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解读张炜小说中“野地”意象

解读张炜小说中“野地”意象

解读张炜小说中的“野地”意象摘要:在张炜的作品中,“野地”意象几乎灌注融会在一系列故事里,并且包容万象。

本文通过解读张炜小说中的“野地”意象,剖析作家“野地”意象所展示出来的基本结构,反映出其精神内核,使情、理、景能够达到和谐的统一,梳理出艺术特质所表现的象征、诗意的渲染、质朴的叙述。

关键词:艺术;象征;结构;“野地”意象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在中国当代文坛上,张炜是一位有着强烈个性气质的著名作家,他的作品始终充满对大自然热烈的爱,他运用个性化的写作方式,将内心深处的“野地”融入到作品中,描绘出独具特色、深刻感人的自然群像。

他向往着广袤的“野地”,这让他构建的每个自由生命体都拥有独立的生命尊严,为人类喧嚣浮华的心灵标注一片纯净蔚蓝的天空,旨在构建人类最美好的精神家园。

一张炜构建的“野地”意象“野地”被认作是大自然的荒野、土地、河流、山川和田园,它包括了生长在其中的所有动植物和人类。

在张炜的作品中,大自然的“野地”意象经常出现,它包括了土壤、水和空气以及生长于土地上和河流中的动植物。

张炜喜欢把自己当成“大地之子”或是“尘世守夜人”,他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野地”意象蕴含在他的作品中,使有血有肉的生态意象真实可感,得到了最生动直观的表现,倾注了作家内心的赞美与感悟,并以“野地”为基础和依托,寓意了很多浓厚的哲理与感情色彩的意象,表达了作家对大地的一种尊重和敬畏,体现了作家积极的生态主张与意蕴。

1 河意象河是所有生命的源泉,它是土地的血脉。

张炜将“河”写入作品,他深爱着故乡的芦青河,因为这条河给予了他养育之恩,印证了他的成长,使他怀有深沉的爱意,他将这种难言的挚爱积淀成小说中的“河”意象,反复出现在他的作品中,并显现出不同的风貌,表达了作家心中那份难以割舍的依恋。

如他的小说《一潭清水》所描绘的“芦青河匆匆流水声是守夜人的安慰”,就能让读者感受到作家的钟情、河水的纯净透明。

又如《古船》里的那一条不再奔涌、已然断流的河,表达出作家内心的挚爱。

而在《秋天的愤怒》中,作者深情地描写了这条家乡的河流:“家乡的河啊……一股绿色透明的液体……你不断洗去尘埃,洗去血迹,使小平原美丽而整洁。

”在这里,“河”意象包含了某些观念和思考,让读者体味到“河”是圣洁美丽的,而生活在河边的人们,能够在河水的润泽下生生不息,享受到天赐恩惠。

除此之外,作家告诉读者,河水还具有“洗涤”功能,它能去除污渍、沙尘等外在的污染,并且还具有净化心灵的作用。

芦青河便是张炜作品中的重要意象之一,张炜作品中描述的芦青河是文明的汁源,是自然美好的生命张力的象征,它与大海相连,见证了人类幸福、苦难和荣辱兴衰。

张炜在他的小说《芦青河边》里第一次描绘了芦青河,小说叙述了生活在芦青河边的青梅竹马的主人公小碗儿和李林,生活环境束缚了他们的爱情,但芦青河边外来的思想开放的地质工作者中男女纯洁的自由恋爱给了小碗儿启示,使主人公能够自然、快乐地公开恋爱了,作者通过赞美清澈流淌的芦青河,辉映了青年男女美好的恋情。

