了解词汇附带习得的规律,从而提高 第二语言词汇教学的效率。 

二、概念区分 1.附带学习和有意学习 “附带学习”和“有意学习” 的概念最早起源于行为主义教学法。加世纪早期的美国心 理学家James,Dewey,Watson,和Thomdike等人认为 (Laufer&Hulstijn 2001)学习的过程就是刺激(stumuli—S) 和反映(response—R)的过程。如一个中国学生听到一个英 语单词computer能马上明白它的汉语意思是“电脑”,说明 已经 k口m'pjut[]/这个发音(刺激)和词义“电脑”(反 应)之间建立起了联系。在建立这种刺激一反应联系的学 习过程中,学习者的学习意愿,即是否有意去学习,起着决 定作用(Postman 1964:146-201),有的知识是有意学到的, 而有的知识是无意学到的,因而就有了“有意学习”和“无意 学习”之分。“无意学习”后来被“附带学习”一词所取代。 49. 大概在1940年到1965年的加多年的时间中,第二语言习 得研究领域的学者们判断有意学习和附带学习的标准往往 是学生是否事先被告知某学习活动结束后有检测某语言点 掌握情况的测试,也就是说学习的目的性和有准备性是区 分有意学习和附带学习的主要特征,针对测试内容有目的 的学习被认为是有意学习,不针对测试的学习则是附带学 习。“附带学习”和“有意学习”因此成为第二语言教学法的 概念。 2.隐性学习和显性学习 “隐性学习”和“显性学习” 的概念则源于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家研究隐性/显性 学习过程的目的是为了揭示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信息储存 及信息提取的大脑认知机制。不同学者所下的定义不尽相 同。 Arthor Reber是研究隐性学习机制的鼻祖,他认为隐/ 显性学习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是否意识到所学的语言结 构”。他(1976)给隐性学习下的定义是“由于多次接触某语 言特征而对其有所领悟的原始认知过程”,与之相对应的显 性学习过程则是通过特定的口诀、教学活动、学习策略等手 段来有针对陆地掌握某语言特征的过程。 Hayes和Broadbent的定义(1988)较为具体,他们认为 “隐『生学习就是对某一语境中的各种信息不加选择地、被动 地吸收”,显性学习则是有选择地、主动地吸收信息。 DeKeyser的定义(2ttr3:679-714)最为简单明了,“隐性 学习就是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学什么,显性学习则相反”。 总结以上定义,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隐性学习在认 知心理学中的定义几乎等同于“智力”(intelligence)、“悟 性”,学者们普遍倾向于把“有无意识”作为区分隐I生学习和 显性学习的关键。 三、“附带/有意学习”与“显/隐性学习”两组概念的联 系及混乱的原因 通过以上的概念区分,如果我们简单地得出这样的结 论: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法领域的概念,“附带学习”和“有意 学习”区分的标准是“是否有目的”;作为认知心理学领域的 概念,“显性学习”和“隐性学习”区分的标准是“是否有意 识”,这两组概念的差异似乎一目了然。然而,要想进一步 了解附带/有意学习与显/隐性学习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很 难回答的一个问题是:在有目的的学习活动中是否既可以 有有意识的学习活动也可以有无意识的学习活动?在附带 性学习活动中是否同样可以有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两种学 习活动?即附带学习在多大程度上是隐性,在多大程度上 是显性的? 事实上,在第二语言教学法领域,附带/有意学习与显/ 隐性学习的关系一直很模糊。如Laufer&Hulstijn(21301)认 为“隐陛学习”就是“不需要被教的”、“无意识的”学习活 动,同时又强调隐性词汇学习过程中同样需要学习者对词 形及词义加以注意(有意学习)。据此观点,隐性学习中也 50· 会存在有意学习的成分,一方面隐眭学习是无意识的,对可 能学到的东西无意识;另一方面又需要注意某些细节,否则 就不能学到任何东西。这种情况下的“意识”和“注意”在多 大程度上有关系,至今没有明确的答案。 事实上,“附带/有意学习”“显/隐性学习”这些概念方 面的混淆似乎主要源于对“意识”一词的不同理解。Rieder (2004)总结发现在第二语言习得领域“意识”一词是个很宽 泛的概念,至少可以有五种解释:1)意识就是目的性(put- pose);2)意识是就注意到(notice);3)意识就是注意力(at. tention);4)意识就是学习(study);5)意识就是控制(con. tro1)。因此,如果我们以“有无意识”为标准划分学习,就产 生五种不同的可能:有附带学习和有意学习(意识就是目的 性);有集中注意的学习和分散注意的学习(意识是就注意 到);6-注意力在线的学习和注意力离线的学习(意识就是 注意力);有显性学习和隐性学习之分(意识就是学习);有 隐l生记 和显性记忆之分(意识就是控制)。 Schn ̄dt(1994)在其“注意”理论中指出“注意”和“意 识”是相互关联但不同的两种现象,“注意”是到达“意识” 的途径,注意是一切学习的先决条件,注意具有主观性,如 注意力(attention)是学习者的主观努力,注意到(notice)是 主观努力的结果。在对意识的认识中,忽视学习者的主观 努力似乎是造成混乱的根本原因。例如阅读过程中的词汇 附带习得通常被认为是隐性的、无意识的(Krashen 1989)。 这种观点忽略了一个事实,即学习者都是积极的、会使用策 略的信息加工者,附带性学习可以包含显性的(有意识的) 认知过程,显性程度可以根据学习目的的不同而变化,如把 文章理解作为词汇学习途径的阅读不同于以文章理解为目 的的阅读。附带性学习中的隐性学习可以是注意到刺激物 (生词)但没有有意识地去加工的认知过程。 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如果我们以“有无目的性”区 分有意学习和附带学习,“有无意识”区分显性学习和隐形 学习,根据学习者的不同主观努力程度,阅读过程中词汇附 带习得既可以是显性学习过程(没有目的性,注意到,有意 识地加工)也可以是隐I生学习过程(没有目的性,注意到,没 有有意识地加工)。词汇附带习得与显/隐陛学习之间的关 系可如下图所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