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民族主义的定义: 学者们都认为近代民
族主义最早可追溯到18 世纪的西欧和北美。从那
时起的两个多世纪里, 民族主义在构建欧洲和世
界历史的过程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至于
什么是民族主义, 理论界一直没有一个公认的定
义, 正如美国历史学家和外交家卡尔顿·海斯断言
的:“对爱国主义、民族性和民族主义的属性和历
史的完整且系统的研究, 在任何语言中都不存
在。”[1]当代中国的民族主义也是如此。但通过梳理
学者对“民族主义”这一概念的各种定义, 结合中
国1990 年代以来中国民族主义的特定语境, 民族
主义的内涵大致可从如下三个层次给予理解: 首先民族主义是一种心理状态和思想观念, 是由民
族性而培育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认同感; 其次民族
主义是一种思想体系和意识形态, 是从民族认同
感、忠诚度出发, 产生对民族利益的追求, 形成争取和捍卫民族独立、平等和繁荣的信仰原则; 再
者
民族主义是一种社会实践和群众运动, 在思想观
念和信仰共同作用下, 自然产生的在一定意识指
导下有目的、有组织的社会政治文化运动。
民族主义的概念当然与民族概念相关,它们都是历史范畴。一般地说,民族主义是伴随着
近代民族国家的构建而产生的,并为谋求民族权益,包括生存、平等、独立、发展等权益服务
的
一种社会政治思潮和实践运动。具体地说,民族主义是历史上形成的对本民族历史和文化的
认同、归属、忠诚的一种强烈情感和持久意识;是强调本民族的特性和传统,维护本民族利益,
处理民族问题和对外关系的价值观念和行动准则;也是实现民族要求、民族利益的实践和运
动。
“民族主义”一词,最先在15世纪出现于德国,1836年首次被列入《牛津词典》。以后,即
被人们广泛使用。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政治运动,自它问世以来,就受到了各种各样
的赞扬与批评。对于民族主义的界说,学界众多学者曾给予不同的定义。由于各民族具有的
差异和人们对民族的理解不同,导致对民族主义的理解不同。目前学界对民族主义的诠释可
以归结为四种类型:
其一,心理、情感说。如卡尔顿·G·H·海斯认为:“民族主义可以界定为爱国主义和民族意
识的一种融合。”[1](P2)《不列颠百科全书》的诠释是:“民族主义是一种认为个人应对自己
的民族国家绝对忠诚的心理状态。”[2]这种心理、情感、心态等说法多是西方学者的见解。
他们更
注重个体或在日常状态下一般大众的情绪表征,而忽略了深层的思想观念和一些民族主义代
言人的理论表述,把具有一定思想内容的思潮和理论视为一种恋祖、恋族情结[3](P8)。
其二,阶级思想说。如称民族主义是“资产阶级对民族的看法”[4](P96);“是资产阶级处理
民族问题、民族关系的原则和政策”[5](P253);或称“民族主义是剥削阶级民族观的核心”[6]
(P353)。这些看法显然是从前苏联等国移植而来,而且反映出一种“泛阶级斗争论”的习惯影
响。
其三,一般意义的危害说。如称民族主义为:“一种强调本民族利益高于其他民族利益或
至少不关心其他民族的观念和政策”,“为谋求本民族的利益不惜牺牲其他民族的利益”[6]
(P353)。显然,具有这种危害的民族主义是曾经存在或仍然存在的,如人们已经批判过的大日
本主义、大日耳曼主义、大俄罗斯主义等。对这些民族主义的批判当然是必要的,但其不足
在
以偏概全,把民族主义等同于民族利己主义和民族沙文主义。
其四,文化说。例如普拉蒙纳兹认为:“当特定人民的民族的或文化的特征受到威胁时,保
存或增强它的愿望;或者在那些感到民族特征不鲜明或不具备的地方,转型或者重建它的愿
望。”他认为:“民族主义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来自感到文化劣势的民族的反应。”[7]
(P42-45)
以上各说都是对民族主义思想的价值性和事实性判断的说法,这些说法之所以不同,主要
是因为对民族主义的内涵和外延有不同的把握。
原因
进入后冷战时代,民族主义为什么会在全球化大潮汹涌澎拜之际不断抬头呢?本文认为主
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民族国家具有很强的利己性。经济全球化会在全世界范围内实行合理的资源配置,
总体说来,它将给各国都带来好处,所以,在利益的趋动下,各国主观上都积极地进行参与,这
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然而,在当今世界,尽管民族国家的主权不断受到“高
度
多元化的跨国社会”的侵蚀,但它仍然是国际舞台的主角;从全球角度看,竞争的主体依旧是民
族国家。每个国家都存在“利己性”,任何国家都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进入90年代,
随着
冷战的结束,国家间竞争的重点转向了科技、经济,各国总希望在全球网络中获取最大的利益,