而最能表现“河”意象的则是张炜的代表作《古船》,河意象蕴含了“洗涤”功能,它不只局限于自然意义,并赋予深深的生命意识。

在这篇小说中,作家叙述了河水面临着干涸的危险,而像隋含章、葵子等生活在这里的女子们,如同被榨干了乳汁的芦青河。

芦青河在这里代表了一种人性,它萎缩于人们物欲的膨胀,又欢畅于人性恢复的本真。

奔流不息的河水带来了小镇的繁荣,而随着河道的滞塞,小镇也由此变得封闭和落后,人们变得拘泥陈法,开始无谓的争斗,而破败的古船默默地见证了这一切。

作家借河水的涨落与小镇的起伏,见证了时间的奔涌和生命的延续,说明了虽然河道滞塞,但河流自身的生命力仍在,演绎了河流拥有的时间永恒与流动的完美。

在《古船》中,不论河水流动以什么样的方式出现,它一直见证了人类命运向前行走的轨迹。

如在《古船》结尾处,在干涸多年的河道里,居民们发现了奔流欢涌的地下暗河,见素又“看到了那条波光粼粼的宽阔河道上,阳光照亮了一片桅林”,表现了河流的永恒及其旺盛的生命力,也暗示了水是一切生命之源,它孕育和滋养着人类,并洗涤与净化了人类的精神和灵魂,表达了作家对人类家园美好未来的希望以及对社会乃至生命的哲学思考,寄寓了作家“返回家园”和“融入野地”的精神指向。

2 植物及动物意象植物有着静谧的特性,它的生命虽然不能永恒,但却在有限的岁月里积极地努力向上,以获得生命存在的价值。

在张炜小说中,如青草、葡萄、梨花、葛藤、蘑菇等这些植物有着内在的灵性与灵魂,它们构成了其“野地”小说中意蕴丰富的植物意象。

如在张炜的《我的老椿树》中,叙述了孤独的老人与老椿树相依为命,他细心地照顾着老椿树,老树化为老翁与老人经常聊天,并诉说:“我能有如此大寿,全仰仗小院主人几辈子的精心照料。

”椿树老翁慷慨周济老人,帮助他度过了灾年。

作家通过感人的植物意象,透露出对人类生存的思考,映衬了残酷的人类生活。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要对自然、万物和生灵存有仁爱之心。

“野地”热爱着生命,它跨越了物种的界限,以博爱眷顾人类,展示出各种生命存在的方式与意义。

张炜在思索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主张亲近自然、关注自然,认为自然资源是自然奉献给人类的礼物,我们不能脱离自然和其他生命而独活。

自然资源蕴含的价值对人类良性的生存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葡萄园意象是作家张炜理想化的倾诉之地,更是人类美好的生活家园,它凝聚着作家深厚的情感表达,饱含了他对人类纯洁美好精神家园的深刻思考。

葡萄园经过作家的书写,被描绘成净化人类心灵的圣地,在此,人和自然和谐共生。

而在现实中,一些人总想千方百计占有它,正如作家悲愤地写道:“哦,我们的葡萄园,我们的令人痴迷又令人癫狂的葡萄园……多少人在你的身边争斗吵闹,折损了你的茎叶,把你整得血迹斑斑。

”张炜借由多灾多难的葡萄园来哭泣人类,体现了内在生命存在的价值,独具匠心地感伤同样多灾多难的人类社会,表达出人类应履行的生态责任和对生命形态的尊重。

葡萄园作为植物群落的代表,反映出作家旨在通过这个环境来实现“爱与和谐”的思想。

张炜书写的动物意象最突出的特点是这些动物都具有真实可感的情绪,直接使读者的感官形成真实的认识与理解,充分激发起人类对生命和自身存在的思考,反映出作者对生命价值的理解和肯定。

动物意象在张炜的作品中拥有着人性与灵魂,如狗、马、猫、海猪、兔子、黄鱼、乌龟、乌鸦等。

通过表现这些动物意象,说明了人类要发展,就必须尊重生命、遵守自然的规律和法则,以此建构人类存在与发展的价值基础。

如在张炜作品中最常见的动物是狗,他所描绘的狗差不多都是与主人心心相印的可靠朋友,《柏慧》中护林老人的“大青”、《葡萄园》中老爷爷的“老当子”、《九月寓言》中庆余的“黄狗”、《蘑菇七种》中丑陋的老狗“宝物”、《秋天的思索》中铁头叔的“大青”等。

在这些作品中,狗是主人公们倾诉与交心的对象,成为作家抨击人类道德沦丧、恶念横流,表现人类高尚理想的载体。

如在《蘑菇七种》中,作家以诙谐荒诞的笔调,描述了狗与老丁和谐相处,并对主人忠心耿耿:“它的鼻孔吸进一万种林中气味……蘑菇的味道最清晰。

”老丁和狗被作家灵性十足地神话了,一眼就能辨善恶,他们成了大自然中具灵气、不畏强暴和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勇士,他们使如毒蜘蛛、毒蘑菇般猥琐的人物闻风丧胆。

