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若干意见

关于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若干意见

关于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若干意见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充分利用学校、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是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种开放式教育模式。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我校产学研合作教育工作,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现提出如下意见:一、充分认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作用和意义1.产学研合作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

产学研合作教育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实现了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三方面的优势互补,有利于高校走向社会,及时了解产业发展的情况和需要, 贴近实际办学;有利于高校强化实践教学,更新教学内容,创新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有利于高校充分利用企业资源,提高教师“双能”素质,推进应用性研究,提高综合办学水平,从而促进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产学研合作教育是提升学生应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核心是教育,主体是学生,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进而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它从根本上解决了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缩小了学校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人才需求之间的差距,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提高,有利于提升人才培养的适用性、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新建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然选择和有效途径。

二、我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工作思路和目标3.工作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应用型人才培养,按照“整体推进、重点建设”的总体要求,以合作育人为中心,以“三个平台”建设为切入点,以“质量工程”项目为抓手,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全面落实合作育人、合作办学、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四个合作”,努力构建“主体多元、内容丰富、模式灵活、深度合作”的产学研合作教育体系。

4.总体要求:“整体推进、重点建设”。

“整体推进”,是指各专业在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均应主动融入行业企业,找准合作点,从封闭的学校内部培养走向开放的社会合作育人,从人才培养的单一环节合作走向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合作,从合作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走向合作育人、合作办学、合作就业和合作发展的现代教育模式。

“重点建设”,一是各二级学院要选择一个应用型专业,在产学研合作育人方面加以重点建设,使其在校内产生示范作用;二是各二级学院在共建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共同开发应用型课程、科研联合攻关、订单培养等方面开展项目合作,打造品牌,创造标志性成果,以重点建设带动全局,以品牌提升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影响力。

5.总体目标:力争到2015年,实现校企共建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5个左右,共建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3个左右,承担省级产学研合作项目15项左右,资助8个左右的本科专业建成校级产学研合作教育示范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引进50名左右的企业高工充实我校教师队伍,改善“双能”结构,在人才培养、应用型课程开发、教材建设、产品研发、技术专利等方面形成一批代表性的合作成果。

其中,到2013年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前,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电子通信工程学院、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商学院、文化与新闻传播学院和动漫学院应建成1个在产学研合作教育方面具有鲜明特色的示范专业,并在共建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应用型课程建设与改革、产学研横向研究项目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果。

三、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主要内容和任务6.搭建“三个平台”,整合优质资源。

合作需要平台,平台凝聚资源。

学校和各二级学院应从各个层面积极与行业企业、政府部门、科研院所等多元主体共建合作平台,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

一是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各二级学院应将校企合作平台作为我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主阵地,与本院学科专业关系密切的行业企业建立广泛的联系,在共同建设学生实习实训基地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特点,深化合作内容,形成多层次、多类型的校企合作平台。

学校将以“示范实践教学基地”等质量工程项目为载体,支持各二级学院加强校企合作平台建设。

二是搭建学研互动平台。

学校鼓励各二级学院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建设一批开放式、以学带研、以研促学、面向工程和经济社会一线的学研互动平台。

三是搭建校政合作平台。

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与政府部门在培训、咨询、策划、科研及技术服务等方面,以项目为载体,开展长期或短期的合作。

7.拓展合作领域,丰富合作内容。

合作育人、合作办学、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是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发展的新理念、新目标。

要紧密围绕“四个合作”,主动与政府、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开展多层次、多方位的合作。

一是共建应用型专业。

二级学院应在各专业或专业大类建立有行业企业技术、管理人员参加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邀请他们参与新专业开发和旧专业改造,建立以市场、企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开发与调整体系;校企共同开展市场调研,寻找相关专业共同的发展方向。

二是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

邀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参与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走进高校讲堂,指导学生实习实训和毕业论文,开展人才评价,开办校企合作班,订单式培养应用型人才等。

三是共建共享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或研究所。

引进企业先进设备在校内建设共享实验室或科研平台;充分利用行业企业资源,校企共建、共管、共享实践教学基地,承担学生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四是共同开发应用型课程和企业实践教学环节。

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以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以技术为核心,引入行业标准,开发面向行业和面向地方的应用型特色课程;编写特色教材和实践教学指导书。

五是共建“校企双向融合”的“双能型”教学团队。

一方面学校选派骨干教师深入企业学习实践锻炼,开展挂职锻炼、生产见习、蹲点调研等,参与并承担企业研究开发项目;另一方面引进企业工程技术或管理人员,参与学校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充实学校教师队伍。