而又力图避免损失。但是在一定时期,世界市场总是有限的,因此,一方面,各国参与国际化与
全球化越来越积极主动,全球化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另一方面,彼此之间的竞争也愈发激烈,国
家的“利己性”、“排他性”乃至“损他性”更加明显。
其次,这些年来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使民族国家一下子难以“消化”。众所周知,全球化导致
国家主权遭到一定程度的侵蚀,它对各个民族国家内势力的损害也越来越大,而受动者适应、
调整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在压力突然加大的情况下,必然要产生大的反作用力。这里,尤其需要
指出的是,在全球化过程,西方国家利用自己的优势,对发展中国家形成了“西方化”的强大冲
击力,这恰恰在极大程度上导致了发展中国家的极端民族主义和宗教原教旨主义的泛起,形成
了反“西方”的局面。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讲,全球范围的民族主义抬头是各国对全球化加速
的
一种“反动”。
—35— 《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
再次,人们的文化心理、价值观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形成的,它不会随着社会经济、政治
状况的变化而很快改变。相对于汹涌澎湃的全球化大潮,相对于快速变化的世界,人们思想观
念的变迁则滞后得多。尽管在理性上,人们已经认识到全球化是历史的趋势,但在情感上又难
以割舍本民族中心主义,仍旧顾恋自己传统的道德伦理和宗教价值,进而产生排斥外来先进价
值观和世界主义的情绪,于是将“复兴自己的传统价值作为排斥全球化进程的武器”。④这是
形
成二律背反的文化心理因素。
第四,冷战的结束为民族主义发展提供了契机。冷战时期,两大阵营对抗产生超强的“抑制
机制”,诸多民族、领土、宗教纷争被掩盖起来,未得到解决。冷战结束后,这种超强的“抑制
机
制”顿时松驰下来,各国“上交”给阵营的权力又归还回来,意识形态、军事的对抗让位于经
济竞
争,各国的经济矛盾与摩擦进一步加剧,于是这些日积月累的隐患犹如一座座休眠火山接二连
三地爆发了。由于意识形态影响力的急剧下降,在前苏联地区以及部分民族社会主义国家中,
一批以民族主义为旗号的集团势力膨胀,导致这些国家的民族自我意识和民族分裂主义高涨,
并对地区局势乃至整个国际政治产生巨大的冲击力;还有一些国家利用两极格局终结出现力
量真空的时机,高扬民族主义大旗,力图掌握本地区的主导权,这些都成为冷战后世界重要的
动荡因素。
第五,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是民族主义抬头的重要原因。尽管经济全球化趋势加
快,但不合理的经济秩序依旧存在,发达国家利用自己的优势,借市场经济全球化之东风,通过
种种手段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财富,使南北差距进一步加大。就发展中国家而言,其发展水平也
参差不齐,有些国家正在进入发达国家行列,有些国家经济形势则日益恶化,面临着被开除“球
籍”的危险。所以,后进国家为摆脱贫困,往往采取极端的手段以自卫,如为保护幼稚的民族工
业而推行经济民族主义。而发达国家为保持领先地位,一方面顽固地维护不合理的国家政治
经
济秩序,以图继续盘剥发展中国家,另一方面,其内部也大打贸易战。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除
导致经济民族主义外,还在很大程度上为文化民族主义推波助澜。现在,西欧相对衰落,东亚正
日益崛起,前者经常追忆昔日的辉煌,对今日“浅薄”、“粗俗”的暴发户内心嫉妒,嘴上鄙薄。
后
者则在腰包日鼓之际,开始缅怀、夸耀祖先的文治武功,宣扬本国文化之博大精深。
总之,导致这个二律背反的原因是复杂而深刻的,它既是全球化及民族主义的本性使然,
又具有时代的烙印;既有经济原因,又有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因素;既有历史的必然性,又有历
史的偶然性。全球化是一个矛盾的过程,正如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吉登斯所说,全球化“是一种
辩
证的过程,因为它不是把一系列变化总括起来,按照一个统一的方向来行动,而是由相互对立
的趋势构成的”。现时代,民族主义抬头成为全球化的反命题,可以预见,在一定时期内,这种相
互对立趋势还将继续存在。而经过长期磨合之后,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又将会形成。民族国家
将
在经济全球化中获取更大的利益而自我克制,将会以契约的形式交出部分权力给“跨国社会”;
民族主义必然逐步融入到国际合作与全球化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