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方式、课程内容和教学手段的革新创造了种种潜能,但从应用实际状况来看,技术的应用却远远未能带来人们所期望的效果。
可直接应用于教学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匮乏与效用低下已成为制约基础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的“瓶颈”,从中央到各省市纷纷加大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研究的力度。
经过这几年的探索和努力,通过“校校通”工程、农村远程教育工程、各类科研课题建设开发了不少优质教育资源,然而在实践中,信息化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两张皮”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
如何加快优质信息化教育资源的建设,并深入研究如何合理、有效地应用花千亿多资金建起来的硬件设施、软件资源,是当前教育信息化深入、健康、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问题。
“十五”期间,广东省电化教育馆承担了教育部重点课题“基础教育信息化资源开发应用的有效性研究”,通过与250多个实验单位的共同研究,我们形成了信息化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有效性研究的一些认识和实施策略,并以此与同行分享。
一、采用信息生态观构建信息化资源建设与应用有效性研究的目标在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应用至关重要。
教育资源建设既是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信息技术应用与管理的关键性要素。
尽管近几年来信息化资源的开发必须与课程整合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然而在建设实践中,花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所建起来的信息化教育资源却没能与日常教学和学习“无缝融合”,资源与教育实践相脱节、资源游离于教学实践边缘的现象比比皆是:一方面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科教学规律和方法并没有在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应用中得到充分体现;另一方面现有资源难以满足实际教学的需要,即使市场上和网上有着海量的资源,但教师们仍然感到有效资源缺乏,上一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常常需花费几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查找资料、制作课件。
此外,数字化教育资源在复用、传递、共享、交流等方面的优势没有产生很好的规模效应。
我们认为,产生信息化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低效问题的根源是缺乏从优化教育信息生态系统的视角来认识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关系,资源建设、应用和师生发展之间的关系。
1.信息生态的基本观点教育信息生态系统这个词源自于BonnieNardi和VickiO`Day创造的术语“信息生态系统”。
所谓信息生态,是指“在特定区域环境中,由人、实践、价值和技术构成的一个系统”。
[1]Nardi等提出“介绍信息生态的概念是为了把关注点放在技术、人和他们的实践活动之基础教育信息化资源开发与应用的有效性研究房雨林(广东省电化教育馆,广东广州510245)[摘要]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匮乏及效用低下已成为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瓶颈”,如何加强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与有效应用是当前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本文结合广东省电化教育馆承担的教育部“十五”重点课题“基础教育信息化资源开发应用的有效性研究”,采用信息生态的观点,从核心目标、研究内容框架、重点策略等几个方面介绍了广东省“以应用促建设,以科研促发展”的基础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与应用推进战略。
[关键词]信息生态;教育资源;开发;应用;有效性[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53(2006)09-0072-05中小学电教72间的联系上。
......我们希望从系统的观点来抓住这个概念”。
[2]在一个信息生态中,“技术”是信息生态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但不是最核心的要素,最核心的是技术支持下的人类实践活动。
[3][4]一个信息生态系统往往具有系统性、多样性、协同演化、存在关键“物种”以及地域性等特征。
[5]系统性:强调信息生态系统是一个由不同组成部分互相联系、互相依赖而形成的整体,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都会影响到整个系统。
多样性:即一个信息生态中必然有许多不同类型的人和不同类型的工具,它们以互补的方式共同运作,就形成了一个健全、持续发展的信息生态。
协作演化:信息生态会随着生态中新的思想、工具、活动和专业形式的出现而不断演化,即处于动态发展过程中。
同样,信息生态中的人也是在不断学习、适应和创造的,即使工具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不变,人凭借专业和创造性使用工具的技巧也是在不断演化的。
环境的社会和技术层面是协同演化的,人的活动与工具之间一直处于调整和被调整的关系中。
关键性“物种”:在信息生态系统中是指那些具有丰富业务经验、同时理解和掌握技术的人,他们能支持新技术的使用,同时也能通过他们的活动实现系统的核心价值。
地域性:信息生态中的人能够对自己的本地生态施加影响,健全的信息生态需要由其成员的主动和智能性参与来维持,而在这个生态之外的别的人却无法办到。
2.基于信息生态观的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有效性研究的目标定位按照信息生态的观点,教育信息化是一个构建异常复杂的教育生态系统工程,而作为技术应用呈现形态之一以及人们利用技术进行实践的途径之一的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必然是教育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渗透到学校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并促进教育形成一个新的稳定的生态系统的时候,才能在教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换句话说,信息化教育资源应成为信息化设施与教学实践之间的中介,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规划与推进应以人的发展作为系统的核心价值,以促进教育系统的整体优化为目标。