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与管理人员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共同完成合作项目。

六是共同承担横向项目,开展技术与科技服务。

积极开展科技成果的转化,使科技成果直接应用于生产实践;开展联合课题、产学研合作项目研究等,共同解决行业企业的技术问题,实现合作共赢;开展行业技能培训,利用学校专业技术优势,针对行业企业具体需要,对其人员进行专项知识或技能培训,为行业企业发展服务。

七是创办产学研结合实体。

鼓励有条件的院部、教师根据专业特点,创办科技型、生产型实体,走出校门,跟企业、行业合作,承接校外业务,实现科研成果市场化,提高办学综合效益。

8.创新合作模式,提高合作实效。

根据各专业学科、合作领域以及合作对象的特点,在合作育人的基础上,恰当选择合作模式,提高合作效果。

一是以人才培养、培训为纽带的教育培训合作模式,包括合作办学,订单培养,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和进行职工培训。

二是以技术和信息服务为纽带的技术服务合作模式,包括为区域、行业或经济实体提供服务,使师生在实践中掌握技术、得到锻炼、增长才干。

三是以产品研制开发为纽带的研究开发合作模式,包括单体性、群体性和集团性三种形式。

四是以校办产业为纽带的良性互动合作模式,通过发展企业、改造专业、服务行业,形成教育与行业的良性互动。

五是以行业协(学)会为纽带的多方联动合作模式,推进行业和教育、科研机构的多方位协作。

9.增进动力机制,深化合作层次。

本着互利性、协调性、教育性的原则,找准最佳结合点,建立产学研合作的动力机制,妥善解决教学任务与生产任务的矛盾、教学过程与生产流程的矛盾、课程组织与工艺组织的矛盾、人才知识与岗位技能的矛盾,深化产学研合作层次。

一是从人才培养的单一环节合作走向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合作。

从建立实习基地、邀请企业人员进驻高校讲堂,到开展合作研究、共建共享教育资源,再到企业参与学校专业建设、培养方案修订、课程建设与教材开发、人才评价等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二是从合作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走向合作育人、合作办学、合作就业和合作发展的现代教育模式。

企业为学校提供人才需求的依据和信息,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场所、指导者和就业岗位,为教师提供科学技术研发课题、条件和技术服务项目;学校为企业提供科学技术研究成果、技术服务和后备职工人选,为企业员工提供良好的教育培训服务。

四、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保障措施10.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

成立安徽新华学院产学研合作教育工作委员会。

由分管院长任主任,教务处、科研处、院办、人事处、招生就业办公室和各教学单位负责人为成员,负责研究产学研合作教育机制;制定产学研合作教育有关制度;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工作决策;指导各部门、各教学单位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

工作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挂靠教务处,负责协调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日常工作,做好年度推进计划和工作总结;指导各教学单位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

科研处负责产学研合作有关横向课题的申报、管理等工作;做好技术研究、开发、推广及成果转化工作。

人事处负责开展产学研合作人力资源共享与培训等工作,研究提高教师素质和水平的途径。

招生就业办负责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拓展学生的就业领域,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业务的对接。

院办负责协调学院各部门、各教学单位与校外基地之间的协作关系,提供必要的服务。

各教学单位负责开展专业(学科)指导委员会活动;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组织学生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实习工作;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开展社会服务;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开展与企事业单位合作的横向课题研究等。

形成学校全面统筹和指导、教务处协调、各教学单位具体实施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运行机制。

11.加大经费投入,支持项目建设。

统筹安排教学、科研经费,积极争取社会力量支持,多渠道增加实践育人、产学研合作育人经费投入。

在实习实训经费的基础上,以特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校外示范实践教学基地、应用型课程建设与改革、教学团队等“质量工程”项目及产学研横向课题为载体,拨付专项经费,促进深化合作,形成有效成果。

12.完善制度建设,构建长效机制。

创新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教学评价体系,完善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促进与保障制度、信息交流与反馈制度、院系平台共享制度,健全激励政策,建立产学研合作教育评估制度,健全适合我校实际的产学研合作教育评估指标体系,构建长效机制,促进并保障产学研合作教育顺利开展。

13.强化舆论引导,创建良好氛围。

充分发挥校报、学报、广播、校园网、宣传栏等校园宣传阵地以及社会新闻媒介的作用,广泛开展舆论引导和氛围营造活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