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延安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浅析延安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浅析延安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浅析延安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一、延安概述
延安,位于陕西省北部黄土高原中部,共辖1区12县,总面积约3.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27万,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

延安东临黄河,与山西相临,西面与甘肃接壤。

延安是中国革命圣地,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

党中央和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生活战斗了十三个春秋,领导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培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是全国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

现存革命旧居140多处,如中共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所在地——王家坪(现王家坪革命纪念馆)、以及宝塔山、枣园革命旧址、杨家岭等地。

轩辕黄帝陵是全国第一号古墓葬,是海内外华夏儿女寻根祭祖之地。

延安土地广阔,人均土地面积27亩,土层深厚,光照充足,苹果、红枣、小杂粮等农产品品质优良,是世界最佳苹果优生区。

延安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石油储量14 亿吨,煤炭115亿吨,天然气2000多亿立方米,紫砂陶土5000多万吨,是国家重要的能源接续地。

延安有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境内有历史遗迹5808处,革命纪念地445处,珍藏文物近7万件,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

目前可供游览的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7处,年接待中外游客70万人次。

近年来,大力开发旅游业,恢复了摘星楼、烽火台、摩崖石刻等50多处景点黄河壶口瀑布、乾坤湾等驰名中外,陕北民歌、安塞腰鼓、剪纸等
民间艺术久负盛名,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二、延安经济现状
截止2010年延安“十一五”规划完成后,延安市共完成生产总值885.4亿元,增长13.6%;地方财政收入105.2亿元,增长16.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24.5亿元,增长3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880元,增长17.5%;农民人均纯收入5173元,增长2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0.6亿元,增长18.4%。

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等主要指标均比"十五"末翻了一番多。

7个县区先后跻身西部百强,6个县跨入陕西十强。

主导产业迅速壮大,规模效益不断提升。

原油产量由1059万吨增加到1602万吨,加工量突破1000万吨。

煤炭产量由1069万吨增加到2560万吨。

石油炼化、煤焦化、天然气液化等一批能源加工转化项目正在建设。

苹果面积由191万亩增加到300万亩,产量达到221.5万吨。

红枣、核桃、花椒等干果面积达到96万亩。

设施蔬菜发展到16.4万亩,其中日光温室9.6万亩。

猪、牛、羊、禽等规模化养殖快速发展。

旅游人数由509万增加到1451万人次,综合收入由20.3亿元增加到76.5亿元。

黄帝陵被评为国家首批5A级景区,"洛川苹果"、"延长(石油)"被授予中国驰名商标。

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实现新突破。

五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35亿元,是"十五"的4倍。

青兰高速延安段、包西铁路复线、火车新站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南沟门水利枢纽、机场迁建、延志吴高速公路等项目建设加快。

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22公里,实现了县县通二级路、乡镇通油路、行政村通公路。

县城全部用上天然气,11个县城
垃圾和污水处理厂建成投用,全面完成了减排任务。

实现了农村人畜安全饮水、户户通电、广播电视和电话村村通。

完成造林350.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6.6%。

三、延安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目标
全市"十二五"发展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用延安精神建设延安,紧紧抓住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省委、省政府支持延安率先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以科学发展、富民强市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实施能源化工强市、绿色产业富民、红色旅游兴业"三大战略",全力打造"六大基地",努力建设富裕、生态、和谐新延安,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基本目标是:实现"一个突破、两个提升、三个翻番、一个跨越",即城乡统筹发展取得新突破,社会民生事业和生态环境保护得到新提升,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翻一番,建设富裕、生态、和谐新延安实现新跨越。

"十二五"末生产总值力争突破2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3万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地区水平。

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10亿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5万元、力争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万元、力争1.5万元,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走在全省前列。

四、延安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三大产业结构不合理。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煤、石油资源的开采,延安经济也随之快速发展,但是,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
总有一天会枯竭,为了使延安能够更好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摆脱资源枯竭对产业衰退的影响,选择后续产业是延安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延安市产业发展现状08、09、10年三次产业结构比分别为7.3:80.7:12;7.7∶70.5∶21.8;8.0∶71.8∶20.2。

单从数据看第二产业远高于一、三产业,第三产业略高于第一产业。

这样的产业结构看似像西方国家的工业化中期,其实与其有很大不同。

西方国家产业结构按照由低级向高级的规律变化,主导产业由第一产业逐渐向第二、三产业变化。

延安市二、三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并不是以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为支持,产业间相互封闭,互相割据。

(二)工业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

2009年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如下图:
2010年按工业内行业产值分见下表:
表1:2010延安市工业内行业产值表
产值(亿元)同比增长(%)煤炭工业126.24 32.9
石油工业1021.63 28.0
电力工业27.74 15.9
烟草业24.27 8.8
其他工业25.28 5.6
由以上图表可知能源工业占工业产值的绝大部分,而其他工业产值较小。

2010年重工业完成产值1195.1亿元,增长27.7%;轻工业完成产值30.06亿元,增长7.5%,轻重比例也存在失衡问题。

(三)金融投资环境不完善,信用体系不完备。

延安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能源工业,因此对于大型能源企业有所偏向,对于其他工业企业或中小型企业则不是很重视。

一项涉及延安12县1区近50家企业的调查显示企业的主要融资来源还是依靠自有资金,企业投资人若自有资金不足,在不能获得银行信贷的情况下就要诉诸于民间信贷或亲友借款。

延安各地的民间资本市场相当活跃,绝大多数中小企业都有民间借贷的经历,民间借贷的成本非常高,其贷款利率在 1.5 分,即年利率18%,若通过中间人介绍,则月利率通常在2分左右,即年利率高达24%。

上述企业中有43家企业的融资来源中没有政府投资,至少说明民间借贷在当地企业建设发展中的重要性,而政府与正式金融机构在这方面的作用甚少。

五、延安经济发展问题解决对策
(一)建立健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的长效机制。

1、建立政府、银行、企业之间信息交流平台,积极疏通银企信息交流渠道,政府参与推动专题洽谈会、推荐会等良性互动活动的举行。

2、对在金融环境建设中做出贡献的地区、部门和企业等进行奖励,并对破坏金融生态环境单位或个人追究责任,并对情节严重者严肃处理。

3、完善金融机构自身信贷体系,简化信贷流程。

根据不同贷款主体的需求,开展不同业务品种的金融服务,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4、完善市场体系,构建公平的中介市场环境。

加强市场监管,严格执行中介服务从业标准,加强资格审查,对中介服务市场整顿规范,坚决打击虚假中介行为,积极引进具有高资质的中介服务机构。

(二)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加大农业主导产业投入,健全农业服务体系,积极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因地制宜发展红枣、核桃、花椒等区域性特色产业。

大力发展以旅游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

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拓展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的增长点。

突出"民族圣地·红色延安"主题,深入挖掘革命历史、黄土风情文化内涵,加强革命纪念地保护、旅游景区开发和配套设施建设,打造精品景区和旅游线路,提升红色旅游,拓展黄河黄土风情文化旅游,开发绿色生态旅游。

(三)大力扶持非能源工业发展。

继续支持卷烟、机械加工、汽车装配、制药等工业。

在改善金融环境的同时大力引进外地资本或扶持本地资本,建立工业园,做大做强对特色农副产品的加工产业。

加快县域工业集中区建设,健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重点在土地收储、资金筹措、项目引进上寻求突破,积极推动新增工业项目向集中区聚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