根据上述认识,我们将信息化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有效性研究目标定位于“促进师生发展、支持常规课程教学、实现动态持续发展”,具体包括:(1)通过建立应用开放的、内容丰富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教育资源中心,全面实现广东省基础教育领域资源的共享与系统互操作。
(2)通过校园网、城域教育网、教育信息管理平台的建设与应用模式探索,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实现信息化教育资源之间的应用互联。
(3)通过行动研究,促进实验教师形成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能力,学生具备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学习能力。
(4)通过素质教育、课程改革、信息技术三大主题整合,实现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为技术支持下的教学实践活动服务的理念,探索不同技术支持下的新型教与学的模式与方法,实现教与学方式的深层变革。
(5)通过探索师生信息素养的目标、要求和培养模式,培养一批信息化应用人才。
由这些目标可以看出,广东省基础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并不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一个独立环节,而是坚持以人为本、应用创新、因地制宜、动态发展的原则,以有效应用为目标,整合了信息化教育系统中网络建设、平台开发、教学资源建设、师资培训、技术支持下的教与学实践活动等关键要素而形成的整体目标。
二、基于教学实践活动需求确定信息化资源建设与应用有效性研究的内容框架教育资源是指蕴涵了大量的教育信息,并能创造出一定教育价值的各类信息资源。
广义的教育资源泛指一切知识、人和行为资源;狭义的教育资源仅仅指用于教学过程及教学评价与管理的教材、课件、辅导资料、参考资料、习题集、试题集、工具型资料、教学标准与过程规范等。
[6]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则是指能以数字信号在互联网上进行传输的教育资源。
1.基础教育资源中心管理模式与内容建设的现状“十五”期间,从国家到各省市教育部门、教育科研单位和中小学校纷纷建起了各级各类基础教育资源中心。
经过网上调研和产品试用,我们认为,目前很多基础教育资源中心无论在管理模式还是内容建设上都存在没有充分体现教学实践活动的特点和需求,还有待于进一步优化。
首先,从资源中心的管理模式来看,大多采用数据库存储和管理的模式,这种方式便于资源的检索与海量存储,以及资源的更新和共享。
然而,由于大多数资源中心仍然采用数据记录为核心的界面呈现方式,使得应用的效率大受影响。
即使有些资源中心提供了学科、年级、教学主题等属性限制,能够过滤很多无关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一些学科混杂的信息干73扰问题,但仍然避免不了在实践活动中出现无关信息干扰、资源呈现结构性不强的问题。
利用搜索功能来实现有效资源的定位,对培养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不无益处,然而,对于大多数学科教学而言,每节课都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即使网络非常畅通,教师和学生仍会花不少时间在搜索、打开和浏览符合检索条件的资源上,需要频繁地在资源搜索、资源浏览等页面之间切换。
显然,对于时间一定的课堂教学而言,这类信息化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其应用有效性也就可想而知了。
其次,尽管目前很多资源中心已不再是单一的素材型资源的堆积,而是依据教育部正式发布的《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规范》(CELTS-42.CD1.6)》,按照学科、年级等属性开发了与学科相关性较强的课件、案例、参考资料、试题库等。
但是,这种标准的简单化应用模式并不完全符合教与学实践的认知习惯。
通常情况下,教学是围绕着某一主题或某一问题,按照一定的教学设计方法和教学程序展开的一系列教与学的活动,这就要求支持教学活动的课件、案例、参考资料、试题等资源,不可能也不能游离于师生的教学实践之外,需要基于教学设计以一种结构性比较良好的方式整合在一起,清晰地反映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科教学的规律和方法,而不是以知识点的方式散存于数据库中。
只有这样,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才能真正发挥技术对解决学科教学关键问题中的优势,而不只是一种可有可无的“装饰品”。
2.基础教育信息化资源开发与应用有效性研究的内容框架基于以上调研,我们认为在研究如何加强基础教育信息化资源开发与应用的有效性时,应该先来分析中小学校中技术支持下的人的实践活动。
我们认为,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中小学校实践活动的两大主体。
就技术支持下的学习活动而言,包括日常课堂中的常规课程学习(以课内学习为主)、以某一主题或真实问题而展开的专题学习(就学习内容而言,可以是某一学科内容相关知识构成的主题,是跨学科的某个知识主题,也可以是围绕某一真实问题的解决所需的专题;就学习的时间而言,既可以是完全课外的,也可以课内外结合)以及课外的自主学习行为(通常是独立于学校课程之外的自主学习)三种方式。
由于这三类学习活动的目标、关键问题和方法等各有侧重,这就要求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对这三类学习方式提供的支持也会不尽相同。
对于常规课程学习而言,比较适合采用学科网站的方式来呈现结构良好的课程资源;专题学习网站更适合于第二类学习;而第三类则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目的提供不同的资源服务。
学科网站适于扩展和深化课程学习内容,专题学习网站适于那些由于个人兴趣希望对某一主题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学生,而假如学生为了开阔视野或者与更多的人交流、讨论,那就需要一个基于网络的开放的互动平台和资源服务。
就技术支持下的教师实践活动而言,既有常规课程教学、专题学习指导等教学性实践活动,也包括为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进行的基于网络的教研活动和培训、互动等发展性实践活动。
学科网站和专题学习网站为教师的教学性实践活动提供支持,而发展性实践活动则需要虚拟教研中心和网站培训、互动平台和资源服务的支持。