他们的力量来源于自然的庇护以及对自然的热爱,也表现出只有尊重自然的人才能尽情享用大自然赋予的甜美气息,才能更好地理解生活的全部意义。

3 人物意象人在作家的“野地”意象中,具有真正主观能动性和社会性,人能进行理性思考,并能找到在社会中获得自我肯定的心理归宿。

作家在他的作品中表明了人以社会性为原点,以他们的社会行为证明自身的存在,以获得生命存在的意义。

如《能不忆蜀葵》中的主人公淳于是作家书写的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意象,淳于对自身价值的证明建立在对金钱与财富的认可上,并通过情感和欲望表达出对财富和地位的追求。

建立于赢得财富与地位之后,又希望从他处赢得尊重,以期获得最本真的生命意义。

又如在《九月寓言》里,作家塑造了“流浪汉”式的人物意象群,记述了众多小人物的流浪历史。

他们自身保持着一种自足,但他们与当地人存在着文化和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致使他们的身份显得格外刺眼,进而产生了认同艰难的心理;而在集体内部,他们却极度地舒展着属于自我的自由生命。

张炜借助“流浪”书写了小人物在现实夹缝中获得的生命本色与真正自由,“流浪”探索了人类存在的价值,小说以“奔跑、停留、再奔跑”隐喻了人存在“漂泊、栖居、再漂泊”的悲剧循环。

二张炜“野地”意象的艺术特色张炜具有独特的个性气质,他以“野地”意象在作品中表达了对人类生态环境和生存境遇的思考,通过营造意象世界,作家将自然物象与作品中的情、理、景达到了和谐统一,将自然中的物象演绎成蕴含生态哲理的艺术形象,成为作家抒发感情和道德的言说方式。

而这主要表现为多样的象征和充满诗意的渲染。

多样的象征在作家的作品里表现出炫亮的色彩,张炜借助意象的客体象征表达了小说的内在精神实质。

“蜀葵”植物意象是自然界中生命活力的象征,它释放了作家心中的艺术灵感。

在《能不忆蜀葵》中,蜀葵是画家创作所描摹的对象,并由描摹对象升腾出作家凝聚的内在生命张力和精魂,发出了属于自身生命本真的呼唤。

在小说中,主人公淳于由故土想到自身生命的归属,他从蜀葵身上得到启示,找到了最终属于自己的心灵归属。

又如在《九月寓言》中,小说的中心意象是“九月”和“地瓜”,九月是收获的季节,其寓意代表了秋天,象征了丰收,蕴含了人类通过与大自然沟通而获取的宝贵生命馈赠;地瓜是大自然给予的生命馈赠,火热的外表使它成了生命活力的象征,它是小村人的救命粮食,如同自然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象征了“野地”对人类的恩赐,地瓜是人的生命之源,它的热力均化成了人的血肉和生命。

小说描绘了地瓜做成的煎饼具有神奇的力量:虽然庆余身子瘦小,平时在玩摔跤时打不过工区人,但当吃饱地瓜煎饼后,却能神勇地一次又一次把工区人摔倒。

通过这些描写,读者能真切地感受到地瓜的力量,它孕育了作家对自然的尊重以及自然对人类的恩赐。

另外,《九月寓言》中最为重要的意象是“野地”,有着极其深刻的内涵。

“野地”是人类生存、繁衍、劳作和休憩的家园,在这样的乐园里,生命充盈又热情洋溢,生命的活力充满着大地的每个角落。

作家通过“野地”上的多种意象作为象征,深化了其小说内在的生态性,表达了对人类生态环境和生存境遇的思索。

意象是张炜小说的精神内核,它营造了小说的诗意意境,起到了突出的描写、形容和烘托的作用。

他的“野地”意象的营造追求了现实主义的“真”和浪漫主义的“诗”,建立起一个安宁、和平、和谐、美丽的人类精神家园,以充沛的情感描绘了秀美、明朗、和谐的山水,广袤的野地,可爱的动物以及人类本身。

这些意象所呈现的诗意氛围,点缀了小说的思想性与诗性,凸显了作家的艺术个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